机器人的那些事儿

2017-05-17 21:16李昊
南风窗 2017年10期
关键词:系统集成生产线机器人

李昊

机器人对于人力的替代和节省,跟数控机床、3D打印的本质一样,都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延续,没有什么好夸大的。

前段时间观看了一场公司的专场话剧。主演在开场时开玩笑说,“我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研究机器人的。我现在年纪越来越大了,孩子们也不在身边,等将来我走不动了,我希望买一台你们开发的机器人给我养老。”

机器人技术的出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柔性化。它们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半径内,按照程序实现各种精准、复杂的动作。比如机械手,让很多从前难以自动化的焊接工艺得以实现。

但是由于它的名字,以及各类影视文学作品的误导,加上流水线上,它们上下翻飞带来的视觉冲击,不少朋友,将这种柔性化跟智能化的概念相混淆了。认为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特斯拉已经可以自动巡航了,科技展会上也开始出现那种惟妙惟肖的机械美女。那么像这位演员的期待,就更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了。

想象和现实的差距总是巨大的,那这个现实又是什么样的呢?作为一名系统集成工程师,我就从这些年所见所思出发,也来聊聊机器人的那些事儿。

机器人碰到的问题

所谓机器人的系统集成,就是将机器人本体、相关的工装以及配套设备等集成起来,并通过调试,最终交付客户使用。简单来说,它解决的是,机器人到底能用来干嘛的问题,这也是绝大多数机器人企业的主要业务。

用一个不是很形象的比喻,如果购置一条机器人生产线,相当于是点一道菜,那么机器人只是厨具,而我们就是那个大厨。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行的特点,那不是智能而是非标(准)。因为不同行业的客户,所涉及的工作性质、成本要求、周期等差别很大。我们设计搭建机器人生产线的过程,远不像它们批量生产时,准确高效。

曾参与过这样的一个焊接方案设计,由于工序、结构复杂,客户还要求零人工。单单是解决工装的干涉问题,就让团队成员绞尽了脑汁。我们用了近一个月,加班加点的搞出一套方案,甚至是最后一道工序该用什么原理,牵头的技术负责人还没有想明白。把资料发出,就匆忙的去参加评审。结果刚下飞机,客户的电话打来了,不是投诉我们的方案不完整,而是觉得生产线的成本太高,要缩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当然,这一般也意味着,一个月的工作又付诸东流了。

类似情况,我们时常会遇见。很多第一次打算上马机器人的客户,往往也搞不清楚具体怎么实施。方案设计对于他们,就好比是房子刚下来,找装修公司量尺寸出效果图再报个价。至于是否签合同,那是后话。而对于我们来说,系统集成的方案又不是装修。客户如果只要简装(保证生产质量),给一个面积就能算出大概价格。而是要拿回去,一步步的分析工艺,有时为了保证两个机器人的自动化工作,却要买一台价值十几个机器人的配套设备。多一点少一点的差距,不是房子环保等级的问题,而是这个工作能不能要机器人来做,这样成本超出预期就太正常了。

此外,与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软件行业不同,它几乎没有任何的可复制性。一些配套设备是根据实际需要临时开发的,即便理论可行,但到实际使用时,能否保证功能,会不会导致其它意外,连设计者自己都没底。

新上一个项目,就意味着一整个流程的重新开发。而且这些要素之间又都互相关联,即便那位客户只是提出缩减十分之一,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种非标特点,还带来了各环节的难以量化,项目进度只能估计。有的复制项目,在启动时才发现资料欠缺太多,且跟实际设备有很大出入,最后变成了仿制跟改造。这种感觉,就好比准备了一桌菜,卻来了两桌客人。

此外,由于周期漫长,加上非标设计极容易导致各种疏漏,经常是在一边忙着当前项目,另一边还要解决上个项目现场调试时出现的问题。作为设计者,你几乎预料不到,下一刻各环节会出什么状况来找你解决。加班加点、疲于奔命是这行业的一种常态化。

“无人工厂”的难题

这就是机器人应用背后的一些心酸。如今,机器人的概念很火,但到底该怎么界定呢?

如果按照其实现最后功能来界定,那些机械臂显然不是,它们虽然可以自由移动,但是仅有裸机什么也干不了。如果这些系统集成后的工作站与生产线才算做一台机器人的话,虽然实现了具体工作的自动化,但那是把所有因素算在内的情况下。从机械臂具体怎样去焊一道焊缝,到工人误入工作区域的检测,漏了一丁点环节,你就不知道现场会出什么状况。

如果让它们丢下手头的工作,去换另外一个,可不是切换程序那么简单,而是布局、配套设备等整体的更换,这种成本与时间的损耗,不亚于重新购置,那么它又有何“智能”可言?毕竟,不灵活的机器人更适用于工艺复杂且大批量重复生产的场合。但是当各配套环节的技术储备都不足,且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它们就成了企业丢不下的沉重包袱。

曾有这样一家装备企业,其所在的行业,世界范围也没有同类企业上马机器人的成功先例。企业的老板非常有想法,想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目标更加激进,要打造一个“无人工厂”,包括我们在内的几家国内公司参与了进来。

但项目启动后,我们很快就意识到,为什么技术实力本该更强的国外同行却不接这种活。整条生产线,是由一个个连续的工作站组成,下一个站的工作,是要建立在上一个站准确工作的基础上。其中一个站,由于工件本体庞大,机器人不能在固定的底座上工作,而是要吊装在更加庞大的行吊上,边行走边工作。

虽然在设计时,行吊通过了校核,可实际使用却导致机械臂在行走时剧烈的抖动。但机器人本身只是按照设定的程序来精确移动,这种外部变化它们可不管,这也让它完全无法保证工作精度。另一方面,上游加工企业的零件尺寸本身就保证不了。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套用了多个复杂公式的连续计算题,输入的参数和公式都在不断变化,但却要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

随着项目不断的深入,这样的意外越来越多,而人员和工期都是事先规划好的。各环节不可避免的开始拖期,成产线始终无法调试出来。更不幸的是,就在那段时间,相关原物料价格快速下跌,对口企业缩减产能,于是采购订单没了。

这位老板也想过,趁市场低迷期,利用已经搭建好的部分生产线,接一些其他行业的合同。但这些机器人只是为了特定工作而布置的,哪里找那种刚好适配它们的工作呢?一边是无从解决的技术难题,另一边是枯竭的资金,这条生产线也就变成了烂尾工程,一堆高科技的废铜烂铁。

冷静看待机器人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难道我们这个行业,就不能想办法做好相关标准,把共性的问题提炼出来,提高效率少走弯路么?其实这是很多相关企业考虑过的,有些还单独成立了标准化部门。如果我们真的能把行业标准做到极致,也许那条生产线就不会烂尾。只是机器人应用的涉及面实在太广,这种成本对于企业层面来讲是难以企及的。

对于企业,更现实的选择,是只从事熟悉的一小块领域,然后慢慢积累经验。也因此,这个行业很难规模化,但这现实与工业4.0概念的豪迈,却显得有点南辕北辙。

一提到国内机器人的发展,很多朋友喜欢把关注点放在它们的核心零部件。虽然它们是机器人应用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也确实与国外存在差距。但一方面,核心零部件的性能演进,并不能改变机器人工作的根本原理,也解决不了那家装备企业的问题。

另一方面,这其实反映了一些机器人企业的心态,做非标太操心,赚的又慢,最好就研发通用的产品,让别人买我的机器人。至于拿回去怎么用,就不用多费心了。这种感觉就好像,原来做高科技里的“实业”太难,那就改做“房地产”吧。毕竟要开店的人,不管他做什么买卖,总要先租个店铺。

但一般这种尝试的结果,并不会让他们跳出自己的老本行。毕竟机器人的成本搁在那里,对它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的客户,是不差那便宜的几万块钱的。更何况相关配套的软硬件都围绕着某些知名品牌,即使新上生产线,也是指定好的。甚至有些客户,干脆连机器人和激光器等大型设备都先自己采购好了,把头疼的系统集成交给我们。而那些研发本体的国内企业,通常也只能自产自用,重头戏还是系统集成。甚至有些是通过变相赠送的方式,来求得打开市场。而还有一些企业,则干脆放弃了工业领域,改为开发民用机器人产品。

在一场创客大赛上,我认识了一名这样的参赛者。他本来也是做工业机器人的系统集成,但是多年的辛勤付出并没有为他带来多少回报,在一个项目因客户拖欠验收款,险些破产后,他决定再也不干这行了。“拿项目要靠关系,连验收也是。”他这么说道。

现在他最关心的,就是正在研发的一款安防机器人。一辆外表很萌,集成了平板电脑、气敏、距离等传感器的移动小车。主要功能是看家,还有当小朋友的玩伴。别看功能简单,售价也低,但利润率高,效益反而好过以前。不过,对于一位曾经做工业流水线的企业家,如今却在做这些,这反差还是让我倍感唏嘘。

其实比资本脱实入虚更悲哀的,是科技的脱实入虚。就像那场大赛的参赛项目,大家似乎都在创新一些好玩但似乎并没太多实用性的产品。比如一款诗词机器人,基本结构也类似于移动小车加上平板电脑。设计者宣传的理念是通过机器人来培养孩子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识。且不说它算不算机器人,单说培养方式,这跟直接用平板电脑又有什么区别。如果讲效率,去开发一款以中华传统为背景的虚拟现实游戏,让孩子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铁马冰河的豪迈,岂不是更合适?

民用机器人开发和工业的系统集成原理上是相通的,但一方面民用的应用场景比工业复杂太多。另一方面,其产生的经济价值与工业又完全不成比例,这又反而制约了其成本,已面世的民用机器人只好更偏向于娱乐性。

就像一位同事说的,他接过的最舒服的项目,是给科技展览馆做的机器人舞剑。这既不用分析繁琐的工艺,也不用设计复杂的配套设备,更不用考虑工作精度。只要让两台机器人按照设定好的轨迹比比划划,再搭配好声光电,把观看它们表演的小朋友们逗开心就行了。这也是为什么民用机器人中,最常见的不是电影中的形象,反而却是无人机与扫地机器人这一类功能很单一的。

其实机器人对于人力的替代和节省,跟数控机床、3D打印的本质一样,都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延续,没有什么好夸大的。它们的应用也是一个人类不断调整原先的工艺、产品等,以适应自动化工作特性的一个龐大系统工程,一个漫长、曲折而渐进的过程。比如去除一些不必要的多样化,简化工艺,提高零部件的一致性。

机器人应用的难易,也并不与其产生的经济价值正相关。比如那位演员说的拿机器人养老,这就太难了。有人曾提出应该给机器人征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理解。通过不断演进的自动化,将人工从生产岗位替代下来,去帮助老人们养老,用征来的税款去补贴他们。也许,这才是未来,所谓机器人养老的正确方式。

猜你喜欢
系统集成生产线机器人
方便小米粥亿级生产线投入运行
加氢站与调压站能源供应系统集成技术及应用
16000t锻造压力机生产线将交付
工业企业系统集成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与信息化集成系统(下)
生长在生产线上
“系统集成”式的改革
Hazelett生产线熔炼工艺探讨
车牌识别与视频监控系统集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