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莫言改名字想到的

2017-05-17 07:34朱仲南
南风窗 2017年10期
关键词:胡说河南人传谣

朱仲南

我问莫言先生,您为什么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莫言”呢,真的是怕自己说错话,乱说话,为了警醒自己才改这个名的吗?莫言先生笑了,回答是肯定的。

约在两年前,莫言先生赴粤参加活动,主办方请莫言先生吃饭,为了方便交流,有关方面请了几个人去参加,这就不至于使场面冷淡。刚好就把本人安排坐在莫言先生的旁边。晚餐开始时,主办方领导没有激情四射的讲话,只是说莫言先生大家都知道的,不必多介绍了,今天来的还有莫言先生的女儿,我们表示欢迎,等等。然后大家就吃饭了。

因为晚餐采取分菜上桌的形式,本人坐在莫言身边就显得比较从容,不必每上一道菜都先夹一撮给他,搞得人家吃得被动,自己也不知道吃了什么。本人缺乏陪名人吃饭的经验,既记不住那些如诗词一样华丽的菜名,也不懂怎么发表一些既崇拜又有敬意的赞美之词,便为此感到有点内疚。侧过头去看看莫言先生,却看到他一副很专注的样子,吃得很自在顺坦,便觉得内疚全无,觉得我们都像乡镇干部。

席间,很自然就和莫言先生东一句西一句聊开了,他十分随和,没有一句居高临下,纵论天下文坛的那种激昂,没有一句上下五千年,文韬武略的奔放。突然,我有了一个冲动,想索求莫言先生的签名,可因为事前没什么准备,笔、纸都没带,就叫服务员拿了一张大概是写菜单用的纸,问他的女儿要了一支笔,就索要莫言先生的签名。这一切莫言先生都看在眼里,他眯起眼呵呵笑着拿起笔,爽快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想,大概也只有像他这种善解人意的人,才会理解這种有点唐突的举动中包含着的敬重之意。

于是我问莫言先生,您为什么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莫言”呢,真的是怕自己说错话,乱说话,为了警醒自己才改这个名的吗?莫言先生笑了,回答是肯定的。“莫言”,这个名字起得真特别,既有了告诫警示自己的意思,又传递给别人一个善意不争的信号,有一种双向性,多功能,很别致。我想,他是给自己限定一条做人的底线。

胡说,乱说,过了某条限定,就很容易演变成谣言,那是令人十分反感的。我不由想起多年前在北京念书时,有一位老同学喻新安先生。有一天,我去他房间倒开水的时候,听到他正和一个老乡大声嚷嚷发脾气,原来他刚去参加一个聚会,席中有人借几分酒意,在那里贬损河南人。豫人喻新安就发火了,说:不要把什么坏人坏事都栽在河南人身上,你去过河南吗?对方说没去过。喻新安问:那你有一个凶恶的后妈是河南人吗?那人说不是。喻新安愤然道:你没去过河南,又没有凶恶的后妈是河南的,你凭什么乱造河南人的谣呢!说罢,喻新安退席,不欢离席。

通过这事,我们大致知道,莫乱言,莫胡说,更不要造谣贬损,这些恶劣言词往往会引起你难以估计的后果。但社会上总有一些人,他们心地阴暗,擅长煽阴风,点鬼火,四处造谣生事,嘴如斧,舌如刀,手段奸诈。他们模仿别人签名,写告状信,专告那些他们认为除之才能后快的人,然后就寄信给某人收阅。估计某人收到信后,就找收信人谈心,说:现在有人造谣了,说你收到检举信后压着不查,不办,怀疑你们是一伙人哪。然后深情地说,我们是朋友,才给你“通风”的。这种“借刀杀人”的手段,时常出现。

你可留意一下,企业家中,几乎出名的,没有一个不被谣言伤害过的。至于管理层,大凡科以上干部,多数人都有被谣言中伤过的经历。农民也不例外,今天说早上不能吃香蕉,第二天又说中午不能吃香蕉,第三天又说晚上不能吃香蕉,搞得那些蕉农欲哭无泪。

严格地说,别有用心的造谣、传谣,是属于“恐怖行为”的一种以斯文形式出现的手段,我们如果不对这些形形式式的恐怖行为加以遏制,及时出击,大的会祸国殃民,小的会软刀子杀人不见血,使无辜者或含冤而生,或含恨而逝。这种事还少么?

借莫言先生说了一通,感到有点儿范围大了一些,但一下笔又忘了这名字仿佛不都属于莫言先生,我们都应不胡说,不乱说,不去造那些伤人坏事的谣,也不去传谣、信谣,这应成为大家的规矩,共同的底线。

造谣者从历史到现实来看,是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信谣传谣者同样是没有好回报的。你若不信,也没有办法,反正总是会有人喜欢逆道而行的,他们最大的愚昧在于不相信规律。

猜你喜欢
胡说河南人传谣
酒还能有剩的?
网络造谣、传谣行为刑法规制研究
Hemingway—The Spokesman of“Lost Generation”
《诗经》为河南人正名
论旅游视角下河南人形象的重建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