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如何做好去杠杆工作

2017-05-30 22:48史宏滨
中国商论 2017年18期
关键词:去杠杆发展路径企业

史宏滨

摘 要:中国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调整的新常态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了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去杠杆,是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本文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论述,即什么是去杠杆,为什么要去杠杆,怎样去杠杆。通俗地解析了去杠杆的内容,阐述了去杠杆的意义,探讨了企业如何开展去杠杆的相关工作,提出轻资产、内涵式增长等企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企业 去杠杆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6(c)-090-02

1 什么是去杠杆

“杠杆”一词,源于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在物理上的应用,经济学中常见的术语有金融杠杆、财务杠杆、期货杠杆、权证杠杆。在财务管理领域,杠杆的作用在于运用较小的自有资金来撬动更多的资金。国家通过债券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用贷款扩大规模、居民用贷记卡提前消费,都是杠杆原理的广泛应用。合理运用“杠杆”可以为经济运行提速,并带来较高收益,在特定经济发展时期,杠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杠杆的运用也产生了一定的风险性,在经济下滑的状态下,杠杆的负作用更为明显。对于企业来说,资本市场不佳,杠杆的风险剧增,亏损远大于资本,债务困扰企业经营,随时有破产的威胁。

负债是经营单位所承担的,以货币计量,必须以资产来清偿的债务。负债筹资是指借用他人的资金,即使用债权人的投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这种经营方式是企业通过发行债券、银行借款、租赁、商业信用等方式来筹集资金,也叫举债经营。企业筹资风险又称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一般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筹资,必然会增加按期还本付息的筹资负担,由于企业资金利润率和借款利息率都具有不确定性(有可能提高也有可能降低),从而会使企业资金利润率可能高于或低于借款利息率。

“去杠杆”是指在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过程中,降低负债率,维护经济平稳运行。对于企业来说,特别是那些产能过剩、库存压力巨大的企业,长期的负债经营、扩大生产只能是拖着病身子背包袱,终会累倒。在企业里,经济新常态要求企业必须放下包袱、轻装前行,压缩债务、想办法还债。去杠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去杠杆要有计划,去的过程要讲究方式方法,必须要分析形势,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要有策略,不能一刀切,要去得好、去得稳、去得合理。

2 为什么要去杠杆

2.1 去杠杆是客观需要

企业去杠杆是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是经济新常态形势下企业的最优发展路径。我们总是听说某某出国,买了国外的小家电、日用品,其实这些东西中国也能够制造,那为什么消费者还要到国外去购买呢,不排除部分消费人群的崇洋思想等消费心理,更多的是外国的商品更符合消费者实际需求,产品更高端。一方面是国内企业产能过剩、库存积压,企业效益下滑,另一方面是政府鼓励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隐性担保,提高企业杠杆率。货币扩张政策对于经济增长产生的边际效应已在缩小,在稳增长、保就业的扶持策略下,企业持续着从2008年的危机经营状态,一直未见好转,2010年国家提出了“去杠杆”的正确方针。依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企业去杠杆可以调整经营模式,转变经营策略,提高企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商品质量,从生产端创新,防止企业经济走下坡路。

2.2 去杠杆是必然选择

外部全球经济放缓、世界经济格局不稳定,内部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阶段(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经济增长速度,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选择,多年来深层次的矛盾需要消化。去杠杆是中国经济的必然阶段,社会经济的主体是企业,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企业要与国家共担风雨,房产市场有泡沫、制造业要创新产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煤炭、石油等传统行业要走低碳经济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去杠杆是企业必须要走的路,也是成长过程的必经阶段。减少盲目投资的风险,收缩对外扩张的脚步,集中精力,专心提高企业效率,专注现有业务,是防止债务问题的可靠行为。企业要看清经济形势,主动去杠杆,利用政策机会,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企业动力,拒绝做僵尸企业。

3 企业如何去杠杆

从目前企业发展来看,企业付息较重。新增贷款主要用作支付利息,其次才考虑企业的发展,高风险的负债经营极易导致企业瘫痪。我国政府提出供給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战略,去杠杆是改革的主要任务,企业共同依靠去杠杆激发自身发展的内生力量。去杠杆的过程要讲究科学性和方法性,怎么去、如何去值得研究,下一面从三个角度解读企业去杠杆的具体工作。

3.1 依政策而动,顺势而为

受全球经济影响,中国的去杠杆工作压力更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政府的管理更具有预见性,在稳经济、保增长、防风险等方面,市场主体发挥着主要作用。中央政府本着清理落后产能、缓解库存压力做大经济总量,在新兴产业领域,如环保新能源、养老事业等产业方面补短板,并且已经取得政策实效。作为企业我们应该看到,政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融资环境,债券、股权等方面都促进了债转股的形成,企业应该抓住机会,主动调整。把去杠杆工作同政府、金融部门携起手来,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市场化的法制手段改革自身,降低成本,依靠提高市场流动性,减少资金压力。

3.2 轻资产经营,内涵式增长

轻资产经营需要企业避开固定资产的高额成本压力,通过对设计、研发、市场运营等环节的调整,以价值驱动为导向,提升品牌力量,以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管理带动企业的资源优化,依靠提高软环节来降低企业负债,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总量。内涵式增长改变扩大资本投入的经营模式,通过创新技术力量、提高生产效率等手段提升产品质量,实行高品质的服务,同增加人力、资金、扩大生产规模的向外放大经营相比,内涵式增长更倾向于向内部要市场,激发内生力量,内涵式发展策略是去杠杆的最佳途径。

3.3 参考国际经验,综合我国国情

去杠杆不是我国特有的,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时期,西方欧美国家都走了去杠杆的路,在2007年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日本都先后实施了去杠杆的经济调整策略,并且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可参考的方法。可以看出国外的去杠杆工作主要是通过权益、利率、债务等方面的调整来实现。从杠杆本身出发,有序开展债务减记,提高生产率,扩大融资占比,实现杠杆转移,掌握攻防大局,在防守端做好防控债务扩张的任务,在进攻端维持企业利润增长。在我国的国有经济体制中,国有企业一直担负了企业成长的老大哥角色,在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里,杠杆存在严重制约了企业投资,对国有企业的去杠杆已成必然。企业要调整改革步伐,改变预算不力的局面,提高资金运行效力,在政府的引导下调整产业结构,从产能过剩的行业向新兴产业转移。

4 结语

去杠杆是一个痛苦的阶段,也是一个必然的阶段。中国经济现行状态给企业去杠杆提供更多的保障政策,加快城镇化进程、宽松货币政策、“一带一路”拓宽开放布局,都为传统行业带来了新的契机。企业响应国家政策顺势而为,去杠杆、降低经营风险、轻装上阵才有更多发展的机会。去杠杆的伟大意义不只止步于减轻国企的债务负担、顺利完成企业整合,通过去杠杆可以更好地发现企业管理的短板,增强自身内部管理能力,解决企业库存压力,创生新的利润增长点,培育新动能,进而扩大企业发展、促进企业升级。

参考文献

[1] 崔文苑.保增长是企业去杠杆化最好手段[N].经济日报,2014-05-12.

[2] 朱鸿鸣,薄岩.中国全社会及各部门杠杆率测算[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2).

[3] 王俊岭.去杠杆:“四两拨千斤”不可任性[J].理财:经论,2016(2).

猜你喜欢
去杠杆发展路径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论不良资产证券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运用
综合施策“去杠杆”
中国如何“去杠杆”?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