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优化“问题”设计来激活高中生物课堂

2017-05-24 20:53曲卓玛
魅力中国 2016年37期
关键词:高中生物优化问题

曲卓玛

【摘 要】在生物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设置兴趣性问题、启发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生成性问题等,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关键词】高中生物;“问题”设计;优化

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讲课,学生记笔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应改变这样的教学方式,采取提问式教学方法,而不是向学生一味地灌输知识点,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提问式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探索、发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优化“问题”,真正激活生物课堂。

一、设计兴趣性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趣味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地提高。如在教学新课时教师适当地引入直观性的材料,或通过一段轶闻趣事来导入新课,让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处在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这样就能很快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进一步激起学生主动探讨知识。例如,在学习“性别决定”这一内容时,给学生讲述一则新闻报道:“为什么中国年轻的女性容易产生自杀行为?”农村女性自杀人数高于城市,有一个山区妇女一连生了4个女孩,村里的人都看不起她,婆家人更是不高兴,这样就连她自己的丈夫也看不起她了,说她没本事不能生男孩,于是她就自杀了。然后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生女孩是女人的过错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讨论。但笔者没有急于给这个问题下结论,而是继续设问:生男生女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呢?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学习中。

二、设计启发性问题,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尽快让学生掌握新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新方法,要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性,拓展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衔接点之后,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难度从易到难,一步步开启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相对轻松,能够主动学习。例如,在苏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中谈到抗原这一概念时,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这一知识点,教师不妨设计以下几个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思考:(1)根据学过的抗原概念分析其有哪两种性能?(2)人体内外部环境中各种物质是否都是抗原?(3)抗原有哪些性质?(4)人体的免疫系统和自身成分会有免疫反应吗?这几个问题提出,给学生指明了学习和思考方向,明确了学习目的。所以在课堂中老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更易理解和吸收知识点,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设计探究式问题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高中生物新课程中,有很多知识点不是靠老师讲解的,而是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获取,因此,教师设计探究式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尤为重要。例如,在“酶的发现”的教学过程中,关于斯帕兰扎尼的实验,将一块肉放在小巧的金属笼里让鹰吞下,隔一段时间后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教师可以提出相关下列问题:科学家斯帕兰扎尼是在什么样前提下提出这样的实验假设?实验的目的何在?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是什么?如果换一种环境是否能得到一样的实验结果?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的。让学生在学习了这一实验之后进一步探究,再次向他们提问:“如何证明斯帕兰扎尼的实验?”“具体的证明方法都有哪些?”“如果把实验中的金属笼子换了是否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样一来鼓励学生通过更换实验道具来验证实验的真实性,也就熟悉了这一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可见,通过设置探究问题来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可以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打下基础。

四、设计实验问题 ,加深对知识理解

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实验课的主要步骤是:探究目的、科学原理、仪器使用方法、实验步骤,等等。在不同的环节要注意准备好不同的授课方法,多提问、多引导,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总结和对实验结果的反思,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如“蛋白质的检测”实验,提问:“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根据实验所用的材料可以设问:“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回顾实验过程时可以设问:“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是什么?混合的目的又是什么?为何要现混现用呢?”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可以设问:“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是什么?”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实验材料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以设问:“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每个环节都设置相对应的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通过实验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层层递进。

五、设计生成性问题,给课堂带来新问题

我们在备课时发现,最终完成的教学设计常常会与原本预想的计划有所差异。这说明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教师要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及时灵活变通,根据课堂环境的变化而随机应变,设计出应时应景的问题。每个学生的思考方式、思考角度不同,对于老師提出的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想法,教师首先应该肯定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然后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对其他同学的不同答案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例如,在教学“生态系统的结构”时,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教师引导学生对池塘进行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池塘里哪些成分是没有生命的呢?这些成分都没有生命,那么它们能不能不存在呢?池塘中还有其他哪些生物呢?这些生物从同化作用角度来看,属于哪一种新陈代谢类型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多加思考,互相交流,对其他同学的想法提出新的问题,同时也接受他人的疑问,这样就生成了新的问题,对于新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总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多做提问,善于提问,优化问题设置的环节,不但能拓宽高中生物教学的范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收获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互动,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彰显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人格魅力。

猜你喜欢
高中生物优化问题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