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及其要点

2017-05-19 10:06花奇芹陆娟戴跃侬
中国大学教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教学改革

花奇芹+陆娟+戴跃侬

摘要:推进研究性教学既是教育理念的全新改革,也是教学方法的全新改革,是改变高校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目前一些高校的研究性教学改革已经从个别课程的尝试拓展到目前专业层面的探索,而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要求,只有坚持注重师生互动、注重自主学习、注重实践环节、注重个性塑造等原则,把握好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等改革要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目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专业层面:教学改革

我国高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先后经历了10多年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探索。从2005年起开始尝试研究性教学改革,到如今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已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同;从个别教师自发的“试水”探索,到当下学校通过设立教学改革试验区等形式不断推进;从少数课程入手尝试,到目前拓展到专业层面上的探索,通过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已逐步实现了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问题导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等改革目标,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目前,一些高校开始从专业层面开展研究性教学方面的尝试。而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要求,只有坚持注重师生互动、注重自主学习、注重实践环节、注重个性塑造等原则,把握好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等改革要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目标。

一、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专业”是按照社会职业需求,依托相关学科设置的。可以说,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托,而“专业又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一些不同的课程组合会形成不同的专业。在我国,专业是作为专门教育的重要体现和高等教育结构的基本单元存在的,其核心的落脚点就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人才培养,或者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专业要求”是专业设置及其建设水平的核心任务与最终归宿。因此,推进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改革,其改革目标和课程设计必须是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学生要有明确的自主学习课程知识的逻辑思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内容必须要有明确的范围和确切的目标,不能只是提供笼统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去完成的阅读书目和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完成的研究任务、课题的内容和方法必须是专业的、科学的,而不能是感想式的。通过研究性教学改革,要教会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其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开展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1.注重师生互动:避免从“唱独角大戏”变为“演独幕话剧”

师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对矛盾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框架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与感受,“我讲你听”地唱着“独角戏”。学生也心安理得地适应了这一模式,“你可以不懂,但未必要发问;你可以不听,但未必要互动”,以致湮没了学生的质疑意识与学习的主动性。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引入,颠覆了这一怪象,但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所谓的“研究性教学课堂”上,这一怪象却反转地表现在学生身上。如今一些课堂变成了学生作秀般表演的舞台,有的课堂从过去的唱“独角大戏”变为现在的演“独幕话剧”,只不过表演者由教师换成了学生。因此,开展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更加需要教师与学生都要适应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推进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建构起自主学习的模式,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努力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而且教师也要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要通过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主体意识,引导和启发他们转变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既要注意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师生平等的互动环境,又要注重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强化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注重自主学习:避免从课堂的“听众”变为表演的“木偶”

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注重课堂教学,研究性教学不仅重视课堂教学,而且更加注重课外学习,于是翻转课堂等现代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学生只是课堂上“听众”的角色地位,精讲、少讲、注重启发引导是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变以往独“霸”课堂的做法,还学生以学习的主体地位。包括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知识的背景、形成过程和目前应用情况;引导学生查阅文献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提升认识的过程;指导撰写调研报告、小论文或其他成果等方式,使课程整体设计思路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善于充分利用学校教学条件与网络平台资源等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尤其是在推进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而又精心地引导学生适应翻转课堂的转变,而不能仅仅是布置学生查找一些资料,尔后在课堂上如同作秀般地让他们“表演”了事,就如同“木偶”(学生)虽在台上表演,但举手投足却是由幕后人(教师)操纵的一般。

3.注重实践环节:避免从“黑板上种地”变为“田园里上课”

由于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过去戏称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为“黑板上种地”“教室里养猪”。但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理论与技术,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体系作支撑,更是离不开实践训练,开展研究性教学则更加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是文科课程还是理工农医类课程,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离不开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这些能力可能因专业的差异而有所侧重,但在提高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各相关专业应根据学科特点、知识背景,在每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安排一定量的体现问题性、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教学的内容。但这些实践环节必须落到实处,不能只是将课堂从教室搬到田野或者车间,依然是“在田园或者厂房里上课”。如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则很难得到增强。因此,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设计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安排上,要尽量减少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讲授,而要尽量安排一些让学生可以探究,以及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环节;要尽量减少验证性或者只有唯一答案的实践性问题,而要尽量安排一些综合性、设计性或者有着多种可能性答案的发散性问题。可以借助“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等实践性训练平台,以各种方式增加学生的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踐的课时数。

4.注重个性塑造:避免从教师“满堂灌”变为学生“满堂彩”

鉴于学科、课程、教师与学生等因素的差异和研究性教学本身的特点,学校对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模式不宜搞一刀切。各专业、课程应根据自身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也可以组合多种方式开展教学,以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塑造。可以采用主题活动、社会调查、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多种研究性教学组织形式,运用发现式、探究式、讨论式、问题导向(PBL)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类的课程。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能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又要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能够流畅地进行书面交流和口头表达,小组成员要养成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要能独立制作书面研究报告。在研讨课上,学生要养成自信白行、平等沟通、善意质询、敏锐反应、冷静分析、阐述富有逻辑等行为方式。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将任务集中在一两个学生身上。不能看起来改变了原先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而实质上却变为由少数学生“表演”博得大多数学生“满堂彩”的怪象,这同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塑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

一个专业办得如何?决定于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师资水平。培养目标是对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规范与设计,课程体系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发展,师资水平则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因而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其教学模式的确定,尤其是研究性教学的改革设计,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时,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四个关键性要素。

1.培养方案:为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指引方向

人才培养方案是办学主体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活动的逻辑起点、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达成的目标与规格等,它是对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及其方式的总体描述与设计,是引领人才培养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推进研究性教学专业改革的前提和基础。要根据研究性教学的特点和理念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压缩课程的数量和总学分,增加实践课时数和自主学习时间。注重专业课程的逻辑性,突出专业学习的方向性,着力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并有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和专业思维的创新型人才。在合适的学期分别开设专业入门引导性课程、各类讨论和研讨课程,以及有关研究性实践教学的内容、跨学科的综合性专题研讨课程等。

2.课程设计:为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布局谋篇

课程设计是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它是由为培养专门人才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教学计划、形成教学大纲、编写教材以及课外读物等一系列活动组成的。加强课程设计是为了帮助课程教学的组织者提高教学效果、课程教学的接受者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的加工过程,一般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安排、课程教学的实施和课程教学效果如何评价等若干环节。课程设计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课程设计是实施研究性教学专业层面改革的核心环节,加强课程设计则是推进研究性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实施研究性教学专业改革的过程中,参与改革的专业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制订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且督促教师修改教案,重新设计课堂教学,提倡创造性地设计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内容。凡参加研究性教学专业改革的专业(或系),所开设的课程都要合理压缩课堂讲授的课时数,增加实践课时数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理工农医科专业学生课程自主学习的时间应不少于课程设置总时数的25%,其他专业课程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则不少于课程设置总时数的50%。同时,注重专业课程的逻辑性,突出专业学习的方向性,着力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并有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和专业思维的创新型人才。

3.教学方式:为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注入活力

教学方式是指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在一定教学原则的指导之下,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并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由师生共同完成的一系列活动。可见,教学方式的改革无疑是研究性教学改革的主要路径之一,推进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必须注重教学方式改革。实施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专业及其所属课程,要根据自身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并且将多种方式组合起来开展研究性教学。在当今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全球教育信息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的条件下,在线课程等开放性资源十分丰富,应鼓励高校引入翻转课堂、微课等现代教育模式与技术,利用网络平台及各种软件拓展学生的学习平台和学习空间。开课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与资源,在线上与线下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4.教学评价:为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保驾护航

教学评价就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采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给予价值判断。可见,教学评价对于教学活动具有积极的诊断与引导作用,因而改革教学评价,使之适应和激励教学改革,无疑是研究性教学专业改革的有力保障。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应包括学生的客观评价,对教师的课程设计、授课形式创新、课堂组织、知识信息、实践训练、能力培养、师生互动、课堂效果等方面的评价,以及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资源共建共享的业绩、在研究性教学改革理论探究和实践创新中的贡献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考核内容可包括课程参与率、文献检索能力、阅读量、理解力、分析能力、阐述能力、质疑能力、课外作业、课堂测验、创新能力、研发能力等。在学习成绩的构成上,卷面知识或理论考试的成绩应控制在每门课程总成绩的30%左右,平时成绩和自主学习考核的成绩应占70%左右。评价主体可以是一元的,也可以是多元化的(包括教师、同学间或学生自己);评价方式或考核方式应该尽可能多样化,可包括试卷测试、作业、课外学习、课堂参与、课题练习、小论文、实践操作、总结汇报、研究报告等。总之,应形成与研究性教学专业改革相适应的、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匹配的评价机制,并且由重视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過程评价。

猜你喜欢
研究性教学教学改革
《数据库原理》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探索
注重计算思维的程序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探讨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研究性教学的数字电路与系统实验教学改革
水质工程学课程群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