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品德课程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

2017-05-23 20:18吴庆培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3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小学品德学生培养

吴庆培

摘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公民意识是个人认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个人素养和能力的基本条件与平台。在小学教育阶段,利用小学品德课程提升学生公民意识,是提高小学素质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小学品德课程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是小学品德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也是开展小学品德教育的难点。本文立足小学品德课程实践,探索提升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路径。

關键词:小学品德;学生培养;公民意识;思想政治

G623.1

随着我国“五位一体”建设格局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础不断夯实。公民意识教育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理念的关键与和核心[1]。随着我国小学品德教育不断提档升级,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日益成为现代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与方向。作为一种个人基本的身份认知理念,公民意识与宪法精神与社会公德紧密相连,是个人对于自身的准确定位与理解,是个人与社会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与保障。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自身公民意识的关键时期,利用小学品德课程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可以实现小学生个人思想品格的形成与塑造。

一、营造良好的课程氛围,激发学生公民意识

在小学教育阶段,品德课程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开展公民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打造新型民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在课堂以及生活中权利义务,强化提升个人公民意识,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在小学品德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灌输民主意识,在向学生提出要求的过程当中,要构建平等的话语体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和研究问题,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自己的个体思维和个体意识,将自己当成课堂一份子,关注和理解课堂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家庭意识,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家庭生活。由于现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家长对于学生比较娇惯,很多学生都没有做家务活的体验和经历,很多家长甚至认为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做家务活浪费时间,而且没有必要。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入手,对学生给予充分的理解,并循循善诱逐渐引导学生认识到做家务的重要性,一方面能在劳动过程中取得愉悦感,另外一方面,能让自己更好的融入家庭,体验父母的辛苦,强化其在家庭中的主体意识,进而帮助学生提升公民意识[2]。在这样的民主课堂环境中,学生的个性与情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激发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够让学生从公民角度更深刻发现自身的角色定位,提高自主意识能力。因此,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平等的课堂,让学生在与同学、教师的平等对话过程中,更准确的找到自己的位置,表达自身情感,进一步学会运用理性思维,充分唤醒个人的公民意识,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担当。

二、打造生活化课堂,引导学生形成公民意识

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当中,要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要从打造生活化课堂入手。在传统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很多学生对于课程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因为小学品德课程与现实生活明显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学生对于课堂和教学内容缺乏认同感,无法深刻感知品德课程蕴含的道理与教学内容[3]。对于此,要想利用小学品德课程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要从构建生活化课堂入手,让品德课程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提升其认知能力,进而通过理论宣导,引起学生的联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体思想与公民意识。

在教学实践当中,小学教师要充分运用多样化教学素材,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学生深入课堂体系当中,提升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提升公民意识培养效果。举例来说,在开展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当中,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做一名合格公民。作为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等生活习惯,但是单纯的理论宣讲,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根本无法起到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从公民意识培养角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一方面自己承担着节约用水的责任,另一方面,如果大家都不注重节约水资源,最终的恶果还是要由自己来承担,如此一来,教学知识更能入脑入心,可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生活中的用水习惯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搭建现实生活与品德知识之间的有机桥梁,提升学生的领悟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最终构建和培养自身的公民意识,帮助学生早日成为一名思想品德合格的优秀公民。

三、强化课堂实践环节,唤醒学生公民意识

在传统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个重要教学问题就是实践环节的缺失,这也是制约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与提升的一个瓶颈。在开展品德课程教学过程当中,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要将教学内容有效延伸与拓展,要与日常生活实践相互衔接,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强化自身公民意识,找准自身角色定位,明确自身的权利义务,在不同生活角色中进行转换,提高自身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5]。

开展小学品德课程教育,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素质,明确学生行为标准。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就可以采取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索,在不同社会关系中,如何成为一名文明而且受欢迎的人,并且去亲身实践,正确获得他人的积极评价,并最终把这些正面评价反馈到课堂中,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公民意识。比如说,在外出旅游的时候,要努力做一名文明游客,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要为老人和孕妇让座,做一名好少年,在公共场所,要做一名文明公民,不吵闹和大声喧哗,遵守公共场所秩序。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阶段是塑造学生个人品格的关键时期,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系统和价值理念,进一步深入体察社会、融入社会。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要继续深入探索,挖掘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方式和路径,为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冬梅.浅谈在小学品德课程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J].教师,2012(15):64-64.

[2]方艺.小学品德课程中公民教育的实施现状与提升课程有效性的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6):58-60.

[3]杨广祥.小学品德课程中公民教育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3(2):22-24.

[4]唐兆胜.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J].新课程·小学,2015(3):34-34.

[5]隋柱.如何将公民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1):41-42.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小学品德学生培养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等数学教学研讨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让品德微课助力学生的情感体验
中职新生英语教育之我见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建构主义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论机加工实训的综合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