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

2017-05-30 13:00王莲娟
阅读(教学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品味语言

王莲娟

【摘要】借助教材,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开展读写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通过深入解读教材,品味文本语言,揣摩细节描写,领悟表达形式,比较教材的“这一个”,精心挑选最具价值的教学资源,巧设读写链接的实践平台,引领学生在读写训练中得意、得言又得法,切实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和提升运用能力。

【关键词】品味语言 揣摩细节 领悟形式

新课标的发布,让大家越来越重视语言实践,尤其是“读写结合”得到了普遍关注。下面,笔者谈一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有效的读写方法。

一、品味文本语言,巧设有效的读写

“品味语言特色”是阅读得以呼吸的土壤,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为学生练习语言表达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教师应努力捕捉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引导学生探究表达的奥妙。

《石榴》这篇课文语言的一大亮点是通篇包含了很多表示色彩的词语,这些词语不仅色彩丰富,表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是三年级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积累、表达的范例。我是这样带领学生学习的:

1.出示表示色彩的词语,让学生在朗读中积累。

2.让学生比较词语,习得表现色彩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火红”一词是用具体的事物“火”来表现“红”,而“青绿色”“黄绿色”表示介于两种色彩之间的颜色。通过图片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更多的颜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表达的多是颜色的渐变;“一半儿黄一半儿红”表达的是两者兼有的颜色;“红白相间”则是间隔出现的两种色彩。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别举例进行积累。

3. 表达练习:

(1)“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体会石榴生长时期颜色变化特点及写作特色,即作者用“先——逐渐——最后”的顺序,用准确的词语描写色彩,把石榴从结果到成熟的颜色变化特点写得具体而有条理。

(2)模仿着写一写:

①先长出的桔子先 ________ ,逐渐 ________ ,最后________ 。(大屏幕显示桔子各个生长时期的颜色特点,指导学生用准确的词语表达)

② ________ 先 ________ ,逐渐 ________ ,最后 ________ 。(选择生活中熟知的某个事物,准确、有条理地描述其颜色的变化过程)

二、揣摩文本细节描写,创设有效的读写

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段,它往往用精彩的笔墨使文章更加细腻、丰富。学会细节描写,是语文教学应培养的能力之一。教材中,很多课文的细节描写都很精彩:一是以对话描写见长,如《小稻秧》《花瓣飘香》等;二是以动作描写见长,如《林冲棒打洪教头》等;三是以外貌描写见长,如《天游峰的扫路人》等;四是以心理活动描写见长,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些课文可以作为进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专项训练的范本。

我校一位老师在教学《水》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把一勺水带给我们的“舒服”感觉写具体的。在此过程中,进行细节描写的读写迁移,收效显著。具体过程如下:

1.品读感悟,体会作者对水流过“脸、脖子、胸、背”等人体部位时的感觉的细致描写。

2.教师指导:像这种把人体部位的感觉写具体的方法叫“触觉”描写。

3.探究把“触觉”写具体的方法,即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甚至是语气词、标点等细节描写来表现触觉,让无形的东西变得可触可摸。

4.创设读写场景:“晚饭时,我无意中吃下了一个辣椒,好辣!”在十秒内,辣椒会接触哪些身体部位?学习课文表达,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甚至是语气词、标点等细节准确表达“辣”这种触觉。

在这堂课上,学生依托文本细节描写,习得了具体描写触觉的方法。

三、领悟表达形式,预设有效的读写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抓住文本独特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迁移。

《雾凇》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的形态及形成过程中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其中写雾凇形态之美的静态描写和形成过程的动态描写,可以用来引导学生来练习写景。根据课后练习,我设计了如下读写训练:

其实在我们周围,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自然景观都很富有情趣。比如说雪景。那怎么把美丽的雪景写具体写生动呢?

1.方法领悟:《雾凇》这篇课文把雾凇写得迷人极了。第一自然段,写了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观,是静态描写。第二自然段,则具体描写了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是动态描写。

2. 指导写作:静态描写要像作者写雾凇一样,从它的位置、高度、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及远近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想象、描绘。通过出示雪后图片,指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并进行静态描写,如:屋顶戴上了白帽子,树木穿上白袍子,大地盖上了一条厚厚的白毯子。动态描写则要求学生要像作者写雾凇一样,写出景物的运动变化速度、形态的变换等。如利用“拐杖”一词进行训练:下雪啦。洁白晶莹的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最初像个小精灵 。逐渐花瓣大起来了,舞蹈的速度也加快了 。最后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从天空中洒落 。整个世界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教材中很多课文在形式上很有特色。首先,课文结构有特色。如《庐山的云雾》“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剪枝的学问》按时间顺序叙述的特点……这类课文是三年级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的训练样本。其次,观察角度有特色。如《石榴》将果实的样子、颜色、滋味等进行具体描写,是状物类作文写作范本。还有,表现手法有特色。如《黄鹤楼送别》江边的借景抒情,《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托物言志,《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借物喻人,《最后的姿势》中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把教课文变成教语文,引导学生依托教材,学语言、学表达、学习作。

四、比较文本,在课文的“这一个”上精设读写

教材中,同一主题的文章有很多相同之处,尽管如此,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这一个”。相同主题文章独有的“这一个”,往往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的“这一个”。

五年级上的习作七安排了写一次有趣的实验,六年级下习作四又安排了写蚂蚁实验。为什么要安排两次写实验的练习呢?训练的目的有什么不同?通过细读教材所在单元的课文,你就了解编者意图了。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和六年级下册《夜晚的实验》写的都是实验,但《天火之谜》写的是一次完整的实验过程,所以五年级上习作七安排的写一次有趣的实验,即把实验过程写完整的训练。《夜晚的实验》写的却是四次实验,而每一次的实验都是通过描写斯帕拉捷的心理活动来推进,这正是这篇文章的“这一个”。所以,在《夜晚的实验》所在单元的习作中安排了蚂蚁实验写作。如果蚂蚁实验仅仅是要求把实验过程写完整,目标肯定是低了。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描写心理活动来推进实验,从而把实验过程写具体无疑是写蚂蚁实验的目标,也是写一次有趣的实验的亮点。

请看我的教学设计:

1.出示文本中描写四次实验前后的心理活动句子,讨论实验过程中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1)研究心理活动,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每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2)比较四次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分析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3)探究作者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写心理活动,得出“每一次的心理活动描写,不仅推进了实验的进程,让实验过程更具体,更能让读者如临其境”的结论。

2.借鑒方法,读写迁移:以五平级上的实验作文为例,指导学生通过加入心理活动描写修改作文,让实验过程更具体,让读者如临其境。

3.放手让学生写作蚂蚁实验。相信有了上面的基础,写蚂蚁实验驾轻就熟。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不能是停留在表面的走马观花。任何有效的读写,都必须要有针对性,都要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为起点。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在文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上要多走几个来回,寻找文本特色,精心甄选恰当的教学内容,提取最能凸显教学价值的读写教学资源,巧妙地为学生搭建立体而丰富的读写平台,引领学生学习、表达,厚积而薄发,实现语文学习“意至而言达”的佳境。

猜你喜欢
品味语言
通讯类文本的教学策略浅探
让心灵与文本对话
品味语言,让阅读教学更具魅力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品味语言的表达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能力
如何实施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抓语言的情味,实施情感教学”方法探析
品味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