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亭亭笔下的中国形象研究

2017-05-24 08:36吕栎
文教资料 2016年36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他者

吕栎

摘 要: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一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分析这一社会集体想象物是如何被想象、创作甚至扭曲。从形象学角度入手,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文学作品不仅取材于中国的神话、小说,还根据想象改写了中国传统文化,其笔下的“中国形象”正是带有社会集体想象的“他者”。介于汤亭亭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在探析其作品里的“中国形象”时也能解读出双重文化夹击下的复杂心态。

关键词: 形象学 汤亭亭 中国形象 他者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群体声誉日隆,其中首屈一指的便是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她的文学作品中除了浓郁的中华情结为作品增加神秘色彩外,更多的是以批判的目光审视父辈与其背后的中国文化传统,将故土作为文学想象的空间,反观自我并实现对美国身份的认同。研究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对了解美国以及华裔作家、华人移民群体的文化身份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封建帝国的书写

比较文学形象学脱胎于影响研究,由法国学者卡雷率先提出要义,后经由基亚、莫哈和巴柔、布吕奈尔等学者的努力而发展壮大。它所研究的形象包含三重意义:“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 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①当然,作家对这一形象的塑造并非完全来自现实素材,而是受自身所处的社会和群体意识形态所左右。正如巴柔所说“我注视他者,而他者形象同时也传递给‘我这个注视者、言说者、书写者的某种形象”。② 中国——这一古老又神秘的国度在西方世界中一直作为虚幻的想象物,十八世纪之前西方文学中对中国高度赞美,创造出理想的乌托邦以激励自身改进。然而,随着西方科技、物质文明的发展,中国形象渐渐演变为落后、愚昧、恐怖的代名词。以西方为中心的一套观照理论,诸如“黄祸论”等皆用以诋毁中国人与中国文化。尤其在二十世纪初的众多西方中国学著作里,作为落后失败的“他者”,中华民族在自视为“上帝选民”的西方人面前,也成为了低等的对立面。根据形象学原理“形象不只是文本意义上的形象,它是作家主体情感与思想的混合物,也是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反映,是一种文化形象,代表了一国对另一国的态度和看法。异国形象的建构包含了作者对异国文化的总体认识,同时在潜意识中又代表一个群体对异国文化的精神观照,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言说。另一方面,形象本身与形象建构,也透露出作家和本国人的心态,他者形象是反观自我形象的一面镜子。”③虽然,汤亭亭作为中国人的后代,但她出生在美國,从小受到西式教育,成为所谓外黄内白的“香蕉人”。中国之于她仍是一个遥远、模糊的印象,因而受美国主流思想影响,在书写过程中不免成为西方社会言说中国的帮凶。

小说《女勇士》作为汤亭亭的处女作,也是第一部进入美国大学课堂的华裔文学作品,通过小女孩“我”的视野讲述自己身边女性的现实故事。小说以女孩的母亲诉说秘密开始“在中国,你爸爸有个自杀身亡的妹妹,她跳进了我家的水井里。”④原来因为与他人私通并怀孕,“我”的姑姑作为伤风败俗的女人饱受凌辱与唾骂,最后在走投无路之下,姑姑只能抱着刚出生的婴儿一同投井自杀。她死后在家谱中除名,永远为族人所不齿。在中国这个讲究忠贞烈妇的国度,任何违背教条准则的做法都会受到严苛的惩罚。村里人不问让姑姑守活寡的姑父究竟为何不回乡履行丈夫的职责,也不管和姑姑通奸的男人究竟是谁,她是否另有苦衷,而是一味责备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哪怕是她自己的亲人也对她不闻不问。对此,“我”为无名姑姑感到忿忿不平,这明明是一个压制女性正常需求,并且顽固麻木地进行集体施暴的父权制社会,与她生活的崇尚人人平等、女性自由的美国大相径庭,为何已经在美国生活许久的母亲还在遵循儒家“三从四德”思想,甚至害怕自己的女儿重蹈覆辙,可见传统文化所坚持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尊卑道德在母亲这一辈移民身上仍然留下很深的印记。

当然,儒家思想的消极面对于中国女性的毒害远不止如此。逆来顺受的姨妈月兰几十年如一日做个相夫教子的好女人,费尽千辛万苦来到美国找丈夫,却得知他早就另有家室,然而备受打击的她仍然在维护丈夫的颜面“他没有抛弃我,他给我寄了那么多钱。吃的、穿的、丫环,我应有尽有。”⑤正是传统价值观让她错失时机,成为可怜的被动者,即使在姐姐将她接到美国之后,首先担心的是丈夫会埋怨她擅作主张。三十年的等待,让婚姻名存实亡,同时她又害怕失去这个某人之妻的从属名分,甚至愿意给小老婆梳梳头,给丈夫捶捶腿过活。在她的人生准则中,顺从已经深入骨髓,丈夫一句:“你根本不适合做美国式的家庭主妇”。⑥就使她堕入了发疯的深渊。男尊女卑的婚姻现实令人感到痛苦,同时也强化了西方读者对中国形象的固有认知模式,让他们从阅读中感受到拥有美国文明的自豪和贬损中国文明的乐趣。另一方面,小说中的“我”也在日常生活中饱受这种封建文化的骚扰。父母常为自己生了女儿感到丢脸,周围的邻居也满口责难“‘全是些蛆虫! 我的孙子在哪里? 我要孙子! 给我孙子! 全是蛆虫! 他逐个指着我们:‘蛆!蛆!蛆!蛆!蛆!蛆! ”。⑦不仅如此,小说中引用大量中国广东的谚语:“宁养呆鹅不养女仔”、“女大必为别人妻”。⑧为了改变现状,逃脱被卖回中国做女奴或是别人老婆的命运,“我”努力学习门门功课得A,而实际上偏见仍然存在,这对于新一代在美国式的氛围中成长的华裔们,尤为接受不了,自然在观念上与父辈形成冲突,进而对中国文化产生排斥心理。

为了使异族形象更加具象化、清晰化,最常用的方式便是使用“套话”——形象的一种特殊而大量的存在。例如“中国佬约翰”、“傅满洲”、“陈查理”、“李小龙”,无论是正面或是负面的定义,都是由西方世界这个主体对中国进行的言说与定型,从而影响了真实中国的呈现。在小说中便是对“迷信”的描写。古老的中国一直是西方人眼中神秘、落后之地,人们对它的好奇之心投射为一个鬼怪出没、信奉神明的想象物。小说《女勇士》中出现大量与鬼怪有关的事件,女孩的母亲总是跟她讲述鬼故事,例如母亲在医学院学习的时候,就曾入住“鬼屋”,并勇敢地与压身鬼交锋,之后同学们还为其招魂。在母亲带领之下大家齐心用火柴和酒精烧鬼。无疑,许多旧中国人具有迷信心理,但故事惨杂了诸多想象成分,这背后是西方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制造出来的幻象,也就是说“以形象的方式,表达各种社会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范式。”⑨显然对中国的描述有失偏颇。

二、红色中国的宣言

当西方人希望推广自身的价值理念,赋予自身文化与种族以优越性,就需要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美绝交,麦卡锡主义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中国”被美国政府肆意的丑化,意识形态的对立不得不说对不了解中国实情的汤亭亭造成认知上的误导“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极权主义的怪兽”。⑩在《女勇士》中,汤亭亭描述自己的亲戚多多少少都被处决了,哪怕他们并非是地主;四叔因为饥饿偷鸟蛋,进而家破人亡;即便是活着的人也总寄信来要钱“我已开始吃野草、树根……我们饿,我们饿……给我寄钱回来,寄食物,寄食物”{11}在《中国佬》中,高公不敢回到中国,因为“在中国,他的头顶会被钻一个洞,然后往里面灌上肥皂水,进行洗脑,把他洗成一个共产党”{12}这一系列的描写完全将共产党的形象妖魔化,由此深刻反映了当时美国对新生政府的排斥与恐惧。其实这只是一个对中国文化主观、片面的判断。“20 世纪以来,‘他者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关系一直受到‘形象学研究者的关注,因为作家在对异族形象的塑造中,必然会引起对自我民族的关照和透视,‘他者形象犹如一面镜子,照射了别人,也会反作用于自己,不同文化的差异正是在这种比较对照中更明显地展现出来。”{13}作为一个“ABC”,面对难以逃脱的双重身份让汤亭亭与其共同遭遇的人夹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摇摆不定,无论对哪种文化而言,他们都属于“边缘人”,得不到认可。虽然他们坚持自己的美国身份,可是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依旧将他们隔离开来,为了达到完全融入美国社会的目的,他们自然把矛头指向了两个方向:挑战、反抗美国文化与远离、蔑视中国文化。在她的小说中既表明对美国“白鬼”的厌恶,也不自觉地背离中国文化。

三、和平年代的素描

自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以来,有色人种的地位有了极大提高,排斥中国、华人的风气渐弱。而得以回祖国省亲的汤亭亭见证了中国日新月异的改变,她无法将过去不堪的中国与现实统一,从而在创作中融入新的思维笔调。

小说《中国佬》通过改编中国古代小说《镜花缘》来书写华人百年来“失语”的痛苦经历。汤亭亭将小说中误入女儿国的主人公改为风度翩翩、满腹经纶的唐敖,并指明女儿国处于北美,这就使得被迫装扮成女人嫁给女儿国国王的唐敖与故事中父亲、祖父们形成关联“被穿耳、被裹脚的酷刑一方面预示了华人在美国被消音的现实,另一方面象征并预示着华人在美国主流社会的境遇:被阉割,被去势,被女性化。”{14}汤亭亭通过中国神话故事,重构了本人父系家族史,书写了几代人于的美国奋斗史,颠覆了主流意识对华人的负面印象,彰显了华人的丰功伟绩。小说中的曾祖父在夏威夷的种植园,夜以继日地干活,却被责令不能说话。他先是反抗,后来装作咳嗽时说话又被白人鞭打,最后为了缓和自己和同胞们被消音的痛苦,他竟然想出在地上挖个洞,来对它发出自己的思乡之情。自此,这个勇敢且顽强的中国人再也不受白人的责罚,相反他能够有说有唱地工作;而当祖父来到美国,成为一名筑路工人时,汤亭亭又把这段艰辛的华工历史呈现于世人面前。数以万计的华工冒着生命危险建造横贯美国的铁路,“有的人耳朵冻掉了,脚趾冻掉了,有的人手指被粘在冰冷的银灰色的钢轨上”{15}而美国当局却一概抹去他们的功绩,“阿公没有在任何一张铁路照片里。”{16}“这条铁路死了多少人,没有任何记载。”{17}到了父亲来美国时,又因为《排华法案》的颁布,先是被关押在天使岛,然后经过层层审查最终成为一名洗衣工。这种工作原本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下层女性所做的,然而华人男性移民在美国社会中作为被“阉割”的女性存在。从法律禁止华人与白人通婚,禁止华人带妻子来美国,再到打压中国男性,不让他们获得为政治、经济上的合法利益。生活在种族歧视下的父亲不仅毫不气馁,反而越挫越勇,接来妻子,在美国扎根并开枝散叶。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地追求“美国梦”,尽管遭遇种种磨难,但是凭借中国人自强不息、勤劳隐忍的性格,他们最终还是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汤亭亭在作品中不止一次为她的祖辈,为千千万万洒热血的华人移民言说,正是她的努力使美国读者重新发现了这段被隐匿的华裔历史。

四、结语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有好有坏,对外交流中的中国声音或抑或扬,这既与中国对外国的影响时强时弱密不可分,也与形象的创造者——美国自身文化、意识形态的变化有关。汤亭亭笔下的中国形象,不仅仅是反映其探寻对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的复杂过程,验证中国在美国社会文化中的真实形象,更是为了在未来全球化交往中,更好地了解西方世界的的民族性格、社会政治与文化潜意识中的某种心理结构,并借此反观自我,在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这也正是形象学研究的要义所在。

注释:

①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5.

②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大学出版,2001:157.

③ 蔡俊.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与文学变异[J].当代文坛,2011(2):39.

④ 汤亭亭.女勇士[M].李剑波、陆承毅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1.

⑤ 汤亭亭.女勇士[M].李剑波、陆承毅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113.

⑥ 汤亭亭.女勇士[M].李剑波、陆承毅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139.

⑦ 汤亭亭.女勇士[M].李剑波、陆承毅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190.

⑧ 汤亭亭.女勇士[M].李剑波、陆承毅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42.

⑨ 陈惇、孙景尧、盧康华.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68.

⑩ 转引自陈学芬.自我与他者——当代美华移民小说中的中美形象[D].开封: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77.

{11} 汤亭亭.中国佬[M].肖锁章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73.

{12}汤亭亭.中国佬[M].肖锁章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84.

{13}饶芃子、杨匡汉.海外华文文学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34 .

{14}张卓.挑战美国社会言说历史的权威[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0(3):99.

{15}汤亭亭.中国佬[M].肖锁章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38.

{16}汤亭亭.中国佬[M].肖锁章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47.

{17}汤亭亭.中国佬[M].肖锁章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39.

参考文献:

[1]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2001.

[2]汤亭亭.女勇士.李剑波,陆承毅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3]汤亭亭.中国佬.肖锁章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陈惇,孙景尧,卢康华.比较文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陈学芬.自我与他者——当代美华移民小说中的中美形象.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6][德]狄泽林克.比较文学形象学.方维规译.中国比较文学》,2007(3).

[7]周宁.跨文化形象学:当下中国文化自觉的三组问题.厦门大学学报,2008(6).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他者
女性主义视角下《武媚娘传奇》的解析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