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乌尔都语中动物词文化含义对比分析

2017-05-21 13:31李禄宁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骆驼含义汉语

李禄宁

摘要:动物与人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汉语和乌尔都语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动物词来指称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动物和神话传说中出现的虚拟动物。在命名初期,动物词的意义是单一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其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化,动物词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在其概念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含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语言中动物词的文化含义,希望对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动物词;文化含义

动物词指表示动物名称的一类词语,它不仅仅指称自然界中存在的或者曾经存在现在已经消失的动物,也包括那些虚幻的、不存在的动物如“龙”。

动物与人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现代汉语和乌尔都语中都存在大量的动物词来指称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动物和神话传说中出现的虚拟动物。在命名初期,动物词的意义是单一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其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化,在不断深入了解动物特性的同时,人们还附于动物主观情感,这一方面是由动物自身生活习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受各民族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心理特点及独特的审美的影响。由于长期使用,使得这些意义得以习惯化、概念化、词汇化,因此动物词产生了文化意义。谭文辉(2001)认为动物词的文化含义来源于人类的认知机制。在长期与动物频繁接触的过程中,人们认知了它们的不同种属特性,并把那些特性与其有关联性或相似性的其他事物或概念关联起来,通过隐喻或转喻,使动物词转指其他事物或概念。由于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对动物的种属特性的认知也不同,产生的文化含义也不同,同一个动物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如在教授颜色词和动物词的过程中,本人提到了中国著名的电池品牌“白象”,以乌尔都语为母语的巴基斯坦学生特别不理解,因为在乌尔都语中白象()具有表面看起来很贵重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文化含义。由此,可见由于历史、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语言赋予动物词不同的文化含义。本文通过对汉语、乌尔都语动物词文化含义的对比分析,试图分析出文化对词汇的影响。

一、同一个动物词在汉语乌尔都语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含义

由于人们对一些动物的基本特性有着相同的认识,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因此同一个动物词在两种语言中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如汉乌两种语言都用“狐狸()”比喻狡猾的人,如:他是只老狐狸()。“驴()”比喻固执﹑愚蠢﹑没有头脑的笨蛋。(难道喀布尔城里没有毛驴吗?<转>世界上什么类型的人都有好地方也可以出庸人。)①“绵羊()”是一种性情及其驯服温顺的动物,但也因是食草动物且体型较小常被用来形容老实人,弱者。如:羊毛出在羊身上()。“狗()”在汉语中有“狗腿子”﹑“走狗” 等用法,常用来比喻卑贱的人,无赖汉,废物,游手好闲的人,它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 (洗衣工的狗无家可归<转>流浪汉,游手好闲的人。) “蛇()”因其是冷血动物且汉语和乌尔都语里都有其恩将愁报的寓言故事,所以常被用来形容冷酷﹑虚伪﹑卑鄙的人。在乌尔都语中蛇甚至代表敌人。 (袖子里的蛇<转>隐藏着的敌人)。“鹰()”:汉语中鹰无疑是一种猛禽,拥有锐眼和利爪,自由翱翔,速度极快,凶猛异常。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莫怪雄鹰志气高,长空万里领风骚。”等诗句。此外“鹰”还可以用于人名,常象征着独立、自由和勇猛。在乌尔都语中被用来比喻年轻有为的年轻人。

(你的家不在Sultan王宫殿的穹顶上,

你是皇家的猎鹰,你应以悬崖峭壁为家。)

(当鹰的灵魂在年轻的心中苏醒,

他看到了那發光的目标超越星空。)②

“猪()”生活环境肮脏﹑杂食贪吃﹑体型肥硕呆头呆脑。汉乌两种语言都用比喻愚笨﹑肮脏﹑贪婪﹑粗野无知的人,“笨的像猪一样()。猪崽子()。

二、同一个动物词在汉语乌尔都语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

“龙()”:龙是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图腾,被视为神圣祥瑞,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帝王都称呼自己为“真龙天子”,龙象征着权力。同时,龙还象征着青年才俊﹑英雄豪杰、出类拔萃之人,所以汉语中有“望子成龙”。而在乌尔都语中, 则是危险凶猛的动物。

(把手放进龙嘴里)比喻做危险的工作。

“猫头鹰()”:听到猫头鹰叫,中国人很快就能联想到厄运或不吉利的事情即将发生,所以汉语里有“猫头鹰进宅,好事不来”的说法。但在乌尔都语里猫头鹰有傻瓜﹑蠢家伙﹑笨蛋的意思。(猫头鹰的徒弟<转>天大的傻瓜,大笨蛋)。(吃了猫头鹰肉<转>人变傻了)。

“乌鸦()”:中国人认为乌鸦是不详之物,与“喜鹊”相对。说了不详的话,而最终应验的人我们可以用“乌鸦嘴”来形容他。听到乌鸦叫意味着不吉利的事情即将发生。而在巴基斯坦文化中,乌鸦并没有不详的意思,早上乌鸦在屋顶上叫却意味着有客人即将拜访。(吃了乌鸦肉)只是用来形容喋喋不休的人,唠叨没完的人。印巴民间还认为吃了乌鸦肉后会头发变黑、延年益寿。乌鸦被认为是智商很高的动物,但常含有贬义的感情色彩 (精明的乌鸦也会吃屎<转>过分聪明的人也受骗,聪明反被聪明误)。

“猴子()”:在汉语中猴子因为能模仿人类的活动而被认为是聪明敏捷的。但在乌尔都语中“猴子”却被用来指称不知好歹的人﹑小人。 (猴子哪里知道生姜的味道。<转>不识好歹的人及时好东西在眼前也看不出来;拙眼不识货)

(猴子脖子上带珍珠<转>对小人的抬举)

“鹦鹉()”:鹦鹉是一种会模仿人类说话的鸟,汉语中被用来表示只会人云亦云,没有独立见解的人,如“鹦鹉学舌”一般比喻别人怎么说,也跟着怎么说。而乌尔都语的鹦鹉,则具有无情无义,翻脸不认人的文化含义。 (像鹦鹉那样无情无义<转>翻脸不认人)(翻脸不认人就像鹦鹉,说话甜甜的就像八哥。)

三、同一动物词在汉语乌尔都语中没有对应的文化含义

(一)同一动物词在汉语中有丰富的文化含义,在乌尔都语中却没有相应的文化含义

凤凰():凤凰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与龙相同,象征着富贵﹑吉祥,常和龙一起使用, “龙凤呈祥”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图腾。而在乌尔都语中凤凰就是神话中的不死鸟﹑神鸟不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

仙鹤()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汉语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寓意。汉人刘安在《淮南子·说林训》中,便出现了“鹤寿千岁”的说法。而在乌尔都语中仙鹤没有这样的文化含义,而仅因为其嘴长、颈长、腿长的外形特征被用于指称腿长的人。

汉语中还有一些动物词,因谐音而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含义,这些动物词一般在乌尔都语中都没有相应的文化含义。

鹿():“鹿”谐音为“禄”意为俸禄,财也、福也,因此汉语中的“鹿”被赋予了美好的文化含义。在年画中鹿长与寿星为伴,与仙鹤为伴(鹿鹤同春、六合同寿)以祈求长寿。而乌尔都语中只是用有(鹿一样的眼睛)来形容眼睛的美丽传神。

蝙蝠():“蝠”与“福”、“富”谐音,是驱邪接福,带来福气的象征。民间传统艺术中常用五只蝙蝠飞入大门中的表现手法来祈求“五福临门”;蝙蝠和寿星同框象征“福寿双至”。而在乌尔都语中只用来指称一种昼伏夜出的哺乳动物。

(二)同一动物词在乌尔都语中有丰富的文化含义,在汉语中却没有相应的文化涵义

骆驼()骆驼被称作是“沙漠之舟”,在沙漠中行走和驮运物质,可以一周不饮水。在穆斯林文化中骆驼是真主为人类造化的有益动物,性情温和,善解人意,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中忠于主人,任劳任怨。在穆斯林的传说里,有一段这样的对话:一天有个人与穆罕默德一起旅行,当他们在一个地方停下过夜时,这个人就问道:“我应该拴住骆驼呢?还是应该信赖真主?”穆罕默德回答说;“信赖真主 ,同时拴住你的骆驼。”信赖真主,这是属人的信仰世界的事,拴骆驼则是属人的世俗世界的事,通过穆罕默德的回答,信仰的世界和务实的世界就十分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了。巴基斯坦是穆斯林国家,在其官方语言乌尔都语中骆驼也带着一点儿神圣色彩。(看骆驼是怎样把腿蜷起来再趴下去的<转>结果无法预测。)(让骆驼通过针眼来<转>创造奇迹。)但随着对骆驼体型、生活习性的了解,骆驼也越来越生活化,而且略有贬义的感情色彩。(个子长得像骆驼一样,脑子却那么一点点。)(骆驼驮东西总是哼哼唧唧的<转>做点儿事儿嘴里爱嘟囔。)而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汉文化中骆驼则不具备这些文化含义。在汉语中骆驼只是一种能长途跋涉﹑忍饥耐渴﹑可负重驮运的动物而已。

四﹑不同的动物词在汉语乌尔都语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含义

不同的动物词在汉语乌尔都语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含义,即汉语和乌尔都语中用不同的动物词来表达相似的意思 ,即虽然两种语言中所使用的动物词不同 ,但它们的喻义却是相似的。如汉语中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焦躁不安,乌尔都语中却用 (猫)(心像小猫似的乱跳。)汉语中常用“猪”来形容一个人蠢笨如“蠢猪”、“猪脑袋”,乌尔都语中也可以用表示蠢笨,但由于穆斯林世界对猪的禁忌,更多用驴﹑猫头鹰表达此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

(她唱歌跟布谷鸟一样好听。)

她唱歌跟百灵鸟一样。

(把脚放进龙嘴里)

虎口拔牙

(从龙嘴里逃出,死里逃生)

虎口余生

(面做的猫咪)

纸老虎

(吃饭像骆驼,挣钱如麦吉奴)

吃饭如虎,挣钱似羊

(让驴驮书)

对牛弹琴

(驴给驴挠痒)

乌龟找王八 物以类聚

(从大象嘴里夺甘蔗吃)

虎口夺食

(在家是狮虎,在外是绵羊)

在家是虎,出外是鼠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动物词不仅仅是对动物的指称。在使用的过程中还衍生出了特有的比喻义和联想义。而且这些比喻义和联想义不仅是对本义的极好的补充,也反映了一个语言社团的文化及风俗习惯。词义不仅仅包含着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还包含感情色 彩、文化涵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仅仅掌握词语的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掌握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挖掘其文化涵义,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语言学习真正的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通过对汉语和乌尔都语动物词文化含义的对比分析,希望在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能更好地帮助巴基斯坦学生了解中国文化,认识到乌尔都语﹑汉语中动物词文化含义的异同,使用动物词时避免母语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注释:

①本文中引用的乌尔都语成语、谚语均来自孔菊兰教授主编的《乌尔都语汉语词典》,下文将不再标注来源。

②引用自巴基斯坦著名诗人Allama Iqbal 的诗,其中文翻译参考了伊斯兰堡孔子学院本土教师Haseeb和中文系教授Misbah Rashid的译文。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葛爱华,玛依达·胡巴依.汉维动物类词语象征意义对比浅析[J].昌吉学院学报,2008,3.

[3]贾少宁.英汉动物词汇的隐喻文化对比[N].语言文字报,2009,7.

[4]孔菊兰.乌尔都语汉语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刘彬.汉语动物词语的文化意蕴[J].文化研究,2009,2.

[6]刘宇红.中英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比较[J].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2卷,1998.

[7]羅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8]谭文辉.动物词的文化意义的认知模型[J].福建外语,2001,4.

猜你喜欢
骆驼含义汉语
学汉语
大骆驼
追剧宅女教汉语
骆驼
每个袋子里总有坏土豆
汉语与拼音
为什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
鼹鼠牌游乐场
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