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课程在医专类院校中的教学现状与思考

2017-05-19 09:25李华琼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德育学生

【摘要】医护礼仪作为医学与社会学交叉学科,长期以来被医专类院校所忽视。本文拟从医护礼仪被医专类院校“边缘化”成因分析入手,通过对医护礼仪对医学生重要性辨析,结合医护礼仪教学实际,对医专类院校如何开展医护礼仪教学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医学生职业能力培育和品德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医护礼仪 学生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22-02

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社会对护理需求与日俱增的同时,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1]医护礼仪作为医护人员人文和专业素养的综合体现,在社会交往、医患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医学生医护礼仪的培养,是有效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医护礼仪在医专类院校中被“边缘化”原因探究

当前,部分医专类院校中,医护礼仪长期作为专业选修课,使医护礼仪在课程设置上被“边缘化”;缺乏专业系统课程设置和教师队伍,使医护礼仪在师资力量上被“边缘化”;学生对医护礼仪学习、实践不深入,使医护礼仪在应用上被“边缘化”。使医护礼仪难以取得预期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总体来看,医专类院校对医护礼仪缺乏重视,是医护礼仪被“边缘化”的主要原因,而医护礼仪课程设置不合理、医学生人文素养较为薄弱和医护礼仪实践范围有限等,使医护礼仪被“边缘化”问题更加显著。

1.医专类院校对医护礼仪缺乏重视。从医专类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育人导向来看,医专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中更倾向重点开设实践性、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以提升学生专业素质。而医护礼仪作为社会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医护礼仪作用于医护对象往往是间接的、隐形的,因此高校在专业课程中长期将医护礼仪作为公共选修课列入教学课程。高校对于医护礼仪教学缺乏重视,使医专类高校医护礼仪在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投入不够,客观上制约了医护礼仪课程的深化和发展。

2.医专类院校医护礼仪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医护礼仪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是以社交礼仪为基础,以医护礼仪为核心的综合性课程,大部分医专类院校将医护礼仪作为公共选修课来设计教学,在有限的课时中,教师不得不大量压缩课程内容,使学生难以对医护礼仪形成系统性认识,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于医护礼仪的学习仅用于应付考试,偏离了医护礼仪教学目的。

3.醫专类学生人文素养较为薄弱。一是相较本科学生而言,医专类学生通识教育水平较低,对人文知识积累不够、心理素质欠佳、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较差,自身约束力、自制力有限,加大了规范性、专业性、基础性较强的医护礼仪的教学难度;二是医专类学生对医护礼仪认识不够,认为以社交礼仪为基础的医护礼仪入门简单,没有较大的学习价值,学习兴趣不高。

4.医护礼仪实践范围有限。医护礼仪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实际生活中,医专类学生对社交礼仪运用频率远高于医护礼仪运用频率,往往脱离了医护礼仪教学的情景模拟或实践教学后,由于缺乏实践环境,限制了医专类学生医护礼仪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

二、医专类学生中开展医护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在医专类学生中开展医护礼仪教育,既是当前医护关系、医患关系转变的客观需求,也是提升医专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观需要,更是提升医专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1.医护关系和医患关系的转变对医专类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护工作的分工细化,当前医护关系逐渐由从属型转变互补性,医护之间、医患之间如何交流沟通、如何提供优质服务,对医护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较高的医护礼仪素养,能够更好地适应于各类医际之间的关系。

2.学习医护礼仪是提升医专类学生人文素养的客观需要。“不学礼,无以立”,从医护礼仪的社会性出发,医护礼仪立足于社交礼仪,能够提升医专类学生社会交往、沟通协调的能力,促使医专类学生更好适应各种社交环境,提升医专类学生人际交往水平;从医护礼仪专业性出发, 医护礼仪是医专类学生职业形象的综合反映,能够进一步充实医专类学生的职业形象,提升医专类学生的专业魅力。

3.学习医护礼仪是提升医专类学生职业能力的现实需要。当前,高校就业形式严峻,具备较高的医护礼仪素养,一方面能够与招聘单位进行有效沟通,能够有效展示个人素质与形象;另一方面,能够迅速融入各项医护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医护、医患关系,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三、医专类院校如何优化医护礼仪教学

进一步做好医专类院校医护礼仪教学工作,需要发挥高校、授课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形成合力。

1.提升对医护礼仪课程重视程度。医专类院校可尝试将医护礼仪列为医专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安排充足的医护礼仪教学课时,确保教师有足够时间进行系统授课,使医专类学生能够对医护礼仪建立系统性认识,确保医专类学生对医护礼仪学深、学透;

2.合理安排医护礼仪课程。有条件的医专院校可尝试将医护礼仪分为两门课程,在新生入学阶段主要讲授社交礼仪部分,强化医专类学生人文基础,锻炼其社会交往、沟通协调能力,促进医专类学生在对社交礼仪实践中更好融入校园环境;在临近毕业阶段主要讲授医护礼仪部分,充分将医护礼仪授课与学生专业实习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临床实习期间将礼仪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更好地服务于医疗事业。

3.创新医护礼仪教学方式。一是针对医护礼仪入门简单,实践性强的特点,可尝试采取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授课模式,每节课程设计一个情景模拟主题,要求学生依靠课前自学,在课堂上分组进行实践展示的方式,加强学生对医护礼仪的认知和理解;二是可尝试在医护礼仪教学中引入形体训练,并将形体训练贯穿于医护礼仪教学始终,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基础上,提升学生整体气质和形象。

4.注重提升授课教师综合素质。第一,授课教师作为医护礼仪教学的主导者,其自身对于医护礼仪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医护礼仪课程的评价和参与度。因此,授课教师自身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来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和运用医护礼仪;其次,医护礼仪作为综合性学科,授课教师应当主动学习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美学等学科知识,通过多学科知识的渗透结合,在提升自身授课水平同时,进一步促进授课对象更好认识和运用医护礼仪。

5.营造“知礼”、“尚礼”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一是可以采取礼仪实践公开课等形式,在推广礼仪教学成果的同时,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到医护礼仪学习中;二是可以通过指导团学组织开展礼仪大赛等学生参与度较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知礼”、“尚礼”校园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医护礼仪反映了医专类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专类院校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对医专类学生开展医护礼仪教育,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也浓厚了校园文化氛围。因此,加强医专类学生医护礼仪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专类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主动开展医护礼仪教学探索,使医护礼仪更广泛应用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中。

参考文献:

[1] 魏亚莉.护理管理者在护理管理质控中的作用[J]. 吉林医学,2011年34期.7411.

[2]沈美娜. 新型医护关系的构建[J]. 吉林医学,2014年13期. P2955-P2957.

湖北省教育厅课题鄂教科研【2015】6号,课题编号:2015GB243

作者简介:李华琼(1973—),女,湖北荆州人,汉族,本科,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德育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赶不走的学生
德育出希望之花
学生写话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