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整合历史知识 有效提升复习效益

2017-05-22 16:21陈彩芳
创新时代 2017年5期
关键词:历史教材教师

陈彩芳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笔者想补充说:“教材无非是个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例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教师备课的过程就是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地对教学内容恰当地进行取舍、加工、整合,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能够走得进去出得来,使它成为教学的有效工具。而且历年中考试题也很注重历史知识的整合考查,中考命题的正确导向无疑为我们平时教学提供了方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能力亦大有裨益。

复习课的内容多而杂,传统的历史复习课往往重视历史知识的记忆,几乎都是按照讲解—记忆—检查—反馈的模式周而复始地进行。但这样做,学生的知识点仍然是零散的,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网,复习效率并不高,因为复习绝对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如果教师不对教材进行适当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就很难适应当前的中考。所以,复习课需要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知识点,理清线索,形成一个知识网,引导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有效提升复习效益。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繁盛一时的隋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的创立》《“和同为一家”》《对外友好往来》《辉煌的隋唐文化》,中考考点也比较多。所以笔者以此单元为例,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做了大胆的尝试。

一、线索、主题与整合

美国教育家、结构教学理论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纳曾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由此看来,我们有必要在理解教材中各课内容和整个单元内容之间联系的基础上,大胆合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线索或主题式的整合,以一条主线进行一个全局和整体的设计,把零碎的知识重新整合,从点、线、面获取对历史知识的立体感知。本单元笔者以“繁荣与开放”为线,以“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为点,将散乱的知识合理整合,揭示其内在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隋唐在历史长河中的“繁荣与开放”,这也是本单元的灵魂之所在。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具有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更好地理解具体现象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这符合知识的逻辑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共性比较与整合

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多角度的,是复杂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整合。本单元在“政治篇”里涉及到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四个人物,而这又关系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的创立》三课内容。笔者抓住“隋唐重要历史人物”这个共性,大胆打破原来的课时结构,以“隋唐帝王”为线索,以“贞观之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盛世、科举制”为点,进行重新整合,对比他们的统治措施,分析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三、中外历史知识与整合

“……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所谓“世界意识”,是指以开阔、理性的全球视野,对待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与现实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所谓的“全球史观”。中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将中国史知识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下去复习,加强中外史的联系与比较,这样有利于我们把握世界的整体意识,以弥补教材中中国史和世界史相对分裂的不足。比如,在“对外关系篇”讲到“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这个内容可以和九年级“日本的大化改新”相整合,让学生总结出其世界意义。又如,讲到“鉴真东渡、玄奘西游”时,这个内容可以和七年级上册的“丝绸之路”、七年级下册的“马可·波罗来中国”“郑和下西洋”相整合,让学生真切感受中国与世界文明的碰撞与交融,这也正符合所谓的“文明史观”。

四、跨学科知识与整合

杰罗姆·布鲁纳在“发现教学法”中提出“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他认为,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成为自己的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历史学科综合性强,需要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的“整体面目”。比如,历史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通过小学课文《文成公主入藏》让学生对“民族关系篇”中的“唐和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有了更形象更具体的理解;通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让学生对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同;从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中感受唐朝开元年间盛世繁华的景象;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点明大运河的历史地位;通过让学生分析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特点以及时代背景,从而领略唐朝灿烂辉煌的文化。又如,历史与地理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在讲到“大运河”这个知识点时,就需要借助地图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材料中所说的“北通涿郡之渔商,南運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五、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与整合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史为鉴”“博古通今”的说法,西方也一直有“读史使人明智”的观点。历史学科是研究过去、认识现在、预见未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历史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更是要通过适时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历史学科的现实意义,认识其历史发展规律,达到为现实服务的目的。而且,每年各地的中考命题中,大多不回避学生身边的生活及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所以,进行现实问题与热点问题的整合不仅会使我们的历史教学更富有时代性和生活气息,也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要求。比如,在讲到科举制时,联系“2015年是中国废除科举制110周年”和当前很热门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分析“科举考试虽然已经废止,但是其蕴含的公平、公正的精神内涵仍具有普适性和现代性”,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考试的态度。又如,在讲到鉴真东渡时,联系“2015年是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的热点和当前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等现象,分析“中日关系友好是主流,并时有摩擦冲突,在曲折中前进”,让学生树立“两国人民必须面向未来,以史为鉴,共创友好和平未来”的正确态度。所以,历史教学将现实问题与热点问题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其史鉴功能,从而让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课程整合就是一种创新。这也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教师,首先是一个在新课程理念下成长的专业教师;其次是一个必须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再次,应该是一个博览群书,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的教师,是一个掌握最新史学研究新成果的教师,是一个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师……

有人说,“课标是历史教学的灯塔,是历史知识整合的灵魂”。所以,我们要坚持以课标为核心和方向,以新课程理念为武器,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在“科学整合历史知识,有效提升复习效益”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猜你喜欢
历史教材教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最美教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新历史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