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标准的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与提升策略

2017-05-30 10:05周东岱匡哲君于颖唐烨伟
中国电化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提升策略师范生现状

周东岱 匡哲君 于颖 唐烨伟

摘要:师范生是教师的预备者和主力军。自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系列标准颁布,至今已两年有余。为了解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该研究选取了两个省份的三所师范类高校,对15个专业的1000名师范类应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总体较弱,具体表现为:技术素养不高,技术与教学融合能力较弱,专业发展意识与能力不强,设计与组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较弱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课程体系不系统、缺乏实践支撑等。为此,研究提出了建立系统化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基于TpACK框架建设信息化教学优质案例资源以及打造e-U-G-S实践支撑平台等提升策略。

关键词: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力标准;现状;提升策略;实践支撑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要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14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相继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腻行)》(教师厅[2014]3号)、《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教师厅函[2014]7号,以下简称“新标准”),旨在规范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实施工作,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同年7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教师司函[2014]55号),规范指导各地组织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2014年8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明确提出要提升师范生作为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

师范生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与后备力量,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化工程,必须从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开始抓起。为了依据标准要求,更好地促进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我们迫切需要了解自新标准颁布以来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现状如何,与新标准的要求是否存在差距,如果存在差距,有何表现,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需要如何应对等等。而既有文献的调研多是围绕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展开,师范生(本研究主要关注师范生这一即将从事教师职业的“准教师”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未被给予广泛关注。为此,我们对照新标准拟定了调查问卷,并在两省对1所部属师范类高校、2所省属师范类高校15个专业的1000名师范生进行了问卷调研,试图“管窥”当前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大致状况。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

研究选取了两个省份的三所师范院校,分别是AE师范大学、LJ师范大学、QF师范大学,以15个专业f包括文科类专业、理科类专业、艺体类专业)1000名2012级本科师范生为调查对象。三所高校涉及部属211学校和分别在两个地区的省属重点高校,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调研对象2012级为师范类应届毕业生,他们经历了基本的师范生信息技术技能的课程学习,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基本的理解和体验,有利于确保调查的信度和效度。

(二)调查内容

此次对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调查,目的在于通过调研了解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并对照新标准,检验是否存在差距和不足,为此,调研组设计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三所高校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实性状况和期望性状况,目的是了解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状况;(2)三所高校师范生所在专业为师范生提供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支撑服务与培养现状,目的是间接了解影响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问题和成因。

问卷题目的设计主要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给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框架编制,另有一部分是在能力框架基础上,根据能力内涵、课程培养及能力测评要求,增加了有关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状况的题目。全部题目都属于封闭式题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调研对象的技术素养;(2)调研对象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3)调研对象的信息化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4)调研对象的信息化教学评价与诊断能力;(5)调研对象的信息化教学专业发展能力;(6)调研对象所在的专业信息化教学支撑服务与能力培养状况。

(三)调查实施

此次问卷调查自2015年9月调研组编制问卷开始,至2016年8月形成问卷调查报告截止,历时11个月。采用有组织的分配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共960份,有效问卷共836份,有效回收率达83.6%。其中,部属院校发放335份,有效回收242份,省属院校发放665份,有效回收594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72.2%、89.3%。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1.师范生的技术素养不高,尤其是交互式多媒体应用能力较弱

调查表明,总体而言,师范生技术素养不高。虽然大部分师范生能较为熟练地操作计算机、互联网、通用软件(尤其是交流软件)等常规设备与软件系统,但仍是有相当数量(38.5%)的师范生表示对于常规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操作不熟练,如图1所示。而对于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如电子白板、电子书包、学科软件、网络教学平台等,则有相当数量的师范生表现出较明显的不适应或不熟练状况。表示对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等移动终端、学科软件及自建平台操作不熟练的师范生占总数比例分別达到52.2%、49.3%、52.5%、50.7%之多。同时,还有一部分师范生表示没见过上述交互式多媒体环境,只有极少数师范生表示对交互式多媒体环境能达到熟练操作,如图2所示。三个学校的师范生无显著区别。此外,在加工、制作与管理数字教育资源方面,绝大多数师范生表示对音视频资源与网页课件等资源处理不熟练,分别占总数比为46.5%、70%,表示很熟练的只有14.7%、7.3%。

2.师范生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意愿不强,技术与教学融合能力较弱

调查表明,师范生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意愿不明显,在“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与优化课堂教学?”的调查中,认为非常有必要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师范生只占比36%,而认为无所谓的师范生占比为40%,24%的师范生则认为没有必要。在实践教学中,也表现出较低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能力。在836份有效问卷中,有374人表示只是偶尔能找准契合点,占比44.7%;514人表示對信息化教学设计不熟悉,占比61.5%;497人表示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较弱,占比59.4%,如下页图3所示。

3.师范生有应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方式的意愿,但设计与组织应用能力较弱

调查表明,师范生有变革教学模式和组织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的意愿,76%的师范生表示愿意在网络教学、移动学习等信息化环境中,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技术资源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展综合素质。但是,尽管变革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意愿强烈,但是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却往往觉得力不从心。只有13%的师范生表示能有效组织学生变革学习方式,62%的师范生表示不能熟练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13%的师范生则表示不具备设计与组织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如

4.师范生专业发展缺乏系统化支撑,专业发展意识与能力不强

调查表明,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缺乏系统化设计与支撑。在课程开设方面,有部分学校或专业只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并没有系统地设计与开设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类课程,占调查总数的44%;在课程配套实验开设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836份有效问卷中,有332人表示只零星地做过类似课件设计等配套实验,205人表示所在专业从未开设信息化教学课程配套实验;在信息化实训的组织方面,学校集体性组织较少,只有291人经历过集体性信息化教学实训,占调查有效人数比率仅为34.8%,有370人表示从未参与过任何性质的信息化教学实训,占总人数比为44.3%,有174人参与过自行组织的信息化教学模拟活动,占比20.9%,说明学生参与信息化实训的主观意愿比较强烈;在共同体教学实践方面,只有31%的学校或专业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教研或集体备课,有2017_7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66期69%的学校或专业从未组织师范生进行集体备课或互动教研等共同体教学实践活动,如图5所示。在优质资源的配备上,只有38%的师范生认为所在专业配备的优质资源完备,37%的师范生认为虽然资源总量多,但优质资源匮乏,25%的师范生认为所在专业资源配备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此外,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专业发展能力方面,师范生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意识较为薄弱,63%的师范生表示没有完全掌握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只会利用一些现成的教育教学平台进行学习与自我提升,29%的师范生表示不具备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能力。

(二)原因分析

1.缺乏面向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通过分析以上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当前高等师范院校还未能系统化地建立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应用课程设计缺乏系统化一体化设计:或者只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缺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类课程;或者开设了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但试图通过“原有学科教学+信息技术”叠加的简单思路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信息技术独立或排斥于学科教学之外;或者只注重课堂教学,忽略教学实践;或者理论课与实践课都有所涉及,但缺乏系统设计与支撑手段等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系统化课程体系缺失,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师范生无法有效经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与体验过程,致使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2.缺乏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的系统化支撑手段

当前,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对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的支持力度不足,尤其是普遍缺乏系统化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支撑平台与优质案例资源。在设施和资源配备上,各学校基本配备了常规多媒体教学环境所需的软硬件系统,但是要么技术设备陈旧、未融入最新技术,要么只有硬件没有有效支撑学科教学的软件,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实验、实训所需的资源也得不到满足。部分学校或专业没有提供师范生实践的交互式多媒体环境及相应的实践支撑平台,不能有效开展交互式多媒体环境下备课、授课相关实验和实训。特别是,在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的资源配备上,缺乏优秀案例资源。由于优质案例资源的匮乏,使得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训缺乏理论和实践联接的桥梁,信息化教学理论及相关技术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之义。

三、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

(一)构建系统化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根据新标准的相关要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宜采取主题式培训,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这意味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化教学和转变方式相结合。较之在职教师,师范生有更多的在校学习机会,可进行系统化培养。

1.以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

首先,在课程体系构建目标上,变知识驱动为能力驱动,围绕师范生所兼具的学生和未来教师双重身份设置课程体系:围绕学生身份,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问题或生活问题的过程着力提升师范生高阶思维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只有师范生完整经历了这种信息技术应用学习体验,才能自觉地将其迁移到作为未来教师这一身份上;围绕未来教师身份,着力提升信息时代师范生的从师素质,使其了解信息化教学规律,掌握信息化教学知识技能,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其次,在课程体系内容模块构建中,将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学科课程标准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标准加以对照,分解出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所需要设置的课程与课程群,分别纳入到以理论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及案例等)和实践课程(实验、实训、实习及支撑等)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框架中。

再次,在课程体系的内容设计中,根据课程内容模块所达成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明确学科框架问题,进而以学科框架问题的解决为线索,確定各模块所涉及的知识点。

2.加强师范生个体与共同体实践,提升其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

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是—个系统工程。在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还需要突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导向,依托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实习)促进师范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体验。按照实践主体的数量和协作程度分,实践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个体实践,主要指师范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个体身份参与信息化教学实验、综合实训及实习活动;二是学习共同体实践,主要指由学生个体组成专业学习共同体,协同参与指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互动研修与课题研究活动。当代实践教学倡导从个体实践走向专业学习共同体实践。

师范生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指以教学实践性问题解决为导向,教师作为成员参与其中的,以师范生间的共同学习、研讨、探索为形式,最终实现师范生整体成长的提高性组织。大量研究表明,专业学习共同体能够改善教师群体的教学实践能力。因而,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应加强这种专业学习共同体实践,为共同体的建立和交互确立规则,提供工具和支架支持,并建立相应的动力激励和监测机制,切实提升师范生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

(二)建设e-U-G-S实践支撑平台与优质案例资源,有效关联信息化教学理论与实践

通过调研发现,实践支撑平台与优质案例资源的建设力度与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呈正相关。这种结果一方面与系统化支撑力度不够及资源配备不足的调查结果相呼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迫切需要实践支撑平台和优质案例资源支撑。

1.基于TPACK框架建设信息化教学优质案例资源

面向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信息化教学优质案例资源是一整套依托学科内容建立的反映学科基本思想、信息化教学理念及信息化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的优秀教学案例资源集。它集合了常规课、观摩课、研讨课、优质课、微课等多种课型,包括视频、文本等多种媒体形式,并提供学习包、可视化工具、知识建模工具等技术支持,适合在校本研修、个体研修、顶岗实习等多种环境中应用。

信息化教学优质案例资源的建设需要观照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五环节。由于每一环节的案例资源设计均涉及学科思想与内容、学科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技术环境、多种课型及资源形式等众多要素,如果不能统整到系统框架之下,容易导致师范生无法获得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系统认知。TPACK框架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以TPACK框架为统领,从学科思想、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和技术环境等方面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系统化建设,可将各环节所涉及案例资源有机统整起来。经过优化设计的案例资源不仅能为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提供借鉴,还能引发其在经历相似情境时进行模仿、思考、创造及问题解决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经过优化设计的优秀案例资源也可纳入到个人学习空间、实践支撑平台中,为师范生后续的实践教学活动提供资源服务。

2.打造促进协同发展创新的e-U-G-S实践支撑平台

“u-G-S”模式是一种“师范大学一地方政府一中小学校”三方合作的师范生协同创新机制。在师范生教育中,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方主体需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现实互补性。“U-G-S”模式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促进三方在教师教育中的协同发展,共同培养出具有高尚职业精神、高超教育实践能力和高度可持续发展潜能的卓越教师。

但是,由于共同体三方具有跨时空的属性,导致传统的“U-G-S”模式在三方的协同交互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信息技术的参与能够有效破解此类问题,为三方协同发展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e-U-G-S实践支撑平台(“互联网+高校、政府、学校”协同实践教学支撑平台)是在传统U-G-S平台的基础上,深度融入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支撑平台,重点解决师范生实践教学尤其是顶岗实习过程中由于跨时空造成的高校专家、指导老师、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无法有效建立实践共同体的问题,提供协同发展所需的实时跟踪、即时交互、个性化学习资源供给、众创型协作与科学评价等服务。通过搭建信息化实践支撑平台e-U-G-S,师范生可通过平台进行个性化学习,政府、学校和指导教师可对师范生实践教学过程进行动态跟踪和个性化指导。同时,实践支撑平台将三方有机联系起来,组成实践共同体,可协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四、结束语

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已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共识。而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这就需要对照新能力标准的要求,从课程学习与实践教学两方面人手,打造系统化、立体化的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明晰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培养路径和支撑手段。尤其是要加大实践支撑平台和优秀案例资源的建设力度,切实解决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认知体验不足、实践教学不系统不深入、理论与实践无法建立有效关联的问题,促进课堂教学信息化的顺利推进。

收稿日期:2017年2月24日

责任编辑:赵云建

猜你喜欢
提升策略师范生现状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