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分银行建设模型及其路径探析

2017-05-18 10:01于梦琦李雪峰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4期
关键词:学分银行

于梦琦 李雪峰

【摘要】在知识与科技大爆炸的时代,有关学分银行建设模型的研究很少有涉及,在探讨时,需要从学分银行的独特性出发,结合组织形式、企业任务与商业元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确立学分银行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建设模型 学分银行 路径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终身学习渠道的研究”,项目编号:NGJGH201619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49-01

学分银行是借鉴、模拟生活之中的银行特性,将学分视为统计单位,对各种学习成果进行统一核算、认定。在制定教育规划中,明确学分银行制度一直是建成学习型社会的条件,不仅是终身学习的支撑,同时也是终身教育的核心方式之一。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学分银行在国内经济建设中还有很长的路要长,需要借鉴国际需求与国外建设经验,以及办学实体与行政部门进行深入分析。

1.国内学分银行的理想模型

基于复杂的实践过程,我国曾对国外学分银行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比较完美发现,国际上学分银行的实施时间较早,建设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相通。学分银行的建设内容是否一致,需要由学分成果验证。认证时,典型方法是结合职业、高等教育进行。整合国际经验,为深化实践过程,必须清楚学分银行界定方式。

1.1 国内学分银行的建设原则

1.1.1一致的原则

在现实发展中,学分银行必须遵循一致的原则,在行动指引目标的同时,协调建设进程,也只有学分银行目标一致,这样才能集中力量探索、实践。其目标是转换并认证学习成果,在教育衔接与沟通的情况下,做好终身学习,这样才能夯实学习过程。

1.1.2统一的原则

学分银行需要始终坚持统一原则,这样学分银行才能有效进行,结合当前发展状况,需要由专业部门做好规划与布局工作;通过形成统一框架,这样才能为不同学习成果提供有效尺度。

1.1.3透明的原则

另外,学分银行还需坚持透明原则。存储、流通的货币就是学分银行中的“学分”,设置通常为透明的,它有很好的内涵,如此才能确保“学分银行”的可行性。从课程载体来看,具体包含内容、目标、评价方式与学习模型等,学分透明的同时,才能保障学分银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在透明原则的基础上,学分银行公信度才能不断提高。

1.2 国内教育模型

上述原则为学分银行给予了很好的指导。在创建学分银行时,需要整合本土实情,也就是教育类型工作。搭建学分银行离不开教育类型,学分银行是不同教育类型的载体。通过对相关法令的分析与解读,国内教育可以归纳成五种:专业与学术型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与教育;从国家教育发展对教育水平的描述来看,可以分成博士、硕士、本科与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证书。但还没有对这五种学习成果进行描述,如此学习互通就存在局限。从长远发展来看:还需要建成统一的认证框架,这样才能达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互通要求。

1.3 国内学分银行的模型

结合上述原则与发展现状,尝试提出了理想的学分银行模型,包括处于上端部分的职业培训,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证进行阶梯分布;中心部分的是国家学历层中的专科、学术、硕士、博士层,分布于普通高等、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中;学分银行的重点处在阶梯中间,不管是机构、地区与国家都需要做好学分积累与转换工具、学分积累与转换的原则、学习成果认证框架、学习成果认证规则这四个方面的建设工作。这就需要借助研究成果与实践资料做好统筹梳理,只有找准理想与现实间的差异,这样才能确立未来学分银行的建设过程与方向。

2.落实学分银行的实践路径

2.1 终身教育为学分银行提供了条件

在国务院最新的发展纲要中指出:第一,落实终身教育要求,让体系更加灵活、完善;第二,推进持续教育的发展进程;第三,落实学分银行发展要求,让它们成为终身教育的试点,以形成学习成果认证框架、转换制度与学分积累。同时,教育部门还应结合实际进行布局,深入教育改革的同时,对学分积累、课程认证与试点转换实施探索。到现在,终身教育已经在多在省市取得了发展,同时对学分银行进行了整体设计与规划。

2.2 开放大学为学分银行给予了平台

仅凭几个学校与教育机构,很难达到学分银行的部署要求,它需要学校、行政单位、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都参与。对此,国家推出了很多相关措施与策略,这类措施与政策将学分银行和开放大学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在顺应终身教育和自身教育实情的同时,为探索学分银行夯实基础。开放性、服务型、大众型、灵活性是学分银行的特点,这类观点和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吻合。处处可学、人人皆学是开放大学的工作目标,继续教育是它的条件,其目标是学历教育稳步发展、非学历教育继续发展,利用现代教育和科学技术树立良好的学习框架。学分银行的工作目标也是一样,所以开放大学是学分银行的运行着与承担者。

2.3 学分银行探索工作已经启动

2012年,全国第一家学分银行正式启动,领导与组建人员都是上海教委,实施者是管理学分银行的管理中心。截至今日,学分银行由职业培训、学历教育和休闲文化构成。结合规定,学习者可以在学分银行上申请账户,并且用身份证办理学分银行手续,这样就能拥有终身学习账户,并且记录课程学分与学习经历。学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學习者再结合规定转变成对应的证书。

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实施的学分银行上报给教育部,然后再对应用、建设规划与内容进行描述,国内的学分银行课题由开放大学承担,然后再对学分银行的设计框架、运行体系与标准进行深入分析。

3.结语

针对国内教育的试点方向与发展目标,结合统一、透明、一致等原则,提出了理想的建设模型,同时对学分银行的理性状态与基础情况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明确努力方向,希望对后续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润芝,王迎,黄荣怀等.我国学分银行建设模型及其路径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

[2]陈涛.双向互动系统:“学分银行”运行机制理论模型——兼论成人高等教育学分银行制度运作机制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4.

[3]诸云.终身教育视域下的"学分银行"构建研究[J].成人教育,2015.

[4]孙德轩.我国住房市场、银行信贷与宏观经济关联性分析[J].商业时代,2010.

作者简介:

于梦琦(1982-),女,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PLC应用技术研究、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猜你喜欢
学分银行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办好江苏学分银行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研究视域探寻
“学分银行”制度的保障体系分析
双证制嵌入学分银行社会服务体系策略研究*
试析“学分银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学分银行—信息化时代学习体系变化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简析
关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参入学分银行的时序判定
基于学分银行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
以信息化和国际化构建现代终身学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