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7-05-31 21:56张德军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思考差异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是普通高等院校中文系学生的必修课,它的开设旨在建立中文系学生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知识的熟悉,培养学生对作家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并尝试进行文学创作。然而由于民族高校的课时限制,学生的民族差异性,必然导致这门课教学与非民族院校教学的相异性,本篇论文就这些问题做出思考。

【关键词】现当代 差异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036-02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等院校中文系学生的必修课,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至今的文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学。它面向20世纪中国文学,又有其作为当代创作相对的独立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演变历史与创作面貌。其内容侧重于:(1)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2)现当代文坛上重要的文艺思潮、文学社团、文学流派及创作现象;(3)现当代代文学领域里的重点作家作品研究;(4)现当代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1)让学生在了解现当代文艺生态环境、文学史背景的基础上,宏观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2)让学生深入了解现当代文坛上重要的文艺思潮、文学社团、文学流派及创作现象,从中认识现当代文学的经验、教训和发展规律。(3)让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坛上的重点作家作品,通过具体的文学实践与文本解读,来把握现当代文学的创作面貌。一般开设阶段为大一至大二阶段,占据6-8学分,上课时间多为一年至一年半。作为文学课,中文系学生对这门课是爱恨交织,爱是因为这门课多以小说为主,阅读理解较易,尤其是当代文学更是接近现实,有亲切感。恨是因为该门课程作家众多,作品庞雜,思潮迭出,所以记忆有些困难,这些是普通院校中文系学生对这门课的普遍认识。然而在民族高校,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居多,不同的语言谱系、民族背景、认知能力,理解水平造成了这门课程在民族院校上课的差异性。笔者在民族院校担任这门课程教学多年,因此,对如何上好这门课,有自己的思考。

一、绪论有激情

每门课程的第一节课都是绪论,绪论是对一门课程的总体阐述,在绪论课上学生不仅能够认识一个新老师,最关键是能够做出判断,自身对这门课程是否有兴趣,有些老师往往忽视绪论的讲述,上课慢条斯理,或者拖沓冗长,毫无激情,这样学生自然就觉得这门课程又是一个玩手机或者睡觉的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也不例外,这门课程在上课时,应该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梳理一条线索,上至先秦,下至当代。通过梳理,使得少数民族学生知道中国文学走过了怎样的一条路,也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脉,因为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对各自民族的文学知识或许了解一二,对汉族文学了解不多。加之,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初高中在较为偏僻,教学水平一般的地区受教,如果一开始就进入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显得如此突兀,并且看到课本较厚,作家较多,作品繁杂,首先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对这门课一开始就失去了兴趣,那么再好的老师也难改变。所以,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在绪论课上就要充满激情的将课程上好,使得他们知道文学课是如此充满魅力,文学作品是散发诱惑的“苹果”,这样就会有意识的去阅读作品,当然在这里,教师的讲课水平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二、有意识增添少数民族文学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内容博杂,少数民族文学仅仅占据很少的一部分,“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但是对于民族院校的这门课程,打捞少数民族文学不应是“取一瓢饮”,在上课时,应该有意识地去了解上课班级学生的民族成分,这样就能有意识地增加相关民族的作家作品内容的讲述。例如,如果回族同学多,那么霍达、张承志的作品或者回族史诗就必讲,藏族同学多,扎西达娃、阿来、格萨尔王传就必须涉及。这样能够有的放矢,自然就会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兼容相包而又突出特色,教学相长,和谐同进。实例是:笔者曾在中文系带过一个纯藏族班,这个班上的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在讲述《中国当代文学》时,就将扎西达娃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与《骚动的香巴拉》一起去讲,藏族学生很有兴趣,并能形成互动。虽然他们是藏族学生,但许多同学未必对本族的历史、文化、风俗有深刻的了解,更何况安多语系和康巴语系的藏族之间还是存在差异。

三、课前必读作品

由于民族院校部分学生在阅读接收汉语上的速度较慢,而文学课,不读作品等于皮之不存。对于文本的阅读乃是文学课的根本,出于学生的孩子天性,有些学生,会去通过百度查一下故事梗概即可,这就要求教师做好督导检查工作,可以在每讲一部作品时课堂提问,并追问一些作品细节,以此判断学生是否阅读作品,因此,在这门课开课第一节课的绪论中,就将本学期要阅读的作品发到同学们手中,因为部分民族院校图书馆中的藏书有限,这样提前布置,使得学生可以交替借阅,错峰阅读,这样一来,学生对一学期的课程,既有总体预览,又有聚焦阅读,效果很好。面对自媒体时代,学生阅读作品的方式有很多,手机、电脑、图书馆、新华书店,可以用电子书、纸质书籍等多种方式来阅读。当然每个班总有那么几个同学不去阅读作品,那么当抽问到没读作品的学生时,笔者的办法就是下节课布置的作品由这个学生自行备课,下节课走上讲台为大家讲二十分钟,这样以来,既惩罚了学生,又起到警示作用。一学期下来,许多同学反映这学期没有白读,觉得充实了许多。所以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可以推而广之,并且屡试不爽。

四、启发式教学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中,笔者避免课堂中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中要适当的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自主思考或前后位讨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对于学生的回答就要在平时成绩中给予相应分值。例如在讲到作家余华的《活着》时,有一幕情景:当徐福贵的儿子有庆被抽干血液而死,妻子家珍让徐福贵背着自己去有庆坟边,徐福贵看到当晚的月亮,小说中有一段描写“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1],讲到这段话时,我就会提出问题,这段话中的“盐”能否换成“糖”,学生们就会去思考,但绝大多数民族学生仅仅从盐是咸的,泪水是咸的表层原因做出回答,当最后告知这里的“盐”是通过徐福贵的眼观看月光,所以这盐不仅是泪水的代言,而且代表着徐福贵经历的诸如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外孙苦根等多位亲人的离去后的多重打击,正所谓“伤口上撒盐”,但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在徐福贵这样一个为儿子有庆鞋都买不起的赤贫家庭里,是不可能有糖的,没有盐不行,糖确是奢侈品,徐福贵看不到。当这些原因讲完后,学生恍然大悟,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思考的能力,也加深了对于作品的理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2]

五、教学中不用或慎用ppt(下转111页)

(上接36页)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与效果可以得出结论,文学课不太适用ppt教学,尤其是那种制作花哨、炫技式的多媒体。在每次与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文学课用ppt效果不好,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在民族学校,许多少数民族学生的文科考试还是依靠笔记,所以天然的认为笔记做好或背好,考试就能过,加之部分老师出题的水平较低,大量题目均是死记硬背就可回答的题,主观题也就是人物形象、写作背景之类的,与社会现实联系不多,这样以来学生对笔记的依赖较大,所以当一张幻灯片放出来后,看到的景象是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在抄幻灯片上的文字内容,而忽视正在阐释的老师。所以一学期下来,对这门课的印象就是笔记太多,抄了一学期笔记,完全忽视教师的教学,也失去文学课的诸多精彩的讲述。2、众所周知,ppt往往要借助于音乐、图片、背景等,有些老师的ppt花哨不断、各种技术手段频频使用,声、光、电配合,五花缭乱,那么笔者就要追问这是来看戏还是来上课,但最关键是文学的魅力是想象,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例如许多古代文学课的老师讲《红楼梦》的林黛玉时往往ppt上搁置的照片就是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照片,请问文学的想像在哪里,学生就会认为林黛玉就是如此,而不会在头脑中形成张三的林黛玉,李四的林黛玉,但恰恰后者才是文学的魅力,一个优秀的文学课的老师,当你讲述完文学作品后,人物形象要矗立在学生的面前。

六、多种手段并用

文学是用人物形象说话。由于民族院校学生的特殊性,所以在讲课时语速不宜过快,并且要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手段。笔者就会采用舞台表演的方式来使课堂生动起来。具体的做法是:学期快结束时,让学生在本学期所讲述的作品中自由选择作品,自行组队,表演作品中的一个片段或场景。例如老舍的《茶馆》是三幕剧,就可以让学生表演其中的一幕即可。这样自编、自导、自演,当然教师要评论,并要计入平时分,所以平时成绩不仅仅是作业、提问、课堂表现这样的老三套、而是要增加作品检查、作品表演等内容,这样让文学课活起来,也使得民族学生加深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对他族文学知识的掌握。

七、作业课堂完成

现如今随着获取知识途径的便捷性,使得学生能够很轻易的获取自己想要的问题的答案,正如有些学生说“百度比我爹還亲”,在民族院校中,由于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还未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欠缺,加之我们人性天然的趋易避难心理,所以如果讲文学课的作业课后去完成,导致的结果多半是雷同作业无数,所以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为了获取真实的学生的水平,笔者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作业课堂完成,这里虽然要占去一部分课时,但是真实永远比虚假珍贵。

八、适当进行三观教育,培养正确的民族心理

在民族院校,不同民族的学生由于信仰不同,家庭条件与背景千差万别。如何疏导各民族学生的民族心理,如何调整内地学生与本地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与贫困学生,入校考分差异的学生之间的细微心理落差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学校辅导员的事,而是我们每一个任课老师都应该考虑的问题,因为我们不仅仅是将专业知识传递于他们,而且在教学中要利用文学作品、抛砖引玉的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各民族学生正确的民族意识,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应试而没有引导到做人上,那么培养出来的可能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语),或者精致都达不到的眼高手低的学生,笔者所在的学校的部分牧区家长就抱怨,我们的孩子上了学回家连羊都不会放或不愿放了,当然我们不是培养学生回去放羊,这里说的显然是好吃懒做的思想,试想这样的学生于家庭无益,又怎么撑起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未来呢?赫尔巴特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3],培养具备良好道德素质的人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教育是良心活,教师是摆渡者,将学生从蒙昧的此岸摆渡到知识的彼岸,送他们走上文化之路。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也就选择了默默付出或者说选择了相对的清贫。所以,功利主义者不宜进入这个职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也鲜明地告诉每一个人,文学无用却又有大用,专业的技能让你走得好,文学的素养让你走的远。我们民族院校的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语言组成了民族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教好课,让他们走好人生路,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以上几点便是笔者在民族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上对于教学的几点思考,只是分享,也希望能有波澜。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13.

[2]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324.

[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陈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34.

作者简介:

张德军(1975—),男,四川乐山人,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学人类学与生态学。

猜你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考差异
相似与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