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2017-05-26 14:10申瑛
未来英才 2017年8期
关键词:分子物质探究

申瑛

摘要:本文针对分子和原子课时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分子和原子;化学学习

一、教材分析

分子、原子概念是基础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把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直接带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1],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一单元所学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同时为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以及定量分析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故本课题在整个初中化学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中,已经了解到,“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虽然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定的了解,但其思维方式还处在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期,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仍会感到非常困难。但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的时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已经具备了一定实验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完成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三、教学分析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了解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与之相关的化学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并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四、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归纳以及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

2、学习方法: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以自主探究、动手实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桂香满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课前我在教室里各处摆上新鲜的桂花,教室里充满了桂花香味,同时提出问题:闻到了什么?为什么能闻到?让学生就此提出大胆的猜想。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并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糖的迷藏——由宏观到微观之路

教学过程:【教师演示实验一】对蔗糖进行研磨再溶解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蔗糖,常见的实验操作溶解,带领学生体会分子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便于学生理解,充分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过程:由肉眼看不见分子进而提问如何看到?PPT展示扫描隧道显微镜、苯分子、硅原子图片,并带领学生读出中国二字。

设计意图:既让学生感知到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民族自豪感,符合新课程中树立学生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的志向的基本理念。

环节三:水之自白——探究分子的微小

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分子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8页最后一段,分析归纳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抓住有用的文字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能力。

环节四:数学迷思——探究分子间的间隔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来进行学习,首先进行分组实验1:“数学迷思:1+1=?”用100mL容量瓶完成,将50mL酒精与50mL红墨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分子之间有间隔的结论。选择100mL容量瓶用于本实验,液面下降很明显,易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学生通过亲手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并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然后联系生活实际,由学生列举生活中哪些现象体现了分子间有间隔。接着,我又提出问题:不同状态的物质,分子间间隔一样大吗?引出分组实验2:大力士挑战用三个矿泉水瓶,一瓶装满空气,一瓶装满水,一瓶装满沙子,分别用力捏,观察瓶子变瘪的程度。

这个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不同状态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不同。而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用于实验中,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并激励学生课外去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来代替实验器材,激发其探究的乐趣。

环节五:回忆花香——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

进行分组实验3:探究氨分子的运动,为了增强对比性,我常采用这套装置进行演示实验,但在教学中,我发现一段时间后大烧杯外的酚酞溶液也变红了,同时还闻到了刺激性气味,究其原因是由烧杯尖嘴而导致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因此我将实验进行了改进,用带瓶盖的大矿泉水瓶的上半部来代替大烧杯,瓶盖代替小烧杯,并在装置下方垫上一张湿巾纸,这样既保证了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又吸收了多余的氨气,而且能利用较少的药品完成本次实验,既环保又节约。

在实验内容上,首先进行实验,请看大屏幕(播放视频),这是实验中学生用到的多用滴管,我将其进行了改进,可以储存少量的液体试剂,同时充当了试剂瓶和胶头滴管的角色,而且还方便携带,整套装置都是塑料制品,避免了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对仪器的损坏。学生在实验中看到瓶内的酚酞变红了,为了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我设计了以下的探究活动,首先提出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瓶内的酚酞溶液变红了呢?引导学生做出了猜想,然后通过实验来一一验证。通过这样的实验改进,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分组实验中来,体会到了探究活动的乐趣。

由教师【演示实验】“看谁跑得快”本实验中我用了塑料饮料瓶的下半部分制成的杯子装了三杯不同温度的水,通过品红扩散速率快慢,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到了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环节六:学以致用——总结交流和课外拓展

教学过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分子的三大基本性质,并联系生活实际给其他小组设置疑问,如:为什么氧气能被压缩在钢瓶中?热胀冷缩是怎么回事儿?

设计意图:既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给其他小组设疑更激发了同学的好胜心,让他们的思维乘上了快车,使得分子的基本性质被学生深化掌握。

教学过程:最后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已经变瘪的矿泉水瓶,要求课后想办法恢复原状,并思考其中蕴含的原理。

设计意图:废物利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服务于生活。

六、教学感悟

本节课利用生活中随处可得的物品制成实验器材,塑料瓶更是贯穿了整节课,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培养了学生资源利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到了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但是在课堂中学生产生了一些疑问,由于教学时间紧,未能给学生做详细的解答。

参考文献

[1] 何彩霞.從微粒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以人教版“分子和原子”教学为例[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3,(01):7-11.

猜你喜欢
分子物质探究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分子的扩散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