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

2015-09-10 09:44游丽萍
新课程·上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品味语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游丽萍

摘 要: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传统式教学模式已渐渐被新教学模式所代替。语文教学中的阅读部分,也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关注点。语文文本是课程资源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来源,是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蓝本。指出现实初中中存在的形式教学,提出语文阅读教学的时效性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品味语言

在我国教学改革中,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出台,师生“对话”理念引入了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在师生之间、读者与作品之间实现着多重对话,探究到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哲理与真挚的情感信息,体味着百味人生,净化学生的心灵,对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概念及作用

语文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文本中传递的信息,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地进行交流的心理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内隐的、充满创造的心智活动过程。以课内阅读教学为轴心,开辟课外、校外阅读的课堂,实现“大阅读”教学。阅读的内容主要是著名的作品和经典的智慧语句,通过课堂中的听、说、读、写等形式,训练学生语言的感悟性和灵活运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及语言表达能力,增强驾驭文字的能力。

二、当下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故事情节,忽视语言品味,浮光掠影、一目十行地阅读,轻视具体语句的分析解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注重语言知识的记忆,要求学生对名言警句、经典语句烂记于心,但不强调学生理解透彻,不注重灵活运用,没有关注到将语言拓展的重要性实施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囫囵吞枣,成为语言的“翻译器”,落在形式上的语言教学中。

三、初中语言阅读教学新思路探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技巧为中心,使学生学会对语言的品味、运用和创新,紧紧抓住语言的新意及感染力,高屋建瓴,给学习带来无穷的乐趣。

1.推敲字词,品味语言的精妙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立足于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以语言学习为轴心,让语言味回归课堂。一篇文章的关键词、关键字都会构成作品的精彩之处,在含义、感情色彩及表达效果上都极具特色,教师要通过文本,展示语言的魅力,激活学生的语言细胞,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字、词进行细读、推敲,衍生理解字词的精准寓意,使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兴趣盎然。

2.揣摩语句,深层思考

文章的修辞手法,是必不可少的文学手段,它大大强化了文章的感情色彩,比如:一气呵成的排比、强烈的对比,拟人化描写及形象的比喻手法,都会对读者产生强烈的震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手法的运用讲授时,可以用提问或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比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文中运用了许多手法,诸如排比、拟人、对比和抒情等手法,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采用问题设置:(1)“四盲”是什么?(2)罗布泊为什么成为令人恐怖的地方?曾经是怎样的景象?(3)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对罗布泊的描述?都表达了什么情感?(4)假设你是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会向人们诉说些什么?这样的课堂,引人入胜,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放飞学生无穷的遐想,引发深层的思考,灌输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加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有着振聋发聩的功效。在阅读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的训练。

3.结合语境,精辟分析语言的内涵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文以载道,结合上下文意与情感的连接,传递着语言的魅力。运用文章实现师生的多重对话。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课文中,用信念铸成海,用无数座山表示困难障碍,寓意是要想见到海,就要历经千辛万苦,翻越无数座高山。文章除用了“隐秘”“痴想”“铁青”“诱惑”“喧腾”等重点词,兼用含蓄的语言,取向于群山和大海,创设一幅为追求理想而克服重重困难的画面,一个意境翻出另一个意境,诗意在顿挫波折中推进,感情也是波澜起伏,揭示了诗中所表达的一种信念,蕴含着一个哲理:就是人们在奔向理想的漫漫长途中,崎岖坎坷,只有百折不挠地奋斗,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4.巧用仿拟,欣赏语言的化美为媚

在语言的品味过程中,不仅要品味文中的绘画美,而且要品味文中的内在美,抓住汉语言“句式不同”,语意也不同的特点,运用解读语言后,进行建构语言训练,丰满语言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味语言能力,使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文人墨客的气息。我教学《敬畏自然》一文时,在引导学生品味反问句作用时,运用了对比法,通过让学生仔细品读、对比,体会反问句加强语气的表达效果。如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我让学生变成陈述句,学生一读,一对比,就很容易品析出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同时照“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句式进行仿写,学生在仿拟过程中,提升了用语的能力。又如《紫藤萝瀑布》这一篇课文中,语言明丽而含蓄,隽永如水,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文章各种形式的比喻广泛运用,尤其是凝缩、扩展的比喻手法,使文章充满了语言的美感和动感,达到了“韵外之致”的极高的意境,体现了婉曲有致的情感。学生通过仿拟修辞训练,领悟到如何给语言穿上华丽的外衣。

5.抓关键点,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

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空白点、争议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兴趣,触动学生好奇的机关,沟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争议中明事理,强化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勇于发问,对课文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围绕“温晴”一词展开教学,学生在自由朗读过程中,在第一自然段找出了济南的冬天特征——温晴,然后在第二自然段中,学生提出能否用“慈善”来形容济南的特点,教师追问:那又在文章中是怎样描述“慈善”的特点,给人又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好奇心指引着学生进一步深入地学习,教学的设计与文章的布局谋篇就这样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向第三、四、五段落去欣赏、去细读分析,从纷繁的景物中,略去次要部分,像画山水画式地描绘着济南的冬天。同时,也会有新的灵感在他们的脑海中产生,向教师提出质疑。这样的设计阅读课堂,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言是文本最能体现语文教学价值的部分,自然应该成为语文的核心教学内容。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揣摩语言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精妙语句的欣赏和熏陶,在脑海中留下文本的片断记忆,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升用语能力,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语文教师,应切切实实地走回到语文最初的意义上来,引领学生品味语言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在语言中感受人文之美,感受母语之美,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参考文献:

[1]庞晓芳.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学周刊,2011(05).

[2]盛维剑.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D].苏州大学,2010.

[3]张春阳.语文想象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4]孟令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唤情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5]欧阳蕾.关于写作促进阅读教学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1.

[6]王琦.建构主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品味语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让心灵与文本对话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