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多些对“差生”

2017-05-23 07:40卢增飞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3期
关键词:关注差生阅读教学

卢增飞

摘要:长期以来,“差生”教育一直是小学教育教学中一个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那么,如何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更好的关注他们,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发展,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实效的提高呢?本文试结合自身实践,从“导入激趣,激发‘差生阅读興趣”、“分层提问,培养‘差生思考习惯”等几方面谈谈自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关注“差生”

G623.2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的确,长期以来,“差生”教育一直是小学教育教学中一个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差生”基本上都是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他们都很少被教师关注。那么,如何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更好的关注他们,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发展,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实效的提高呢?本文结合自身的阅读教学实践,试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自己的看法。

一、导入激趣,激发“差生”阅读兴趣

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讲,学习兴趣和动机,是“学业成功的关键”。巴班斯基指出,在对差生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运用问题研究的因素,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克服差生的“思维惰性”,引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课始创设情境激趣,激发“差生”的阅读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案例:笔者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片段: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先请同学们看两张图片。”

(出示一只体态轻盈的鸟和一只体态庞大的恐龙)

师:“鸟和恐龙分别给你们什么印象?”

生:鸟可爱、轻盈,恐龙凶猛、笨重

师:“同学们,如果我告诉你们,这些体态轻盈的鸟儿就是这些凶猛笨重的

恐龙飞向蓝天变成的,你们相信吗?”

生:不相信!

师:老师刚开始也和同学们一样不太相信,凶猛庞大的恐龙怎么会变成体态轻盈的鸟儿呢?但是学了今天的课文,同学们就明白了。”

本案例中,我用两种动物的鲜明对比中切入,在让学生说出他们对鸟和恐龙的印象之后,揭示它们的关系,一下子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使他们都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文本的阅读中去。

二、分层提问,培养“差生”思考习惯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业基础与学习能力往往存在较大差异。为了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都有所发展,必须推行“分层教学”。而有效的分层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促进学生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在课堂教学中,一般用以下两种方式来分层提问:

1.同一篇文章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后,我提出了如下的几个问题:

(1)课文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好的乡村生活图,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在课文中把有关句子画出来。

(2)课文描写了乡村生活中的哪些生活场景?请简要说一说。

(3)请你用小标题的方式概括一下这些生活场景。

这三个问题,第一题较容易,学生很容易找出来,“差生”解决起来较容易;第二个问题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概括能力,中等学生解决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只要认真读书、思考,还是可以解决的;第三个问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综合、概括能力,适合让优秀学生来回答。这样有层次的问题设计,使所有学生经过努力,都能给出自己的答案,从而他们都能产生“我也能圆满地回答出问题,我也行”的自豪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2.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尊严》一课的教学,我在让学生体会“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等描写人物外貌的重点词语,感受人物形象时,我是这样提问的:“你可以用具体的例子来讲讲这些词语的意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还可以用造句来体会它们的意思。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这样的提问,层次分明,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来思考、回答,兼顾了优、中、差生,既使学生从多方面立体的理解了这些词语,又为学生深刻感受哈默自尊自强的人物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分层提问有利于消除“差学”生的自卑等消极心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使之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三、教给方法,给予“差生”方法引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差生学业成绩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学习的技能技巧,事实上的确是这样。例如,我班绝大多数“差生”未能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不知怎样复述,不知怎样概括,不知怎样高效的背诵、积累,不会做批注等等,所以要转变差生,就必须培养他们学习的技能技巧,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能。有了一定的学习技能,差生就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从而为自我提高,建立“广阔的智力背景”打下基础。

例如,我发现我们班不少学生不会做批注 (如不知该圈画哪些词句,批注什么内容等),尤其是“差生”,更不知该如何入手,为了教给学生基本的批注方法,我在教学《尊严》一文时,作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再看看老师圈画的内容和对圈画的内容所作的批注,想一想,老师对课文中哪些地方作了圈画,老师又是从哪些方面作批注的?

出示:

一个寒冷的冬天,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①。善良而朴实的沃尔逊人,家家烧火做饭,款待他们,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②

……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③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杰克逊大叔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再给您派活儿。”

①从这两个词语我看出了他们的困苦遭遇,他们让我想起了那些衣衫褴褛的讨饭的人,他们真可怜。

②这句话直接写出了他们的饿,他们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

③他目光为什么“顿时灰暗了”,喉结为什么“上下动了动”?

(生阅读后讨论、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老师对课文中哪些地方作了圈画?

生1:老师对课文中描写逃难人的外貌和吃饭的样子作了圈画。

师:你觉得这些词句怎么样?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这些词句很生动、形象,让我一下子感受到了这些逃难人非常饿。

师:说得真好,老师就是圈画出了文中生动形象的词语和句子。

板书:生动形象的词句

师:还有吗?

生2:老师对课文中不太理解的地方作了圈画。

师:你真是老师的知音。板书:不太理解的词句

师:老师又是从哪些方面批注的呢?

生1:我觉得第一处和第二处批注是写老师读了这句话时的感受。

生2:我觉得第一处还写出了老师当时的心情。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2:我是从“他们真可怜”看出来的。

师:是的,这些都是老师读书时的感想。板书:感想

生3:老师还写出了读课文时联想到的事物,我从“他们让我想起了那些衣衫褴褛的讨饭的人”看出来的。

师:很好,这是老师读书时联想到的。板书:联想

生3:我觉得第三处批注是老师读课文有不太理解的地方,产生的疑问。

师:你说得真好!板书:疑问

师:同学们,现在你能用这些方法,阅读下面的课文,给课文作一些批注吗?

……

学生由于有了学习的例子,有了方法的总结,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很多学生都作了质量较高的批注。就连一些“差生”也对下文中的一些词语的运用写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四、小组合作,给予“差生”及时帮扶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传统课堂中倍受冷落的“差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我在教学实践中,按优、中、差搭配,编成四人小组,其中,优生代号为“A”,中等生代号为“B”和“C”,“差生”代号为“D”,并让优生和“差生”在组内结成帮扶对子,以使“差生”在小组内得到更多、更及時、更具体的帮助。在教学中,读背课文如此,课堂讨论如此,作业完成等等都如此,并且每月都评选出“最佳学习小组”和“最佳帮扶对子”,这样,四人小组逐渐成为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战斗集体,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例如我在教学中,在学生初读课文后的课文朗读检查中,我会对学生作如下要求:

代号为A的同学要求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代号为B和C的同学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代号为D的同学要求读得正确。

组内的优生可以对其他成员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指导,如范读,帮其他成员正音等,总之每个成员都要达到以上的要求。在逐段指名检查读课文时,每组可随便让哪个成员朗读,但代号为A的同学朗读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标准只能为小组得2分,而代号为D的同学只要达到正确标准即可为小组得4分。这样一下子激起了小组帮扶“差生”的热情,“差生”在这样的学习小组中得到了重视,成了“热点”人物。慢慢的,“差生”的在课文朗读等各方面都有了可喜进步。

五、体验成功,树立“差生”学习信心

“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股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语)心理学研究也认为:人们对过去经历过而且获得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许多学生跟不上班,开始还想努力,但终于放弃了这种努力,成为课堂学习中的“客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这种失败体验,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业,也极大地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各种不适应的形为——问题行为,也是源于失败的体验。”

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有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特别是“差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让他们正确的读出一段课文,为小组加分,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差生”做汇报员等等,只要他们敢读,敢说,我就适时地给他们一些鼓励,一些喝彩,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他们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六、拓展延伸,将“差生”引向课外阅读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明确的规定:小学阶段总计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后进生的工作时,也特别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他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打造“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就要格外重视课外阅读,只有课内课外两条腿走路,才能健步如飞。因此,我在教学中,格外重视将学生引向课外书籍的阅读,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

例如,人教版四上《巨人的花园》选自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集》,学完这篇课文后,我适时向学生推荐了《快乐王子集》,学完《卡罗纳》后,我

又适时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等等,在以后的阅读交流课中,我通过阅读欣赏课、阅读表演课、阅读活动课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读书感受,检查读书效果。在学生课外阅读中,我特别注意对“差生”进行阅读指导,如经常与“差生”交流:书中什么人物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书中哪个故事最让你感动,什么情节最吸引你等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

总之,“差生”,需要我们从心理上正视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关注他们,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师生情感上多些研究、多些投入,只有这样,转化“差生”才会成为可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也才会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21世纪素质教育文库:差生的预防教育 沈阳出版社 1970年01月01日

[2]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6-1

猜你喜欢
关注差生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书上睡觉
奥朗德“关注”锦江增持雅高
找你算账
美国宗教自由报告“关注”中国
老师,请给差生一片绿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