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公共管理创新

2017-05-20 18:34王欣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8期
关键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三峡大学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水平,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政府认真审时度势,发展创新型政府,不断探究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总结各个时期的发展教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对公共管理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公共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014-02

一、引言

所谓“治理”,而非“管理”,更不同于以往的“统治”,这不仅仅是词性上的变化,更是一种思想的改变与制度建设模式的变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种创新型的国家管理观念,深刻地证明了国家对社会发展与人民幸福的途径有了新的认识,探索出了新的发展道路。具体来看,“治理”是国家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治理的现代化又是推动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和创新型的发展手段,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上,可对国家的行政体制、监督体制、司法体制、管理体制等进行创造性变革,从而推动公共管理的方方面面进行管理创新,更好地建设透明度、知名度、美誉度和满意度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公共治理模式。

二、治理现代化与公共管理创新的内涵

从基本的词义来看,“治理”不同于以往所讲的“管理”概念,从“管理”慢慢过渡到“治理”上来,是国家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要特征。现代化的治理模式主要强调以下几点:第一,权力发展主体的多元化。第二,管理性质不同。

所谓“公共管理创新”,是指公共管理方式、公共管理内部运行机制及公共管理市场化倾向发生的重大变化。现代公共管理方式逐渐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上,无疑会削弱公共管理组织和领导班子的行政权力,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少各项管理费用开支、更好地结合市场机制提高综合竞争能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国家治理的内容研究

国家治理的种类多种多样,总体而言,主要分为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三大内容体系。三者既相互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国家治理讲求对社会的整体管理,这就要求不仅要有一个善于管理与分配权力的好政府,而且要集中各方力量整合社会资源,达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其根本的治理效果是使国家和社会处于最佳的合作状态,国家充分调动社会公民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能力,通过民主参与、积极建言的良性循环方式,达到对社会政务的协调治理。但是,在政府的所有权力中,任何权力都不能跨越政府的管理范围而单独存在,更不能与政府的权力并驾齐驱。政府的治理权力始终要处于所有权力的核心位置,对人民的治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四、影响国家治理和公共管理创新的因素分析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是适应当代经济政治发展模式而统一存在的,是管理现代化的衍生产物,也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特征。一个国家治理水平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国家公共管理的创新进程。因此,结合国内外国家治理模式与当代中国治理实际,影响国家治理和公共管理创新的因素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1.公共权力运行的规范化水平。所谓公共权力,是指社会上公认的法定权力,以政府等权力机关为载体并以其特定的社会影响力对人民大众进行管理和控制。要想公共权力的实施水平更加规范化,就必须要求政府、市场和企业的治理模式达到三位一体的治理目标。政府在公共权力的运行中占据决定性的战略地位,市场和社会是公共权力运行的治理辅助机构,必须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范化的公共秩序管理方法。

2.充分的民主化治理目标。所谓充分的民主化,是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发展必须把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治理的首位,国家在制订治理计划提高治理能力的同时,要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进行政策决定时要充分考虑大众的整体权益,所有与民生相关的政策体制必须充分地体现人民意志和实现人民主体地位。

3.治理模式要遵循法治化的制度保障。要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更好地实现公共管理创新,就必须以法律制度为最高的政策指导。人人都要遵循基本的法律制度,不可逾越法律界限,一切的治理模式与制度都要遵循法制化的制度模式,让国家治理有章可循、有理可究。

4.高效与协调的发展机制。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整体的治理系统。政府部门的治理模式实施从上到下的发展机制,从国家到地方的各个管理部门,从政府治理到市场治理再到社会治理,各种制度都实行协调的发展机制。在整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实现各个部门的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将民主治理蕴含其中,更好地实现公共管理的民主参与度,这是区别于传统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所在。

五、国家治理与公共管理创新的实现途径

要想充分地实现国家治理与公共管理的创新发展,除了合理的政策因素外,必须从治理主体、治理途径与治理模式进行整体考量。

1.建立高质量的领导团队。从国家治理主体来看,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必须要有一支高质量的领导班子,领导集体的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对社会公民的治理方式。从领导集体的自身素质来看,不仅要有完善的政策与法律指导,还要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所在。因此,国家应该建立完备的领导选拔机制,定期对领导集体进行教育和指导,除了制度上的根本性约束,还要让官员切实增强自觉性与投入管理的热情和信心。

2.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市场监督制度,实行规范化的市场管理体制,把监督的重点放在关注民生、体恤人民疾苦以及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上,拓宽治理范围,努力实现治理的各个方面朝着完备、民主、创新的方向发展,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公共管理发展模式,實现多方位于一体的公共管理机制。

3.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在国家治理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高效的国家治理方式必须要有行政体制作为重要的依托。国家要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推进社会治理,依法履行职责,建立健全政府管理机能。以往的公共管理运行机制,重在强调大而公的全面试点模式,现代治理所讲求的全面管理,旨在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将发展不平衡问题、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领域进行区分,切实以实际问题为目标导向,深入关注民生问题,重点解决对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各个环节起到重要作用的突出问题。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注重社会各方面的有效连接,敢于破除陈旧的发展观念,敢于突破传统的治理壁垒,创新管理方法,增加治理反馈机制和治理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各个行政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创新落后的治理机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更好地实现公共管理创新,就是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发展进程,既要转变与社会实践不相适应的治理机制,又要适应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将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有机整合。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共管理创新与国家综合治理,要在以下两大方面进行具体改革。其一,打破部门坚冰,在国家领导班子的集体领导下,各个改革部门要切实联合在一起,团结统一,相互借鉴,实现不同部门的有机整合,切实打破部门坚冰。二是改革的不断落实,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步入了全面改革阶段,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国家治理问题日渐凸显,这就要求上层领导班子要放大胆量,脚踏实地地落实改革成果,使成果建设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

六、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演变,其问题探索、发展特点、研究途径和研究策略都经过了长时间的更迭与完善。要想在原有治理模式上实现新的突破,不断创新公共管理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必须从治理与创新的内涵、性质、影响因素和发展途径上进行综合探究,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与管理创新的根本目标,推动公共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程伟.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写学视角的解读[J].中国行政管理,2005.

[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16-11-28

作者简介:王欣(1983-),女(汉族),湖北宜昌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公共精神:服务型政府的必备“气质”
国家治理中的“融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