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方法来学习

2017-05-23 09:58何佩莲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3期
关键词:掌握思维导图运用

何佩莲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所采取的方法多是建立在要求记忆的基础上再掌握,老师的做法是“满堂灌”把所谓的知识“塞”进学生的脑袋。这既不符合人类思维的本来面目,也不能很好地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这么想来,我们平常的做法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更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克服学生记忆方面死记硬背的问题,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导图;识记;掌握;运用

G633.3

一、新教材的一些理念,指导我们需要创新教学

部编版语文课本,特别看重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概念,力图站在崭新的高度和更开阔的视野审阅当前的语文教育。语文素养体现到课本中,不但包含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有整体能力方面的要求。重视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新教材的总体教育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语文基本功培养等等,并尽可能多地借鉴外国优秀的教学思想,力图做到“创新”。

同时,新教材提倡:少做,多读,多思,勤练,注重语文积累和语感培养;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自学、自由表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本人认为在语文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较好地运用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记忆能力、阅读能力、语文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提高。这既符合新教材的编制理念,又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思维导图在现实教学中的使用价值

新语文课本里的“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种种基本要素,是包含着必要的语文常识、必须的语文能力、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以现代文教学为例,部编教材看重阅读的方法和策略两个方面的训练,在不同年级又有不一样的要求。如七年级,在获得阅读要领方面强调朗读、默读、精读和略读;在阅读方法方面,则侧重一般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如整体感知、赏析语句、归纳中心、理清脉络等,大致按照由难到易的先后顺序,并配合适当的阅读方法。而这里面的教学或学习方法,我们不妨考虑选用思维导图。

在语文教学中,借 “思维导图”的模式进行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活跃学生记忆,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能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内容脉络,进而懂得画出内容结构,去进行问题探讨,以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多层次思考的习惯。

三、思维导图在语文现实教学中的使用

初次应用思维导图,我们不宜把问题复杂化,可通过图片示例先把思维导图介绍给学生,告诉学生思维导图可以用色彩、图画、线条等方法来加以修饰,以便使其显得更简单,更有有趣,更美,更有用处。反复使用思维导图,会增强学习的记忆力,特别是有利于回忆课文的内容脉络。正由于思维导图有这个特点,所以更值得学生在学习上使用。

(一)语文预习中使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与新语文课本里的“变教学生语文知识为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的导向性是相吻合的。这一导向性的叙述,告诉了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而教学之初的课前预习,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

高效用的课前预习不仅能收获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学的习惯。因此,教师应重视如何布置学生进行预习,使预习内容“清晰化、具体化”,使学生学习方向“明确化”,这会有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而这也是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基于我校的“导学案”的前提下为自己的语文课加上去的一个额外要求。

传统的预习,是粗略不一致的“翻书式”行为,除了常见的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就是千篇一律的生字词语积累。当然,这些内容不是说不重要,而是长此以往,学生的预习习惯被“固定化”了,从导学案卷面来看,学生无所不知,形势喜人。但其实往往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头脑中对要学习的内容一片混沌。此时的教师其实是无从得知学生的预习情况的,这就谈不上后面的针对性教学了。特别是对于非书写布置的课文预习任务,学生大部分都不会也不能自觉地完成,这样的作业等于白布置。预习对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不但没有帮助,甚至适得其反,因为此时的学生通常会因一知半解的状况而过于“自信”,不再认真听讲,最终导致学习只“虚有其表”。

针对此种情况,在布置学生预习时,除了完成导学案,我通常都要求学生寻找课文的知识点和问题,在前置作业本上梳理文章结构、要点等。并把这些预习时获得的知识,通过绘画思维导图,有条理地展示出来。如:

当然,思维导图的绘画要求也不能要求过高,从草草的画,到认真的画,中间还有各种各样的敷衍式的画,教师先要沉得住气。只要肯动笔,其实就是一定经过了动脑的。以上的思维导图是比较简单和粗糙的,但也不难发现学生通过绘画,对课文的大概内容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的课前预习能够很好地节省教师对学生的摸索时间,既能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帮助教师进行高效率的针对性教学。因为思维导图直接将脑袋里的知识可视化了,知识更清晰、更直观,哪里有理解上的不足,也会粗略的反映出来,这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更关注某个学习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思维导图与“互动探究课堂”的相互融合

我校的“互动探究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有效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性和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其中,“互动”指的是“师动、生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我想,它可以有效的和思维导图作一个融合,更好地促进“四动”的产生。因为思维导图的绘画就是有利于学生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且能促进小组思考和交流的。

预习时画好的思维导图是不够的,因为我们还没有上课。课堂上利用导学案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师生互动,探究学习后,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对自己預习时找出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与补充,整理出“关键词”或“提示语”进行补充填写,回归问题,拓展迁移。

在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现在的学生小组讨论普遍存在散乱难控制等情况,最重要的一点是讨论热闹,收获却“捉摸不定”。为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中心话题上来,课堂导学案的最后,可以要求每个小组绘制一幅思维导图(或者在预习的基础图上作出修改),小组经过讨论完善后,课堂上展示交流各个小组的成果。

这一环节的操作模式的主要流程如下:1、整理教学知识,分析学习内容;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增删点;3、重新制作思维导图,同时也讨论细化;4、各个学习小组展示经过初步讨论的思维导图,然后每个小组轮流选派一个同学进行解说;5、教师与各个小组参加其他学习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与评价;6、师生共同把各个小组的思维导图进行差异比对,取长补短,找出需要重视的细节;7、师生小结,把思维导图整理好贴在课文里。并指导学生下次画出更加有效的思维导图。

当学生满怀信心地走上讲台,那羞涩却又不失活力的脸庞,会立刻深深引起教室里的每一个同学的注意。这过程从尴尬,到从容,然后有开怀一笑。当然,也会有同学间的批评指正,但这却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发现,同学们十分愿意接受这种学习方式,经常会很大方地向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如下图:

不难看出,同学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如果允许,他们就能把刻板、黑白的课文变成多姿多彩的图画。在做课文内容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课堂里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环节可以充分的显示出来,课程中重要的知识节点并列地出现在一个框架里,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识记能力,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逐步提高,能给每篇课文归纳出相关的重点或关键词,而这些又恰好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这便是知识生成的过程。

知识的生成由预习模式开始,通过思维导图的連接,学生的记忆就从一个知识点发展到相连的许多知识点,由点及面,知识和技能也就慢慢形成了。学生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如果能配合上各种色彩或图形,更加有效地培养着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小组展示的活动也会培养和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把学习变成一种兴趣。课堂“四动”便因此而活跃起来,“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个引路人,体现“引导”的作用,而非“一言堂”的满堂灌。这也是和“互动探究课堂”的核心理念相一致的。

(三)图说知识点,复习有方

语文复习课,向来让语文老师纠结着“高投入,低回报”的节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语文复习课容量大,听说读写记忆任务繁重,课堂经典的模式是“对答案”,听得最多的便是“对?不对?是?不是?”学生学得一点儿劲都没有。结果,教师白费了大部分的精力,学生死记硬背,头脑一片混沌。因此,在语文复习课上巧用“思维导图”也显得很新颖而有用。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谓“温故”就是指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后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然而,在语文的复习课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各自的不足之处。这个时候学生就可以针对自己的不足,通过组内谈论与思考,合作绘制思维导图,把问题“画”出来,从而攻克不足。如复习区分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时就有了以下成果:

思维导图可视化的特点让学生对难以区分的知识点一目了然。另外,这漂亮的图案,鲜艳的色彩,锻炼着学生的自学能力,无形中也增强着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更快的掌握修辞方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画完以后,组与组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可以进行相互对比学习,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这样,疑难的问题就变得明朗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提高了。

复习时,想要解决重难点识记也可以尝试使用思维导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文言文学习其实对学生们来讲是比较头痛的事,每课要识记的虚词实词等知识点较多,缺乏整理能力的学生学习起来显得杂乱无章,不便于记忆。所以,复习时不妨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文言知识。如:

简明的思维导图能避免知识点在头脑中一片混沌地堆放。它着眼于知识点的归纳,重在梳理过程,使各个知识点从杂乱到有序。用它来复习整理学过的知识,就像把重难点一个个串连起来,成为一条条知识项链,有利于记忆与掌握知识。

四、探索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教而不研则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了思维导图的初步运用,使学生思维散乱,知识点不清晰,知识体系杂乱的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课堂中有了“画画”的环节,学生上课积极性提高了,思维活跃了,“互动探究课堂”的全体参与度也提高了。

诚然,我们所教的学生本来就是一个“变体”,他们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运用能力都因人而异。学不好并不是智力问题,而都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思维导图的运用,能较好地解决学生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同时也给予了学生自主性思维能力和个性发展的良好机会。正因为思维导图有这些优点,所以更适合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也适合学生在学习中尝试运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建霞 《论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第148-149页

[2]魏书生《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J].语文教学通讯,1995.(4):第34-35页

猜你喜欢
掌握思维导图运用
精心设计情景 引领学生进行体育学习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