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2017-05-23 10:16甘康平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3期
关键词:形象三国演义曹操

摘要:《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一文,通过比较历史上的曹操和小说中的曹操的异同,阐述了没有必要给曹操翻案的观点,因为他只是一个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同时,文章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小说人物曹操形象塑造的成功,通过大大小小不同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为一身的“奸雄”,通过对其“雄”的描写,衬托其“奸”的真实面目。小说通过曹操与刘备和孙权的比较,鞭打了封建帝王的极端利己主义的行为。

关键词:曹操;形象;特点

I207.413

《三国演义》是我国人民群众家喻户晓、喜闻乐道、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历史小说。在数百年的历史中,它成为一本极受劳动人民欢迎的历史普及教材,它使广大人民不仅初略地懂得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常识,而且对统治阶级内部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明争暗斗有了一定认识。初读《三国演义》好恶明显,甚至对于自己喜欢的角色的生死都不愿意接受。不同的人读“三国”会有不同的体会,军事家读学习排兵布阵,文学家读学习谋篇布局、刻画人物,史学家读以补历史的不足……我每次读《三国演义》也有不同的体会和认识,儿时读,认为刘备是好人,曹操是坏人,孙权介于好坏之间;喜欢刘备,讨厌曹操;喜欢扮演书中的角色,截竹竿为“长矛”,削木板“大刀”,模仿故事里的人物进行打斗。青年时期,在自己学习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以后,其认识在儿时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提高,认识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是当时特殊历史情况下的人,能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中去思考,但是“曹操”是坏人的观点却还没有改变。成年以后,特别在学习了大量的“三曹”诗歌以后,加上认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对《三国演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清楚了它是一部文学作品,是作者根据历史“演义”出的文学作品,其间的人物不等于历史上的人物,曹操也不是历史上的曹操,其形象在心目中有了改变,但时不时还会为其鸣不平,为曹操叫屈,想為曹操平反。

一本小说在不同的年龄居然有不同的认识和好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排除各自认识能力以外,必然有它的独到之处。那么,《三国演义》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三国演义》讲东汉灵帝中平元年爆发的黄巾军农民起义,瓦解了东汉王朝的统治。起义军失败后,军阀豪强为了夺取政权,展开疯狂的混战,形成了魏、蜀、吴三国分立的局面。从黄巾军起义至晋灭吴(280年),全国又归统一,历时将近百年。该书大部分取材于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刘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小部分系根据民间传说、话本、杂居院本和作者想象补充而成。因此,人们常说《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致使人们虚实莫辨,甚至信虚为实。故事通过各个统治集团尤其是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及其相互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描写,广泛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社会的黑暗和动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丑恶的本性,表现了人民群众在动乱年代的灾难与痛苦,以及人民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同时它也表现了作者向往仁政,反对暴政的政治思想。《三国演义》真实地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利用又互相残杀等复杂矛盾斗争;深刻而又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描写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渗透到家庭、婚姻、朋友等各个方面。通过对曹操、刘备两个成对照的艺术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向往“仁政”,反对暴政的政治理想。《三国演义》对刘备的政治才能和道德品质,都极力加以歌颂,从而把他塑造成为封建时代贤明政治领袖的形象。

《三国演义》在文学史上有很多方面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作为历史小说,它既要尊重历史,又不能受史实的限制;全书出场人物为一千一百八十三个,其中主要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人物画廊;擅长描写战争,全书共写了大小四十余次战争,这些战争写得千变万化,各具特色,一幕幕惊心动魄,再现了动荡时代的社会现实。在战争描写中,作者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写得有声有色。抓住每次战争的特殊性,写出战争的特点。在描写战争时,把着眼点放在最富于戏剧冲突的事件和最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情节上,不使复杂的情节掩盖人物的性格。《三国演义》艺术结构既宏伟壮阔,又完整严密。吸收了我国古代文言文的精华加以通俗化,形成一种特殊的语言风格。叙述描写语言,不以工笔重彩式的细腻刻画见长,而以粗笔勾勒见工。在人物的对话方面。《三国演义》的语言往往个性鲜明,有声有色。

曹操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也是《三国演义》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历史上的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鲁迅称赞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曹操原出生在宦官地主家庭,少机警,有权谋,由于讨董卓,镇压黄巾军起义起家,以后奉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收降三十万农民军的力量,先后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割据军阀,统一了北方,蓄积起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他在经济上采取屯田等措施,发展生产,又兴修水利,轻徭薄赋,足食强兵。他在政治上压抑豪强,选用人才,推行开明政治,改革汉末弊端乱法,在平定乌桓后,使人民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为中国社会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曹操对于文学十分重视。《文心雕龙·时序》说:“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他又喜欢延揽文士,当时社会名人都纷纷投奔到曹氏父子周围,形成了一个文人集团。“仲宣委质于汉南,……和墨以藉谈笑”(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曹操不仅是集团的政治领袖,同时他还有丰富的创作实践,成为文坛的宿将。他在文学事业上富有革新精神,诗歌和散文创作都起着开一代风气的作用。曹操诗歌的形式都是乐府,有四言、五言和杂言,以四言成就最高。尽管也有一些抒发年命之悲和幻想游仙的糟粕,但却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魏武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敖陶孙《诗评》)。这些评价,都能确切地指出其特色。《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写得最成功的封建社会奸雄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狡诈等反动本质。他是一个野心家和阴谋家。他靠镇压农民起义起家,掌握了朝廷大权。进一步发展到带剑入宫,弑妃、杀后、逼君,处处都暴露了他永远不能满足的野心。在民间传说、话本、戏曲中,他的这一特点又被进一步突出、夸大,在他身上概括了历代执政者的本质特征。

《三国演义》并没有把曹操简单化,而是从渲染他的“雄”来突出他的“奸”。作者是如何从渲染曹操的“雄”来突出他的“奸”的呢?小说以较长的篇幅描写曹操讨董卓、灭吕布、平袁绍,从中较充分的表现了他远远高出于其他军阀的政治眼光和军事才能,同时又步步深入地写他的凶残奸诈。董卓之乱后,曹操“移驾幸许都”,总揽汉室大权,献帝见之,若芒刺在背,终至杀董妃,逼汉帝,穷凶极恶,一手遮天。“欺君罔上曹丞相”,“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一点不假,超过当年的董卓。他为报父仇攻徐州,“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以雪父仇。”其间“当有九江太守边让,与陶谦交厚,闻之徐州有难,自引兵五千来救。操闻之大怒,使夏侯敦于路截杀之。时陈宫为东郡从事,亦与陶谦交厚;闻曹操起兵报仇,欲尽杀百姓,星夜前来见操。操知是为陶谦做说客,欲待不见,又灭不过旧恩,只得请入帐中相见。宫曰:‘今闻明公以大兵临徐州,报尊父之仇,所到欲盡杀百姓,某因此特来进言。陶谦乃仁人君子,非好利忘义之辈;尊父遇害,乃张闿之恶,非谦罪也。且徐县之民,与明公何仇?杀之不祥,望三思而行。操怒曰:‘公昔弃我而去,今有何面目复来相见?陶谦杀我一家誓当摘胆剜心,以雪吾恨!公虽为陶谦游说,其如吾不听何?陈公辞出,叹曰:‘吾亦无面目见陶谦也!遂驰马投陈留太守张辽去了。”结果“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分”,残酷已极。作品写曹操的奸诈更是十分成功:盛情款待他,见其家人磨刀,疑心杀他,见吕伯奢外出想是去找人抓他,于是他杀了吕全家,最后连沽酒归来的吕伯奢也不放过;征袁术由于粮草不够,他命令分粮食的官员克扣士兵的粮食,当士兵军心不稳,起哄闹事的时候,为了平息将士的怨怒,他借仓官的头来稳定军心;征张绣“割发权代首”;忌恨杨修,见杨修的才智在自己之上,见杨修能在很多场合揭穿他的伎俩,于是加以扰乱军心的死罪;防范行刺而“梦中杀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他是剥削阶级极端利己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一生的处世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事实上也是整个统治阶级的行动准则。在他身上,雄才大略、老谋深算、精明强干、善于识人用人与心狠手黑、残暴专横、奸诈诡谲、忌刻多疑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他是一个具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有无穷的贪欲和权势欲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阴谋家,是一个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小说中作者塑造了皇叔刘备,极力歌颂他的政治才能和道德品质,塑造了封建时代贤明政治领袖的形象。这个形象与曹操做对比,进一步揭露和鞭挞了曹操,深刻地揭示其灵魂的丑恶,也就形象而深刻地剖露和鞭挞了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丑陋,具有深刻的普遍的社会意义。《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极其成功的艺术形象,他与历史上的曹操不是一回事,因此完全用不着去为他翻案。

曹操与刘备和孙权相比是成功的封建统治者形象。刘备是作为曹操的对立面人物出现在《三国演义》中的,是作者着力歌颂的人物,是宽厚爱民的“仁君”的典型。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刘备则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曹操攻进徐州,屠戮人民,挖掘坟墓;刘备新野之败,带十万难民一日行十余里。总之,处处与曹操反其道而行之,用刘备自己的话说就是:“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他凭籍这一点,终于从一个破落户变成一个统治一方,居然能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氏集团相对抗的蜀汉皇帝。小说尽力渲染刘备的“仁慈宽厚”,但是人们读后反而觉得有些虚假,不如曹操那样真实可信,因为在显示生活中统治者都是象曹操那样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孙权在《三国演义》中处于从属地位,不是作者刻意要描写的对象,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其形象却是非常丰满的,他继承父兄的事业,偏居东吴,礼贤下士,在父兄的旧臣帮助下,守住了父兄创立的基业,其统治是成功的,从其百姓安居乐业,其国运亨通,是三国中最后被司马氏灭亡的国家。曹操、刘备、孙权相比曹操是最成功的政治家,他统一了北方,由于他的贤明政治和用人策略,才使他的麾下聚集了当时天下大量的谋士和武将。其次,东吴人才济济,但是也一直只能勉强自保。刘备却人才凋零,后继无人,就连诸葛亮七出祁山也只能是“明知不能为而为之”。

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是他确实是成功的“帝王”,他与历史上所有的成功帝王相比都决不逊色。比如他的任人唯贤、运筹帷幄决不压于汉武帝,在他的麾下聚集了大量的能人志士,就是由于这样他才能灭吕布、袁绍等一个个大军阀,才能在三国中始终处于攻势。他和刘邦一样,决不安于现状,他有统一祖国的宏图伟业,希望在他的手上创立出统一的太平盛世。他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具有识人用人的胆识,大胆起用有能力的新人。

曹操有杰出军事才能,“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的战例是后人取之不仅的财富。他具有杰出的政治才能,他能运用各种恰当的方法,将天下人才据为己有,比如曹操为了得到徐庶,囚禁其母逼迫徐庶归附。在治理国家上,他首先采用“屯田”制,解决了军队吃饭的问题,同时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采用开明的政治,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此外,曹操具有在乱世中的自保之术,梦中杀人的举动就是铁证。

曹操在文学创造上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形象,在他的身上凝聚了所有封建帝王的特点,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塑造开创了一条“演义”历史人物的新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在历史上也有重要的意义,他告诫统治者不要象“曹操”一样只注重自己的利益无视人民。告诫劳动人民当心向曹操一样的统治者,为了他的一己私利,他会像对待被杀的“侍者”和“吕伯奢”一样对待他的朋友,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会借“分粮官”的头平众怒,像他那样的统治者是只有野心和贪欲的。

曹操的成功塑造奠定了《三国演义》成功的基础,可以这样说《三国演义》的成功归功曹操形象塑造的成功。虽然它倾向“拥刘反曹”,寄托了作者的政治主张,提供了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他反映了人民在无法改变封建秩序的情况下,对开明政治和“明君”的向往,以及对残暴政治和残暴君主的憎恶。同时,在作者所处的时代中,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在曹操、刘备的形象中,无疑也寄托着“人心思汉”的民族情绪,都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它毕竟在寻找解决封建制度下理想的统治。

总之,在曹操身上,雄才大略、老谋深算、精明能干、善于识人用人与心毒手狠、残暴专横、奸诈诡谲、忌刻多疑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他是一个具有杰出政治、军事才能,有着无穷的贪欲和权势欲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野心家,是一个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典型。但是,我们一定要把他与历史上的曹操区别开,更不可把文学作品中的曹操等同于历史上的曹操,也没有必要为“曹操”平反,因为他只是一个小说中的角色。

作者简介:姓名:甘康平(1969-2-20)男,籍贯:重庆忠县,大学本科,高级教师职务,阿坝州外国语实验小学,从事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形象三国演义曹操
心动杀人
山鸡舞镜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曹操梦中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