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索

2017-05-20 07:51马玲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8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高校

(南京邮电大学 计算机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关键是要增强其实效性。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存在学生对其功能缺乏基本认知、教学仍然习惯于灌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代发展存在滞后性等实效性困境。为了寻求走出困境的密码,需要转变教学理念,精选教学内容,变革考试内容等措施。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035-02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处于育人工作的最前沿,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雖在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科研实践等方面有了显著改善和提高,但相对于其“在高等教育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应该发挥的作用而言它还远未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学实效性不强。本文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教学实效性困境的表现,分析其制约因素,提出相应对策,以求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上做出些许探索。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缺乏基本认知

虽然高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并重,共同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承担着提高在校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责任。然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他们要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知半解,要么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习惯于灌输性

由于教学配备和教师数量的限制,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导致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很难双向互动,对话和交流偏少,学生在教学中失去参与感,被动地接受教学。反映为学生在课堂中由于觉得课程毫无兴趣,不是昏昏欲睡,就是玩手机或看其他课外书,个别学生编理由想尽办法请假,而旷课者更是有增无减。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代发展存在滞后性

由于我国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西方国家在经济和社会文化等领域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刻,这些真实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描述的理想目标的反差,常让学生感到政治课的“假、大、空”,脱离了社会实际,也让不少学生产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套、无用的感觉。并且当东西方的价值观念相互冲突时,大学生的心灵也会受到冲击,产生困惑,然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向学生们灌输的几乎都是“正面”而“积极”的东西,进行抽象空洞的说教。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有关部门和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解的偏差

教育部门和任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停留在传统和一般性的理解上,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混同为均是偏重理论的学习、知识的记忆、内容的理解。同时,由于工具理性思维导致管理者注重经济效益、轻人文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际教学组织上和物质上仍然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如大班课、课酬低,评职称时与其他学科同等看待等。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与学方面互动氛围不够浓烈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占据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以独断的方式强制向学生灌输,缺乏对学生心理需求、接受能力、认识水平以及行为方式的研究,用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要求学生,脱离现实、空洞说教,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使学生缺乏参与性、实践性,难以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现实生活结合的不够紧密

横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以及纵向上的中、小学相关课程部分教学内容和高校相关教学内容的重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大学不应该是仅仅简单地重复理论的识记和理解,而应注重升华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深度和广度,符合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角。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创新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创建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教学互动双赢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学生处和团委配合、院系为主导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管理体系。其次,高校有关主管领导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经费的投入,以保证提高质量机制;要重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保障职称评定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等可能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不平衡的因素。最后,可通过对教师确立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量化指标的考量,与工作量和资金挂钩,确保指导和带领组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落到实处。

2.精选教学内容,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要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全面地反映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着力于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受教育者的主动接受和在现实生活中将知情意行统一起来,用行动去强化、去巩固内化的道德修养和品性。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增强课堂本身理论教学的魅力,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最后,要将大学生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要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才能增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宽阔的胸襟和广阔的视野。

3.加强文化建设,拓宽教学实践平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中作为重要载体的作用,通过各类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第二课堂”,以先进文化引领学生成长,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和思想水平。可组织各种学习小组、社团活动、社会调研、志愿者活动、参观访问、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教学环节,作为传统理论教学方式的补充,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4.改革考试方式,着重素质能力考核。考核方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课程考核的效果,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在考核内容上:可适当减少对理论的纯粹记忆性内容的考核,加大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考核内容既包括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理论界的新成果等,又涉及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日常的德与行等情况。在考试题型设置上:可减少识记部分的比例,增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题型的比例。这一做法既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又有助于减少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考核形式上: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笔试和口试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写小论文或调研报告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在考核环节上:除了固定的期末考核,还可探索多样化的平时考核方式。

5.创建“师师交流”、“师生交流”网络平台。首先,通过在平台上教师间的交流、比較,减少个别教师缺乏使命意识的问题,促使他们培养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第二,可使少数理论修养不够的教师产生危机感,从而督促部分教师及时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达到吃透理论、融会贯通的程度,提升教学品位;第三,可帮助部分基本功差、执教能力不强的教师向教学技能优秀的同行学习,在不断实践中增强其教学感染力,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共鸣;第四,学习其他优秀教师受欢迎并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第五,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中课堂教学的现状,“师师交流平台”也为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能有效解决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劣势。

总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育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中每一届大学生走向社会,都将在某一时期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精英,成为社会的栋梁。这时他们的思想、学识、人生态度、社会责任感等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效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聂阳,赵世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11,(2).

[2]孙丽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索[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0,(6).

收稿日期:2016-11-30

基金项目:2014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建设重要论述研究”(14SZB005);2013年度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GJS-XKT1302)

作者简介:马玲玲(1982-),女,江苏金湖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高校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