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近真实的回忆

2017-05-21 08:51钟洁云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叙述视角对话

钟洁云

摘要: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小说家君特·格拉斯2015年4月13日去世。格拉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格拉斯在《剥洋葱》中采用的叙述策略淋漓尽致展示了“别样的真实”,本文从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视角、双重自我的对话、批评性记忆意识、叙述交流等四个方面进行文本分析,使读者在格拉斯式的回忆叙述中找到最接近真实的回忆。

关键词:叙述视角;对话;记忆意识;叙述交流

《剥洋葱》对于格拉斯而言,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文学回忆小说。在小说中,格拉斯首度表露自己曾是纳粹党卫队(Waffen2SS) 队员的“黑历史”。十五岁的格拉斯,作为一名希特勒青年团的一员,曾自愿报名参加潜艇部队。小说回忆了他的童年和士兵的经历,以及九死一生后被俘虏难忘的经历和战后早期各种的动乱。对格拉斯而言,这是一个德国人对自己历史的坦诚,是一个伟大作家对民族的深刻反思。他肩负着“共同责任”前行中所承受之重。对于一个战争幸存者而言,这种在战争中的人性拷问,在战争多年后仍然存在,又何尝不是一种折磨?从这一点来说,格拉斯的回忆性写作值得我们尊敬。

一、独特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

格拉斯是当代文学史上颇具特色的叙述艺术家,作为作者的格拉斯曾说过:“我们的回忆录‘自画像可以具有欺骗性,而情况往往也的确如此。我们对自己的经历进行粉饰性的戏剧化处理,将之打造成趣闻逸事。”。因此,在文中格拉斯既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者,又是以自身经历及经验为写作背景的回忆者。他通过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解读作为被叙述对象的“历史主体身份”,叙述学中称为“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这种叙述视角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作者所要回忆的关于忏悔、关于反思、关于批判的一切。

“我和他的关系何止是近,却不得不穷于应付那些对他来说不是可耻的事,不会给他打上耻辱烙印的事。”这段叙述透露出两种不同的叙事眼光,“那些对他来说不是可耻的事”,但是对于“我”而言却是“打上耻辱烙印的事”。体现了“我”在不同时期对事件的看法不同。

“讨债的实践还给我带来别的收益,不过这种收益在几十年后才作为叙事的素材或乏味的物权显示出它的好处来。”。像上述的叙述场景在文中时不时出现,格拉斯对往事剖析与反思的观察角度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追忆性角度。读者可以感受到叙事者和过去的时间之间的距离。叙述者常常放弃追忆的眼光而使用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来叙事。让读者最接近事件的第一现场,从而产生很强的正在体验事件的效果。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格拉斯还通过其它的叙述方式来进一步加强真实感的效果。这种叙事模式一般能让读者直接接触叙述者的想法,并以一定的叙述时间差,带给读者叙述距离,使回忆更加接近真实。

二、“当下之我”与“过去之我”双重的对话

在小说的文字叙述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交错前行的时间层面,表现在叙述特征上,就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的不断转换,以至于同一句子里会出现“我和他”同时登场,处于一种特殊的张力关系之中。

常以第三人称称谓当时的自己,如“他”“叫我名字的男孩”“傻小子”“那个男孩”“使用我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虽然名称不同,但用意是一样的,都是借以拉开距离进行自我审视,并强调当时的年龄。

“我看见的就是我自己这样灰溜溜的形象,看见自己在去图书馆的路上。”, “我看见了自己,同时也看见了他。”,“我看见我”这种现象随时随地可能发生,在文中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为线索,穿梭于以“现在的我”与“年轻的我”展开的一系列對话过程中,更多的时候是盘问和质询,以揭示当时的隐秘心理与行为。其目的在于,以一种客观的、清醒的“外位者”身份获得自我忏悔与批判的角度。

如今作为剥洋葱的作者,他通过这种双重自我之间的张力,对“不会失去时效的过去”进行了批判的反思。在“我”与“他”之间不断变换中相互补充,才能逐步接近真实。

三、批判性记忆意识——回忆与记忆

格拉斯构建的文学回忆本身具有可疑性,格拉斯正是通过这样盘问、质疑性、批判性的记忆仪式告诉读者不要遗忘历史。

《剥洋葱》出发点是通过讲述个体的生平进入读者的意识,启发读者的思考与反思。对于德国读者而言,他首先反思的可能是他自己、他的家人或朋友,但更重要的是唤醒德意志民族的历史。在文中格拉斯表示自己在面对“罪与责”的过去曾一度沉默。我们从格拉斯的叙述声音中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者在直面自己过失时的畏惧,使我们更加敬佩的是在事隔六十年后,在格拉斯拥有无数荣耀之后,这位老者选择坦白自己过失的勇气。

四、作者与读者间的叙述交流

回忆文学在格拉斯这里既被赋予了反思的功能,有着明确的指向性,与此同时它又作用于叙事本身。《剥洋葱》对于格拉斯而言,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文学回忆小说。在作者的叙述中,读者从一开始就是积极的参与者,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格拉斯积极地“忏悔”是一面镜子,跟随回忆的足迹,使读者反思自己的行为。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从回忆文字中建构故事的过程,也是读者对回忆的各种叙述手法进行反应的阅读体验过程。

格拉斯自我意识的表达在于向公众展示自我的价值观体系、道德标准、思想意识,从而实现叙述交流。读者随着文本的叙述,展开对叙述者的质疑,对文本结构产生思考,带着自身特有的情感经历、思想意识,与文本结构中的“忆者”进行双向交流。让读者本身参与叙述文本的思想交流,更接近叙述者最真实的想法。尤其是读到他是如何像剥开一个洋葱头一样,去掉一层层地覆盖在往昔岁月之上的尘埃和粉饰,一步步地解剖自己,使读者更能深切地体会格拉斯痛苦却又坚定地向最敏感、最隐秘的记忆深处挖掘的决心。

五、最接近真实的回忆

格氏作品常在时间长河中反潮流。《相聚在特尔格特》谜一般的首句就是例子:“明天曾发生的事情,昨天将会发生。”,《我的世纪》的开头也让译者伤透脑筋:“我,替换了我的,每一年都要出现。”这次也不例外,《剥洋葱》对顺序并不太在乎。格拉斯引用自己数十年前的类似名言:“以后发生的,总是以前有过的”。于是隔着60 年的时间跨度,现在的“我”如此沉重地目睹当年的“我”跌跌撞撞地度过二战的最后岁月。在作家“我”剥洋葱的过程中,一个回忆着、叙述着的老年的“我”和一个被回忆、被叙述的少时的“我”常常面对面地登场,处于一种特殊的张力关系之中。

文化记忆是封尘在树脂化石里的经历和体验。与琥珀相比,洋葱有动态的属性。回忆会像洋葱那样辛辣,刺激,让人流泪和难受,它的意义不在于凝固,而在于液化,在于流淌,在于运动。《剥洋葱》中的回忆时而吹毛求疵, 毫无必要地追求准确,时而却毫无道理地留下明显的漏洞。借用沃尔福冈·伊瑟尔的概念,可以称这些漏洞为不确定性。叙述者的话虚虚实实,真伪难辨,他不仅不断地质疑自己,还不断与“过去之我”对话,将疑问指向读者,让读者在几经折磨之后最终放弃寻找正确答案。

六、小结

格拉斯以栩栩如生的文学表现手法让我们了解了历史的细节。告诉读者回忆的真实性与细节性。运用与历史超距的对话的方法,把历史与现实,自我与他者,故事与叙述引入一个无比真切而又虚幻的空地。使得读者必须紧跟着叙述者的足迹,寻找那可能不存在的真实。这是格拉斯的独特的叙述策略,展现的是“另外的真实”,这也就是最接近真实的唯一途径。其实负重的回忆让生活更加真实,这就是格拉斯文字工作的使命所在。

作者对于批判性记忆意识的认识:回忆过去的目的是要展示它对于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性,讲述故事为的是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所犯的错误,对“不会失去时效的过去”进行了批判的反思。最终能从历史中学到点儿什么。反观,当下的中国文学正是缺少这一份对历史真挚的敬畏与深刻的反思。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创作上,作品的创作往往蒙上政治色彩,困在象牙塔中,企图摆脱历史的枷锁,高歌一切的美好,却忽略了正在腐蝕的花朵。遗忘关于苦难中国的历史。和德国人一样,我们也曾有过不堪回首的年代,也和格拉斯一样,走过一些或明或暗的日子,同样地,我们也应该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以史为鉴,在反思中前行。时代呼唤格拉斯式的道德指南,时刻敲响世人的警钟,忘却过去就是重复过去背叛历史,只有回忆和反思,才能走出过去的阴影。

参考文献:

[1]马娅.醒世之鼓——君特·格拉斯小说研究[M].云南: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4-59.

[2]魏育青,王滨滨,吴裕康译.君特·格拉斯:剥洋葱[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8:4-139.

[3]魏育青.撕开伤口,拒绝忘川——格拉斯剥洋葱中的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60-66.

[4]冯亚琳.具象与想象—论君特·格拉斯的真实观与叙事原则[J].国外文学,2005(3):73-78.

[5]冯亚琳.记忆的构建与选择——交际记忆与文化记忆张力场中的格拉斯小说[J].外国文学,2008(1):84-90.

猜你喜欢
叙述视角对话
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论《荒原蚁丘》中的叙事陌生化
《小卖店》的叙述视角分析
叙述视角与人物形象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百万英镑》的创作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