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所面临的“新常态”研究

2017-06-03 15:25王辉刚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入学率大众化新常态

王辉刚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这一重要任务主要由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承担,然而目前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研究多集中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涵、特征、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路径研究,鲜有文章专门研究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新环境。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大幅度的提高、由以学术型为主转变为以应用型为主、“互联网+”全面深刻的影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所面临的“新常态”,理解这一新常态有助于地方本科院校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办好适应时代需要的大学。

关键词:新常态;地方性;本科院校

“新常态”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意指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缓慢而痛苦的低增长过程。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2014年11月9日又系统阐述了“新常态”,具体阐述了什么是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新机遇、怎么适应新常态等关键点。由此可见,“新常态”最初为经济中的词汇。随后,“新常态”作为新的视角被广泛应用到其他领域。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也面临着“新常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适应“新常态”,才能办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好大学。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精英型、大众型和普及型三个阶段,并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超过50%,高等教育则进入普及化阶段。根据教育部统计年鉴整理,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特别是教育部2004年5月27日公布的《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2002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9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进一步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此时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大众化阶段初期,程度较低,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政策、招生规模、就业政策的调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上升。

自2002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速度较快,特别是2011~2014年,由2011年的269%上升到2014年的375%。虽然如此,与世界教育强国相比,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统计,在2010年时,法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高达97%,美国达95%,日本为60%,而中国为265%。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迫切要求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与此同时,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对教育重要性认识的进一步提高等,都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40%。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将大幅度提升,与高等教育水平较高的世界强国间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成为一种新常态。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面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一新常态。

二、由以学术型为主转变为以应用型为主

[JP2]目前,我国应用本科院校或由专科院校升格而成,或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而成。总体来说,这批院校成为本科院校的时间不长,大多不超过15年。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人才供需关系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生产服务一线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等,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势在必行。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发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文件,文件下发后引起热议,并得到众多地方普通高校的支持,许多普通高校正准备积极向应用型转变。从各方面因素来看,普通本科院校转型比专科升格更利于建成应用型体系。虽然如此,这些普通院校在转型建成体系的时候也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由普通本科院校转型而来的应用本科院校在经验积累、文化沉淀、教学理念等方面往往带有学术型大学的烙印,甚至在建立应用型体系的探索过程中不愿放弃以学术型为主的思路。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传统学术型普通本科院校不同,它实现了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无论是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教学,还是在科学研究上必须以“应用”为核心,牢固树立“应用”的概念,把“应用”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常态。

三、“互联网+”的影响全面深刻

要实现人尽其才,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就要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结合个性特点,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大变化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助力企业发展,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已进入新的阶段。随着发展,“互联网+”的影响将更为全面深刻,成为高校,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所要面临的新常态。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比对以往任何时代大学生的影响都要深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自主学习能力,除了在课堂学习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外,利用互联网平台学习,可以丰富知识、了解前沿动态、开阔视野,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青少年网民中19~24岁所占比重最大,为496%。我国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处于19~24岁,由此可见大学生是网络的重要使用者。《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还显示:2014年,大学生周上网时长平均为293小时,平均每天约为4小时。此外,该报告指出:在信息获取、交流沟通、网络娱乐、商务交易等互联网应用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是最高的,特别是搜索引擎、网络新闻、即时通信的普及率分别高达869%、840%、962%。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使用人数、使用时长,还是使用范围来看,互联网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

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特征,所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未来“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不断助力企业发展,应用型高校不仅在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实现信息化,在教学方面更需要运用“互联网+教学”的理念来推进教学。

四、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和结构性改革,受结构性就业问题、毕业生人数增多、留学生学成归国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俨然严峻,并且短时间不会得到改变而成为一种新常态。

2008年以来,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我国受其影响程度相对较低,但这种影响足以波及方方面面。特别是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趋势逐渐凸显,诸多行业、企业效益低下,不得不裁减人员,缩小规模,甚至部分企业破产倒闭。经济的不景气,会导致岗位需求量的减少,势必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使大学生的就业更加艰难。

尽管大学生就业难,但部分企业却出现了用人荒,无法招聘到合乎要求的职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一些顺应趋势的企业,这些企业亟需技能型人才,但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甚至在大学中所学习的知识陈旧,无法针对性满足岗位需求。虽然应用本科院校在应用操作方面所受训练较多,但受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案更新、学生基础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院校的就业情况也不太理想。因此,大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的结构型矛盾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又一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应届毕业生的人数也呈递增趋势。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4万,但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765万。此外,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还面临着与往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职中专等毕业生的竞争压力。

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及中國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学成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由于留学回国人员具有较高的学历,在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国际视野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增加了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2016年3月25日,教育部发布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就业》显示,我国留学毕业生回国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从1978年的248人,增加到2015年的4091万人,累计回国人数达40421万人,年均增长率2246%。

综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持续提高、由以学术型为主转变为以应用型为主、“互联网+”全面深刻的影响、就业形势的严峻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所面临的新常态,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进行顶层设计、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教学定位、科研定位时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新常态。把握这一新常态,有助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认清发展道路,有助于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有助于办好社会需要、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参考文献:

[1]赵小荣,贾杰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甘肃科技,2013(22)

[2]王春雷本科转型比专科升格更利于建成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5-03-19(009)

猜你喜欢
入学率大众化新常态
2020年我国在校生2.89亿人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从小学入学率和师生比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特点
全世界都在扩招
总编数据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