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生活

2017-05-19 07:05许乔贵
牡丹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生活化物质

许乔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传统艺术重要的传承、保护对象,在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本质上就是要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内在转向,重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探究非物质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现状,通过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期的历史文化结晶,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众多的地域性现代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其历史渊源清晰、传承有序,制作工艺特色明显等特点在中国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随着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亟须加强保护。没有把作为艺术形式、文化遗存与现代生产生活相结合,没有形成完整意义和价值,没有形成文化的延续。现代生活的制作工艺、装饰艺术等等物质性、艺术性的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在何时都有必要被我们重新挖掘、重新解读,我们应该抱着敬畏的态度去研究它。本文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活化方面的问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现代生活化的意义,其中这不只在于扶持地区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现代文化活动等方式传承与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延续民族文化的生命记忆和传承民族精神。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生活概念的界定

现代生活是一种文化传播的途径,而传统文化能增强人们对于本国文化的热爱与弘扬。世界性的文化首先是传统性文化,没有传统文化的存在,就失去了其本身的特色。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步步的展示,来体现传统文化价值,提高人们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的不同在于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传统性,并且在新时期下会融入新内容。尽管有的元素在历史进程中会逐渐隐退或消失,但其特色文化元素和主导群众心理的元素还是会遗存下来,并得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式,在传播上有很强的群众基础。它像一朵绽放的美丽花朵,在传统文化的长河里光彩夺目。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发展现状

通过现代生活化的形式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群,主要是集中在城市,这里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方,也是民间艺人集聚的区域。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多样化的文化、艺术资源。在这种条件下发展出来的现代生活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具备多样化、丰富化的民间艺术魅力,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度受到弘扬与保护。然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受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度失去其本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生活的传承,就是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遗产的新方式,可以用现代生活化的传承保护代替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

现代生活属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独特形式。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传统艺术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且兼具社会艺术的审美形态,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灵感的表现。它通常能够传达某一特定的艺术,反应当地文化艺术魅力,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现代生活的传播形式是表现当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的基础,传承着中华现代生活的精髓。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保护与传承不当,许多民间传统技艺失传,因此对其进行现代生活化的传承与保护变得迫在眉睫。城市作为经济发达与人口稠密的地区,也是资源较多的区域。因此,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也就是城市的根脉,是现代生活精神和灵魂的体现。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

在现代多元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在当今艺术思潮、文化交融的大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例如,香山的传统营造技艺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现代建筑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装饰、公共艺术占据了主流,大部分香山年轻人都追求现代建筑营造艺术所带来的新形式,而喜爱传统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自然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出现了危机。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的,这导致人们对于传统技艺的漠视和遗忘。因此,把为了让年轻人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便需要考虑如何才能把保护与生活相结合,以现代生活化的形式来完成非物质文化传承。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引入现代生活的现实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不断探索来适应自然的一种文化技艺传承,走入了人们的现代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生活是保护传承传统技艺的一种方式,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与文化现实价值,为于探究新的发展趋势下推广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了基础。把现代生活文化技艺引入生产生活,可以使其在多元化的冲击下,既能保持传统技艺又能体现传统特色,还能更好地与时代接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何更好地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传统文化通过现代生活的传递会形成发展的中坚力量,代表着特定区域的传统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此外,探究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趋势,有助于可以深入研究现代生活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必须与时俱进,人们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只是一味地追寻传统,保持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做到与现代相融合,导致在追求新东西的同时又失去传统特色。例如,温州漆器艺术在社会的引导下发生了变革,从1999年开始由政府牵头,人们把漆器艺术与生活相联系,在生活的基础上传播传统价值观念,从而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活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大众生产生活,只有立足于实践,立足于生活,才能更加深入地探讨其核心价值和内涵意义。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区域特色,必须将其引入现代生活,找到未来发展的道路。同时,可以利用群众的力量来保护好传统文化,为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因此,现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在传统中有所突破,在现代生活中自我发展,为地方增添新鲜血液,紧跟时代发展趋势。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现代生活发展路径探究

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现代生活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全新的、独特的视角出发,坚持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将其引入到现代生活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理论知识的支持,呼吁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传承和发展。

文化的价值不可估量。打造和建设传统文化,需要从传统文化出发,确立科学建设传统文化的现代观念,将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融入到现代生活建设体系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递。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尤为重要。依托现代生活,传播传统文化,这种传播方式不仅是一个重要选择,也是未来的必然选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到生产生活,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创新。社会传播的力量非常强大,在学习中模仿,解决了人们观念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在耳濡目染中模仿与传承,由广大群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例如,“闯关东”年画的发展可以说是东北在年画艺术中一种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确实存在困难,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在观念上还没有彻底的认同感,有些社会风气或者有些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上存在疑问。很长时间以来,在社会中追求时尚新潮的观念根深蒂固,传统文化得不到重视,使得其在现代社会基础中的渗透存在难度,所以人们首先要改变观念。观念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对现代生活的认同感上,如果在社会生活中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化的特色,传承者和接受者都要遵循传统文化的理念,这就增进了他们理解和热爱本土文化的观念,培养他们从多角度观察和培养艺术文化的能力,培养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政府、群众以及全社会要形成共识,从转变观念开始,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现代生活的发展。

(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生活化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