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国粮食贸易特征及其竞争力

2017-05-30 05:49陈珏颖蔡鸿毅孙致陆刘合光
关键词:互补性粮食优势

陈珏颖 蔡鸿毅 孙致陆 刘合光

摘 要:

2014年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以我为主、保障产能、立足国内、科技支持、适当进口”的新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美国是中国粮食进口的重要来源国之一,确保中美粮食贸易平稳发展,对保障中国粮食供应、拓宽中国粮食安全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中国与美国双边粮食贸易现状基础上,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美粮食的比较优势、贸易竞争力、贸易互补性、产业内贸易程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中美粮食竞争性强,中国竞争力较差;双边粮食贸易在一些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且兼有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特征。针对中美两国贸易特点,中国应在发展中美粮食贸易过程中,审慎把握形势,针对不同贸易特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贸易策略。

关键词:

粮食安全;粮食贸易;贸易互补性;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326;F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7)04-0078-07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shb.2017.04.13

中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2013年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2016年,粮食产量达61 623.9万吨,虽然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减幅0.8%),仍稳定在6亿吨以上。由于人口众多,中国亦是粮食消费大国,粮食供求总量趋紧,且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已经跌破90%。[1]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多次在农村调研时强调,“自己的饭碗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解决”。[2]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政府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思路,将新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概括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3] 近年来,中国粮食进口不断增加,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粮食进口总额已达到414.20亿美元。其中,美国是中国粮食进口的最重要来源国之一,[4]近6年(2010—2016年)中国从美国粮食进口量占中国粮食总进口量的平均份额达到35%。加强中国与美国之间粮食贸易往来[5],确保中美粮食贸易平稳健康发展,对保障中国粮食供应、拓宽中国粮食安全路径具有重要意义。[6]

近年,许多学者主要基于贸易结构及贸易特征对中美农产品贸易进行研究,其中对两国农产品贸易方式的研究一直是热点。[7]因为从经济结构来看,中国同美国之间有很大区别,而且从口粮消费的组成来看,中美也有不小差距,所以,针对农产品贸易而言,两国具有结构不协调问题;[8]当下两国的农产品贸易还未形成较大规模,究其根源,人们对农产品存在质量方面的不同需求,却不是相关的消费偏好问题。[9]还有学者借助贸易指数对两国贸易情况进行计算,认为中美在相关贸易方面,竞争性较弱而互补性较强。[10]从现有文献看,目前对两国农产品贸易各细分品类的贸易特点研究较少,尤其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重点品种——粮食,對中美粮食贸易历史演进、影响因素和结构变动的研究尚属不足。为此,本文依据2010—2016年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和互补性指数,对两国不同种类粮食贸易特点和结构的研究与探讨,立足于这些特点确定与其相应的贸易方式和贸易策略,以推动两国粮食贸易更加精细化发展。

一、中国与美国粮食贸易现状分析

对“粮食”的内涵和外延,国内外尚有不同认识。本文采用国内通用的“粮食”口径,即包括谷物、薯类和豆类,参考中国海关协调编码制度(HS2007)的商品分类,把薯类(0701马铃薯,0714木薯、甘薯)、谷物(1001小麦,1002黑麦,1003大麦,1004燕麦,1005玉米,1006稻谷,1007高粱,1008其他谷物)和豆类(0713豆类,含豌豆、鹰嘴豆、绿豆等,1201大豆)共12种品目作为研究对象。相关数据均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并以出口国报告的数据为基准。总体上,中国—美国粮食贸易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中美粮食贸易规模增长逐步放缓。中国是美国第一大粮食出口市场,表1数据显示,2010到2012年,美国对中国的粮食出口发展很快,规模由117.30亿美元提高为172.84亿美元,增长了4735%;但自2014年起,美国对中国的粮食出口额出现大幅下降,2015年进口增长率为-1735%。2012年,我国出口到美国的粮食贸易规模达118亿美元,但2016年跌至0.68亿美元,其中2015年下滑最为迅猛,达-220%。中美粮食贸易逆差亦从2010年的11671亿美元扩大到2016的15223亿美元,其中2014年为最高峰,贸易逆差高达18345亿美元,2013—2016年随着美国出口增长趋缓,中美两国贸易逆差亦逐渐减少。

第二,中国常年处于贸易劣势地位。就中美全部出口贸易而言,2010—2016年,由美国到中国的粮食出口额占据了全部数额的约12%;由中国到美国的粮食出口额仅占全部份额的近0.02%,两者相差多达11%,所表现出的差距较大。

第三,中美粮食贸易结构单一。如表2所示,2016年,中国出口美国粮食以豆类(0713)为主,占中国粮食出口总额的45.55%;排名前三的还有大豆(1201)、薯类(0714),共占到98.72%。从美国出口至中国的粮食类型单一、结构不均衡,其中,大豆(1201)占据了我国粮食进口额的89.84%,排名前三的还有食用高粱(1007)、小麦(1001),占到粮食进口额的99%。

因此,当下中国与美国的粮食贸易逆差很大,且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但已有放缓趋势,进出口粮食种类不协调。唯有全面研究两国在贸易方式上的特点,针对不一样的粮食品种,使用特定的方式,才可能妥善处理以上问题。

二、中国与美国粮食贸易结构特征

(一)中国与美国粮食的比较优势分析

所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就是某国家的全部出口额中,某种产品所占据的比例同这种产品的出口额占全球全部出口额的比例之间的关系。若这一数字越大,就代表该国在这种产品上的出口活动更具有竞争力。公式如下:

RCAij=Xij/XkjXiw/Xkw

式中,Xkj代表j国全部的出口额,Xij代表j国i类产品的出口份额,Xkw代表全球全部的出口数额,Xiw代表全球i类产品的出口额。若RCA>1,则意味着j国在该种产品的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若RCA>2.5,则意味着j国在该种产品的出口上占据十分显著的比较优势;若1.25中国与美国的粮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2010—2016年,中国粮食RCA指数绝对值均在1以下,总体平均水平在0.068左右,而美国粮食RCA指数虽然存在波动,但均大于1,总体水平维持在314左右。由此可知,在粮食出口领域,伴随我国出口份额绝对值的持续降低,总体上没有比较优势,竞争力远远不及美国。美国在这方面的比较优势十分显著,符合当地发展的实际状况。

协调编码制度(HS)分类下中国与美国粮食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CA)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

知,相对美国而言,中国没有具有极强竞争优势的粮食产品。中国粮食类RCA较高的是薯类(0701、0714),且近年呈持续攀升态势, 2016年达到0676。豆类(0713)RCA从2011年的1.102下滑到2016年的0.383,跌幅较大;稻谷(1006)RCA近年呈震荡走势, 2014年以后在0.2之间徘徊。其他类别的粮食RCA则普遍在0.01以下,大麦、燕麦在2014年以后已趋近于零。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美国的玉米(1005)、食用高粱(1007)以及大豆(1201)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虽然在不同的年份有明显的波动,但RCA都保持在4以上。以食用高粱为例,2014年以来RCA维持8以上。薯类(0701和0714)、小麦(1001)、稻谷(1006)、其他谷物(1008)的RCA指数虽有波动但大多都呈下降趋势。最不具竞争优势的是大麦(1003),2016年其RCA只有0256。从整体上看,美国虽然粮食RCA指数在某些细分类别不能维持较高水平,但整体的竞争优势优于中国,近乎每一细分章节粮食的RCA都要高于中国。

(二)中国与美国粮食贸易互补性分析

对于全球贸易而言,某国家会运用专业化的手段完成某种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商品的制造与出口活动,同时进口国内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商品。若两国在这些商品方面彼此互补,那么它们之间就存在较好的贸易发展潜力。可以借助贸易互补性指数考察进口与出口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水平,其公式為:

CCij=RXSki*RMXkj

其中:

RXSki=Xkiw/XiwXkww/Xww,RMSkJ=MKiw/MwwMkww/Mww

式中,RXSki代表i国在k种产品上的RCA(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体现出该国在出口方面的比较优势状况;在结构上,RMXkj同RXSki大致相似,体现着进口某一产品的国家的进口强度,即进口国在该种商品上的比较劣势。若某国常见的出口商品种类同其他国家进口的情况相似,那么它们之间就具有较大的互补性指数;若不相似,那么它们之间就没有显著的互补性指数。也就是说,国家之间在进出口方面的互补性越大,指数也就相应增大。

以中国为出口国和以美国为出口国计算的两国粮食贸易互补性指数如表5。从表中可知,以美国为出口国,美国在薯类(0701、0714)、黑麦(1002)、食用高粱(1007)、其他谷物(1008)具有出口优势,特别是黑麦和其他谷物,中美贸易互补性

指数区别很显著,这代表着两国在这些产品上具有很强的贸易互补性。

(三)中国与美国粮食产业内贸易分析

Lloyd、 Grubel首次提出G-L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它可以用来衡量某种产业中的贸易程度。公式如下:

GLi=1-Xi-MiXi+Mi

式中,GLi指i商品或产业的贸易指数,Xi指第i种商品或产业的出口值,Mi指第i种商品或产业的进口值。该指数取值在0到1之间,若为0,意味着全部产业间贸易;若为1,意味着全部产业内贸易。若大于0.5,意味着产业内贸易具有优势;若小于0.5,意味着产业间贸易具有优势。

中美两国粮食的G-L指数测算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中可见,产业内贸易占优势的粮食仅有豆类(0713),其产业内贸易指数近年一直维持较高水平,2016年达0.95。剩余种类的粮食则一般具备产业间优势。近年粮食领域的贸易结构也出现了变动。如大麦(1003),2014年和2015年产业内贸易指数维持在0.4左右,2016年回落到0.12;稻谷2014年产业内贸易指数达到0.6,尚属存在一定的产业内贸易优势,但2016年却急速接近于0,成为产业间贸易优势。从时间走向的整体大势来看,就粮食贸易而言,中国与美国正从产业内贸易逐渐转变为产业间贸易,代表有小麦(1001)、大麦(1003)、燕麦(1004)、稻谷(1006),维持产业内贸易的有豆类(0713)。剩余种类的粮食还保持着产业间贸易。总的来说,中美粮食贸易表现出产业内贸易较弱、产业间贸易较强的特征。

三、中美粮食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有许多因素会对我国粮食进出口产生作用,作用最为显著的因素如下:

(一)资源因素

1.耕地资源

粮食进出口活动的根基在粮食生产,也可说是农业生产,这种生产离不开土地,所以耕地的状况会对粮食贸易产生十分直接的影响。我国总共有960万km2的国土面积,美国同我国差别不大,也有983万km2的国土面积,仅仅多出23万km2,然而就耕地资源来看,美国为160万km2,而我国仅有112万km2,较之前者少了30.32%。从人均耕地来看,美国为0.51 hm2,而我国是它的1/6,仅为0.08 hm2,全球人均耕地约0.2 hm2,亦为我国的247倍,因此,就人均这一意义而言,我国耕地严重匮乏。[11]

2.水资源

粮食生产需要充足的水资源支持。我国年均水资源为28 400亿m3,美国为30 690亿m3,为我国的1.08倍,就人均而言,我国平均每人占有2 00471 m3的水资源,而美国为9 589.10 m3,为我国的5倍,可见,我国的水资源较为匮乏。

3.人口因素

中美两国具有相似的耕地面积、国土面积和水资源占有量,然而在人均意义上,这些方面差距悬殊,究其根源,是因为我国是人口大国,占全球人口

的20%,美国人口总数仅为我国的1/4,少了约10多亿人。因此,我们要用全球8%的耕地满足全球20%人口的需求,问题十分严峻。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大多都被国内人口消费掉了,很少能用于出口。

(二)汇率因素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起伏势必影响两国的粮食贸易活动,该汇率的上升会增加我国进口美国的粮食。[12]同时,就粮食贸易而言,香港、日本、英国、欧盟等也同我国有密切的联系。最近几年,美元、港币、欧元、英镑、日元等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持续降低:1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在1994年为862元,然而到了2015年却变为6.31元;1欧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在2005年为10.2元,然而到了2015年却变为8.11元;2005年到2015年,港元的汇率从1.05元变为0.81元;2006年到2015年,英镑的汇率从15.06转变为10元;仅日元汇率有所增加,然而增加并不显著。我国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会随人民币的升值而提高,势必会影响其他国家居民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导致出口规模持续降低。相反,我国要进口外国商品,只需要花费较少的人民币即可完成外币的兑换,所以进口产品的本币价格降低,导致我国居民对进口的需求大幅上涨,规模持续扩张。就算我国货币的升值并没有引起出口产品外币价格的提高,但所取得的外汇收入却不能兑换大量的本币货币,出口商的获利情况很不理想,必然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

(三)科技因素

从粮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粮食市场份额看,从世界粮食竞争力来看,中美两国差距悬殊,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粮食附加值不高、科技水平较低。[3]我国粮食生产依旧保持着以往老旧的种植培育技术,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我国灌溉水利用率、化肥当季利用率、科技转化率仅在30%~40%之间,而西方发达国家却高达70%。同时,我国广大农民的文化素养偏低,国家尚未构建出健全的农业创新制度,也使得我國粮食单位产量不高,劳动效率很不理想。

(四)农业生产方式

粮食生产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粮食生产效率及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在粮食生产形式方面,美国主要使用商业化的家庭农场方式,拥有超过200万个农场,近几年来“公司农场”数量持续上升,已经超过7万个,在美国的全部农场中,无论销售金额还是占地面积,这种农场都占据很可观的比例。美国的粮食种植方式多为生产带,比如棉花带、玉米带、小麦带等,这种形式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优势发展粮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在粮食销售方面,美国多采取“从土地到餐桌”的模式。比如,在食品销售方面就构成了从给予农资、收购和加工农产品,到零售批发,最终走向政府食堂的一体化方式。

规模化、产业化、产品科技含量和机械化水平高是美国粮食生产的典型特点,粮食产业在美国可谓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但我国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多为规模较小的小农经营,生产分散,依靠人力完成精细耕作是其主要特点,机械化程度很低。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1)中国和美国在粮食进出口方面很不平衡,我国的贸易逆差严重。总的来看,从2010到2016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始终以进口粮食为主,存在严重的贸易逆差,但这一差额正缓步降低。我国出口美国的农产品贸易规模较小,尽管出口额在持续上涨,但增长速度过于缓慢,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贸易逆差。(2)较之美国,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水平较低,但在很多方面还具有一定发展潜力。根据中国与美国粮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可以看出:尽管近几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有所发展,但较之美国仍然欠缺竞争力和比较优势。从协调编码(HS)各类别的粮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不难发现:中美都有比较优势较为显著的产品,但在大部分产品上,我国的优势十分微弱,就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种类而言,我国所拥有的种类数量也很少。(3)中美两国在某些方面的粮食进出口活动存在较好的互补性。按照贸易互补性指数的统计结果,黑麦(1002)、食用高粱(1007)、其他谷物(1008)互补性很强,这意味着伴随两国在粮食进出口贸易方面专业化水平的加深,互补性将进一步提高。同时伴随两国贸易结合水平的上升,上述种类的粮食进出口活动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4)兼备产业间与产业内两种贸易特征。借助G-L指数不难看出,中美农产品具有比较居中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但2016年仅一种产品的这一指数超过了05,这意味着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很不显著,呈现较强的产业间贸易特点。这验证了两国在粮食进出口方面拥有良好的互补性,各具产业间的比较优势;但在部分产业内部,竞争性较弱。(5)中美粮食贸易受诸多方面的条件制约,发展缓慢。中国与美国粮食贸易的几个影响因素包括汇率、资源禀赋、生产方式、农业科技等,它们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国粮食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应主动予以改善,扩大粮食出口。

总之,我国出口美国的粮食贸易活动发展迅速,但因为不具备较高的竞争力,较之美国出口中国的粮食贸易活动,其发展势头还比较微弱。伴随全球经济的增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行,我国农业市场还有待更深、更广的开放,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粮食进出口活动还会持续发展。既要抓住机遇,又要应对竞争,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需要:(1)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出口。不断完善和升级粮食结构,重视薯类、稻谷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加大其生产和出口的规模;(2)提升科技含量,推广产业内贸易。大力创新,不断健全创新促进制度,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增强其出口竞争力;(3)进行差异化生产和销售,增强互补性。立足于我国的发展现状,充分结合自己的优势,相互吸收借鉴,延长产业链,完成对产品的细分,立足于境外的实际需求状况发展生产,增强产品之间的差异化,实现中美贸易的互补;(4)确保主粮生产,保障农产品安全。我国是人口大国,对农产品的需求巨大,只有保障粮食的充足供应,才能进行国民经济建设,完成社会分工,但目前我国农产品严重依赖于国外,粮食安全亟需加强。尽管我国已经在政策层面强调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颁布了“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等政策,但还需要谨防粮食浪费,提倡节约,大力创新,使用不同的方式提高重要农作物的產量。

参考文献:

[1]

马晓河. 新时期我国需要新的粮食安全制度安排[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6(3):26-28.

[2]杨艳红, 熊旭东. 加入WTO十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国际比较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 2011(12):40-43.

[3]陈晓华. 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上的致辞[J]. 农业经济问题, 2015(1):4-7.

[4]翁鸣.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现状及其特点[J]. 国际贸易, 2013(6):30-35.

[5]蒋和胜, 张新春, 余梦秋. TPP协议框架下的美国农产品贸易战略及中国的应对之策[J]. 农村经济, 2016(8):125-129.

[6]苗长青, 王鹏智, 郝英楠. 后危机时代中美农产品贸易结构比较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 2016(12):127-128.

[7]宫智新.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贸易产品结构影响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 2011.

[8]孙露晞, 黄楠. 汇率是否是决定中美贸易差额的主要因素——基于中美产业结构差异的实证分析[J]. 经济科学, 2011(5):18-25.

[9]张宁宁, 吕新业, 白描. 产业内贸易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6(9):73-79.

[10]王曦, 帅传敏. 中美农业贸易的互补性研究[J]. 经济问题, 2010(4):81-84.

[11]朱红波, 孙慧宁. 我国耕地压力指数时空变化测度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5(8):41-43.

[12]王锐. 我国粮食进口增长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2003至2014年的实证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15(6):25-30.

[13]崔奇峰, 蒋和平, 吴颍宣. 我国粮食“十一连增”背后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农村经济, 2016(2):3-7.

(责任编辑:钟昭会)

猜你喜欢
互补性粮食优势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矮的优势
我的粮食梦
画与话
浅析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对象的选择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及其“情境”培育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