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50年:历程、经验及启示

2017-05-30 12:32母华敏李欣旖闫志利王景瑞
职教通讯 2017年1期
关键词:技术类德国转型

母华敏 李欣旖 闫志利 王景瑞

摘 要: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历经酝酿、创办、发展、稳定四个阶段,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科研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成为世界应用技术类高校发展的典范。借鉴德国经验,推动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需要确定转型目标祈向,明确转型发展任务,制定转型发展措施,确定转型发展主体,考核转型发展效果,强化转型发展保障。

关键词: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转型发展;确定目标;明确任务;制定措施;确定主体;考核效果;强化保障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河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目标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Q15107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目标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YYB201424)。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01-0049-06

应用技术类高校是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要求,与生产经营一线和民众生活紧密联系并为之服务,側重于学生应用技术素质培育、训练与研发的新兴高校。[1]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部署及教育部的具体安排,目前我国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正在积极推进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工作,学界有关研究也逐步兴起。[2]但总体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转型试点高校确定的转型目标不一、转型方向模糊、转型路径各异,相关研究也多聚焦于转型意义、内容及条件、遇到的问题等[3],难以付诸具体实践,直接影响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进程及效果。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工作有序进行,需要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转型之路。在这方面,德国应用技术大学(Technische Hochschule)建设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实现了不断发展与壮大,成为世界应用技术类高校建设的典范,对促进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历程

(一)酝酿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被分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国家。1961年,民主德国修建了柏林墙,阻碍了劳动力向联邦德国的流动。联邦德国开始感受到劳动力短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意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1964 年,联邦德国教育家皮西特(Georg Picht)发表系列文章,提出“教育灾难”的观点,并认为“教育危机”将带来经济危机,引发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4]1965年,联邦德国部分专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也开始呼吁政府提升其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满足其职业生涯发展的起步条件。在这种情况下,1967年,联邦德国巴登符腾堡州(Baden-Württemberg)文化部出台了《达伦多夫计划》,该计划将大学、师范类高校、艺术类高校和专业高校统一合并为综合高校(Gesamthochschule),将工程师学校及其他同类型职业学校整合为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并纳入高等教育,力求通过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使更多的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高的学历,同时满足部分学生尽快就业和部分学生希望继续深造的需要。[5]尽管该计划昙花一现,却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诞生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二)创办阶段

1968年,联邦德国在《各州统一专科学校的规定》中全面总结了对新型高等教育机构设置的审议意见,宣布将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成“独立的高等教育机构”,使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思路逐渐清晰,并引发了众多年轻人的兴趣。但与此同时,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将综合大学建设带入了尴尬境地,引发了部分人士的质疑,导致1969年联邦德国政府未能就应用技术大学的独立法律地位与各州政府达成一致协议。如当时的北莱茵—威斯特法利亚(North Rhine-Westphalia)州就将正在建设的应用技术大学看做是高等教育发展暂时的、过渡的结果。1971年,联邦德国政府开展“应用技术大学行动”,赋予应用技术类高校履行技术研究和技能开发的使命,有效缓解了综合大学与技术大学之间的矛盾,促使1973年诸如北莱茵—威斯特法利亚州科隆(K?ln)等地区的应用技术大学成为了独立的、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

(三)发展阶段

1976年联邦德国正式颁布《高等教育总纲法》,明确了应用技术大学的法定地位,开启了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快速发展之路。联邦政府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等措施,有效地扩张了应用技术大学的生源,专业设置逐步呈现出综合性、聚集性及国际化等特点,使应用技术类高校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通过赋予应用技术大学相应的学位授予权,有效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技术类高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1990年,分裂达45年之久的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实现了统一,高等教育需求人口总量剧增。为应对社会需求,德国科学评议委员会做出了大力扩建并进一步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决策。[6]1992年,德国教育部部长向联邦政府提交高校发展现状报告,提出“要尽可能迅速地将应用技术类高校的学生数量提高到高校学生总量的40%”。德国经济界也表示支持应用技术类高校数量的增加与规模的扩大,促使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进入“快车道”。1998年,德国政府修订《高等教育总纲法》,要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采用全球互认的“学分制”模式,并允许其和研究型大学一样授予二级学位。应用技术大学不仅设置研究型大学的常设专业,还突出了专业应用性、实用性等特点,并跟随时代发展设置了工程科学专业,收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四)稳定阶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步入质量与规模并重的稳定发展阶段,成为与综合性大学并列的高等教育类型和“h”型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强化社会监管等措施,促进了应用技术大学办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毕业生具有就业前景好、薪金福利待遇高等优势,且许多毕业生已经升职为顶层管理人员,应用技术类高校的社会吸引力不断加大。德国科学审议会的数据表明,到2010年,德国已经拥有应用技术大学191所[7],远高于综合大学的数量。在校生达到71万人,占德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量的1/4以上。到2013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校生总量达到82.8万人,占德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量的1/3以上。[8]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已经发展到231所,占德国高等学校399所的57.89%。应用技术大学已经占据了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位置,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经验

(一)专业建设

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传统大学培养的理论精英已无法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的纯理论教育理念逐渐被工业化浪潮所吞噬。[9]应用技术大学发展从起步之时,就抛弃了综合性大学按学科设置专业的方法,实施按社会需求和职业领域设置专业。要求学生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识的广博,应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追求职业能力发展方面,能够应用现代科学知识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应用技术大学发展阶段,部分专业已经实现了跨学科设置,全面体现了实践需求。甚至部分专业招生前,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时间的实践经历。同时,应用技术大学通过不同方式,突出学业向职业的过渡,主动邀请企业雇主等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使专业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特别是近年来,应用技术大学增设了很多综合性大学设置的专业,但体现了自身的特色,表现在通过专业与职业的对接,提高了相关行业的科技创新潜力,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二)课程建設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格外重视课程建设,强调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精通专业技术,还应具备基本的管理知识。通过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变革课程内容等措施,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课程结构方面,应用技术大学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两类。其中,基础课程包括人文社科类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实践类课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学时量各占总课时的1/2左右,人文社科类课程和专业实践类课程学时量分别占总课时的1/5、1/4以上。[10]课程内容均随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与职业领域给定的标准高度契合。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能够不断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具备了相关实践的能力。大多数企业都会选择实习生作为企业储备人才,有效地避免了毕业生盲目求职的现象。在课程实施方面,应用技术大学七个学期均安排实习实践活动,包括一个实习学期和一个毕业论文学期。教育形式多为研讨课、实践课或项目课等,便于学生掌握。学生毕业论文需要针对企业的具体问题开展研究,重点解决“怎么做”而不是“为什么”的问题。[11]

(三)师资队伍建设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教师分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科研助教三类。其中,专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但仅占教职工总数的1/4左右。兼职教师(Lehxbeanftragter)占教职工总数的60%左右,多为来自各行各业的部门一线专家或工程师,能够传授给学生实用工作技能和实践知识。其他为科研助教,具体负责学校昂贵器材的维护、保养及使用工作,并帮助学生实验实习。相关法律及联邦政府规定,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人员入职前必须具有4-5年的师范类学校的学习经历,具有双学位(某一技术专业和教育专业)和双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并通过相关考试。兼职教师必须具有职业院校的毕业证书和5年以上从事一线工作的经验,并经过200多个学时的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申请担任。科研助教需要拥有本专业学士及以上学位证书,并通过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12]通常,教学人员和兼职老师需要在应用技术大学完成一定的授课任务,并在相关企业兼任经理以上的职务后,才有机会获得教授职称。近年来,德国很多应用型大学要求教授每四年必须到企业参加为期6个月的专业进修,促其更新知识,了解企业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进而强化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四)评价体系建设

历经多年的完善,德国逐步建立起应用技术大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方法主要有书面考试、面试、技能考试等形式,均由第三方行业协会组织,避免了“谁培养,谁评价”的现象。全国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与行业企业一起,共同成立了“培养计划与考试大纲协调委员会”,使各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晰,培养方案更加实用。学生需要参加中期测评、毕业测评、到相关企业实践学习评价等具体环节,通过某一环节考试后才准许进入下一个环节培养。如学生在校学习1年后,需要参加中期评价(Vordipfom Plomfung),具体形式包括面试、半封闭式的书面测试等形式。通过中期评价后才有机会继续学习。毕业评价有笔试、面试以及撰写毕业报告或毕业论文等形式,且必须通过由学校教授和企业导师举办的答辩。学生必须完成学校规定的全部课程,并通过所有课程的考试,再到校内的实习工厂或校外企业进行毕业设计,最后通过校内外导师的答辩后方可毕业。各环节考试均由相互独立的机构按照法定程序组织实施,实现了“教考分离”,保证了考试的客观性与公正性。由于采取了宽进严出的管理方法,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淘汰率一般在1/5左右,许多工科类专业淘汰率达到 45%~50%。

(五)科研体系建设

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进程中,有关其科研职能一直存有争议。尽管联邦宪法法院曾于1982 年和1983年相关决议中阐明了“研究不是应用技术大学的首要任务”。[13]但各州政府均将科学研究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的工作任务之一,并明确了综合型高校进行基础性研究,应用技术类高校从事应用型研究的规定。多数应用技术大学内部建立了应用技术研究所、产品研究中心、技术推广中心等机构,成为对外合作科研的实施主体。由于应用技术大学和行业企业关系密切,不仅了解企业需求,也能帮助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实现技术创新,因而受到行业企业的欢迎。同时,应用技术大学各专业建设具有跨学科属性,相关科研项目也最容易产生成果,实现了科研与教学同步,形成了应用技术大学科研的自身特点。为了增强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竞争力,使其能够像综合性大学那样通过竞争获得科研资金(来自欧盟、联邦政府、德国科研联合会),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于1992年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应用性科研”专项资助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应用技术大学与校外伙伴联合实施科研的能力,有效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转移,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14]

(六)服务体系建设

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德国应用技术大学逐步形成了服务社会发展和服务学生就业两大服务体系。在社会服务体系方面,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实行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力人才支撑。同时,应用技术大学紧密跟踪行业企业发展最新动态,积极主动地为行业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得到了行业企业的高度认可。与此相对应,行业企业也积极参与到应用技术大学教学项目,共同开发课程甚至“双元制”专业实施中来,成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实习、科研乃至就业的基地。[15]在就业服务体系方面,1999 年,欧洲各国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确认应用技术大学均实行学士和硕士学历制度,且不能通过毕业证书体现出两者的差别。该宣言激励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保持自身独特之处,即提供其他教育机构没有的,具有社会实践和职业导向的,迎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教育,有效满足了学生就业需求。正是由于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良好,就业渠道顺畅,才使应用技术大学注册学生人数迅速增加,甚至超过了综合型高校。

(七)保障体系建设

德国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应用技术大学发展保障体系。(1)法律保障体系。1968年,联邦德国各州签订了《各州统一专科学校的规定》,为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1976年,联邦议会通过了《高等学校总法》,规定了应用技术大学文凭与综合大学文凭具有同等法律效力。1969年,联邦议会通过了《职业教育法》,使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资培训实现了规范化。1985年联邦议会通过《高等教育法》,推动应用技术大学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1993年,联邦政府批准《各州文化部长会议关于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设置的决议》,明确了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的目标与方向。[16](2)经费保障体系。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多为公办学校,办学经费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同时,也存在着企业资助和个人自助等多种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经费筹措体系。[17](3)质量保障体系。联邦政府成立了包括接受过专业质量管理培训的教育专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教育质量考核委员会这一常设机构,定期对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计划、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等各个方面的实施评估。同时,全国480个行业协会均设有职业教育委员会,按照《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对应用技术大学各个教育环节实施监督权。

三、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一)确定转型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缺乏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成功模式及相关标准,导致人们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及路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本科高校将应用技术类高校理解为普通本科加技能训练模式,利用政府核拨的转型发展支持资金,购买了实验仪器设备,修建了学生宿舍楼及塑胶操场等,削弱了转型发展的资金支撑力。究其原因,关键是没有明确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

事实上,教育转型是由一种模式、样态、方式转为另一种模式、样态、方式的过程,转型发展的目标应具体描述出新的教育模式、样态和方式。在这方面,德国应用大学建设为我国提供了转型发展的样板。在推进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应彻底理清应用技术类高校与综合类高校的区别,强调重点培养满足社会实际需求,具有各种职业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基础理论科学研究人才;强调高校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实施联合培养人才,而不再是学校单打独奏;强调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的培养,加强实习实训场地建设,而不是基础科学课研究能力,加强学科实验室建设。

(二)明确转型发展任务

分析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50年历程,可以发现我国地方本科转型也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在实际工作中,既要积极推进转型进程,又要防止出现“大跃进”苗头,忽视转型质量与转型效益。要对转型发展总体目标实施分解,做到分步实施。基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经验,要做好七个方面工作:(1)从依据学科设置专业向依据社会需求和职业领域设置专业工作,突出专业的应用型,突出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对部分专业实行跨学科设置。(2)将转型高校课程分为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并在专业课程中设置一定时间长度的实践课程,动态调整课程结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3)改变目前教师“教什么就考核什么”的“自娱自乐”现状,实行省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评价与考核,全面考核学生“学”的状况和教师“教”的状况。(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目前直接招收应届硕博研究生从教转向招收社会上有5年实践经验的、且具有硕博学历和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人员从教,并全面推行聘任制,实现“能上能下”和“能进能出”。高度重视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促使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促进学校和教师团队与行业企业形成互惠合作关系。(5)加强实习实训设施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全面满足学生学习技能的需要和社会实践的需求。(6)变革科研方向,建立相关技术研发机构,主动与行业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活动。(7)强化服务社会职能,强化面向企业的新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和学生就业服务工作。

(三)制定转型发展措施

在确定转型发展目标之后,转型高校应依据总目标及各阶段的分期目标制定实施措施,并付諸实施。借鉴德国经验,首先,要实施专业重置。成立由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教育部门以及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应用技术类高校专业改革委员会,全面分析转型高校办学的历史进程及教育资源积淀状况,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趋势,实现专业重置。其次,要实施系列课程开发。围绕重置专业,组织本领域专家及行业企业技术骨干确定课程体系,立足相关职业资格及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再次是确定课程实施办法。立足学生知识及技能学习的需求,通过建立实习实训车间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等形式,活化教学方式,确保教育效果。最后,是强化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对担任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应实行竞争上岗;对担任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即使其具有博士学位或教授职称,也应确保其有5年以上相关专业的一线实践经历。应组织未能达到上述要求的教师到相关企业一线岗位进行实践锻炼,且企业科技发展状况必须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待教师达到“双师型”标准后再上“讲台”。对于缺任教师,应通过外聘企业专家及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的方法解决,并逐步加大外聘教师数量,改善地方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与外聘教师的结构比例。

(四)确定转型发展主体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实践表明,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发展的主体不仅仅在地方本科高校自身,也不仅仅在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社会相关组织,而是需要多主体配合,做到协调联动。尽管我国与德国国情不同,但我国地方本科高校不具办学自主权,各项转型措施需依赖政府部门批准或认可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相关部署,积极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以及“去行政化”策略的同时,应将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确定为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引导主体”,具体负责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规划及标准的制定工作,强化制度创新与政策供给;将地方本科高校确定为转型发展的“实施主体”,具体做好转型发展的具体规划与实施等工作。集中精力搞好校企合作以及落实专业重置、课程开发、教师选任等具体事宜;将政府相关部门、相关社会组织及相关行业企业确定了“参与主体”,通过强化政策供给等措施,调动其参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积极性,并在相关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与协助;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所需要的各项条件,推导至应该负责的政府行政部门或社会其他相关组织,并将其确定为“保障主体”,及时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为实施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将人大相关机构、政协相关组织以及纪检监察组织、社会团体、舆论媒介等确定为“监督主体”,确保各项转型措施依法、依规,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五)考核转型发展效果

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经验,国家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确定应用技术类高校建设目标及标准的基础上,及时对实施转型的地方本科高校实施年度考核或办学条件评估,确定其转型发展的效果,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区别于普通研究型高校,地方本科转型发展效果考核(评估)方案的制定、考核(评估)工作的实施等均应吸收行业企业、学生及其家长以及社会相关组织的参与,确保考核(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公平性和公开性。围绕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做好企业满意度、社会满意度以及学生(毕业生)满意度等调查工作,以此确定转型成效是否得到了社会及广大民众的认可。同时,依据考核(评估)的结果,确定地方本科转校转型发展的现实程度与转型目标的差距,帮助转型地方本科高校确定今后工作的任务与努力的方向。对那些社会满意度较低的地方本科高校,国家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对其进行警告,督促其加快转型发展进程。对在“就业率”“社会满意度”“双师型”教师数量以及外聘教师数量等指标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的地方本科高校,应停止其招生资格,并对学校负责人给予相应的处分。对那些套用、挪用转型发展专项经费搞形象工程的高校,应追查到底,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六)强化转型发展保障

德国经验表明,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外部环境。(1)完善立法,做好顶层设计。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地方政府及地方本科高校难以达成预定目标。同时,由于认知水平、地方财力等方面的差异,势必出现建设水平、发展水平不一的现象。因此,必须从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2)省(市)立法机构和省(市)级政府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和相关政策,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补充性规定,进而形成一套严密的法律规制系统,确保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工作有序进行。(3)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应加快清理现有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不相适宜的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自主权。(4)强化资金投入保障。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实施课程开发、建设实习实训场地、购买实习实训设置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应在加大自身投入的同时,加大PPP模式的应用推广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融入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促进地方高等教育投入的多元化,不断壮大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实力。(5)改革地方本科高校治理方式。通过建立由行业企业及社会知名人士参加的学校理事会等措施,建立现代学校治理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应用技术类高校的育人能力和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柳贡慧,等.应用型大学建设发展之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109-113.

[2] 闫志利,宋晓欣.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 73-79.

[3] 李红卫.我国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16(15):11-15.

[4] Picht G. Die deutsche Bildungskatastrophe[M].Olten und Freiburg imBreisgau: Walter Verlag AG, 1964: 63.

[5] Goldschmidt, Dietrich/Hübner-Funk, Sibylle.Von den Ingenieurschulen zu den Fachhochschulen. Schritte zur Reform der Ingenieurausbildung[M]//Deutscher Bildungsrat(Hg.): Gutachten und Studien der Bildungskommission. Klett, Stuttgart, Bd. 10, 1974: 13, 27.

[6] 孟庆国,曹晔.世界高教改革共同趋势:发展应用技术大学[N].中国教育报,2014-01-07(05).

[7] Daad. Hoehsehulen[EB/OL]. [2015-05-06].http://www.daad.de/deutsehland/ /00413.de.html.

[8] 焦新.应用技术大学:国家竞争力的助推器[N].中国教育报,2013-12-19(03).

[9] 贺艳芳,徐国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兴起、特征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6(2):17-26.

[10] About Cologn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EB/OL].[2014-10-16].http://www.fh-koeln.de/en/navi-2_490.php.

[11] 劉玉菡.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创建发展、办学特色及其启示[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5.

[12] 韩伏彬,董建梅.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师队伍的特点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5(11):49-51.

[13] Studium[EB/OL].[2015-08-21].http://www.fh-kl.de/fh/studium.html.

[14] 徐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科研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6): 102-104.

[15] 冯建超.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中国行业特色院校之比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 (2): 53-58.

[16] 龙飞.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H)对我国新建本科高校转型的启示[D].重庆:西南大学,2015.

[17] 江红英.中德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4.

[责任编辑 张栋梁]

猜你喜欢
技术类德国转型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少先队科普技术类阵地
兼具市场与技术类课程 CEDA培训(广州站)圆满结束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从翻译行为理论视角探究德语土工技术类文本汉译策略
转型
德国弃煤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