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蒜薹滞销想到的“放管服”

2017-06-05 11:55郭林涛
决策探索 2017年9期
关键词:壮士断腕蒜薹放管服

郭林涛

最近,山东、河南等地的蒜薹滞销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每天的微信朋友圈都有人在转发一些揪心的消息,“蒜薹滞销,一些农户没办法,只好把蒜薹扔到路边、河里”。还有的说:“这些蒜薹不要钱,抽多少就送多少,烂地里太可惜了!”还有很多在微信上自发成立的“帮助蒜农,体验采摘乐趣的公益组织”,号召热心市民和爱心团体,从四面八方来到蒜农身边,下地亲自摘蒜薹、卖蒜薹。谁都清楚菜贱伤农这个基本的理,农民不易,除了大家伸出援手之外,政府应该做什么?

近年来,不仅是蒜薹,还有洋葱、大葱、包菜等蔬菜都曾出现供大于求、滞销的情况。随之也伴着“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疯,姜你军,糖高宗 ”等一系列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一些农产品价格忽低忽高,老百姓实在不好预测。

从这一问题反映出在这个信息多元、快捷的时代,我们在放管服改革方面做得还不够深入,还有许多工作亟待去做。譬如具体到蒜薹,造成滞销的原因除了产量增加和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重叠上市外,更多的还是因为产销脱节。由于获取市场信息的通道不顺畅,农民容易受当前价格引导进行盲目种植,造成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从而导致价格直跌却无人问津,这就需要政府层面加强引导,建设全国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加强深加工能力和仓储物流建设。另外,农民也要积极探索农产品的保存方法以延长其保存时间,延缓上市节奏,减少投入成本。

由蒜薹滞销想到了去年11月21日李克强总理在上海“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座谈会”上要求的,要以壮士断腕精神把“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壮士断腕”,这需要何等的意志,何等的决心,何等的气魄!这也是总理“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对“放管服”真正含义的表达。这些话最能给人以信心,让我们看到了“放管服”改革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目前,改革砥礪,已行至深水区。蒜薹滞销事小,但“放管服”改革不进则退事大。而据有关媒体报道,近日,杭州市市长徐立毅以普通市民身份微服“暗访”,体验简政放权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没发通知、没打招呼,在多个行政服务窗口,体验了一下普通民众到政府部门办事的难处,体验了四件事的办理过程,结果四件事全都吃了“闭门羹”,都没能实现“最多跑一次”。这说明“最多跑一次”改革还没有实实在在地落实下去,部分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还没有转变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为民服务的意识。杭州市长微服办事吃“闭门羹”就是很好的例证。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始终是改革发展的一个高频词。改革成效如何,群众和企业满不满意、高不高兴、受益不受益是根本检验标准。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国务院部门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3以上,提前超额完成承诺的目标任务。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精简85%。资质资格认定事项压减44%。多数省份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0%~70%。同时创新和完善事中事后监管,针对群众期盼优化公共服务。譬如,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在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基础上,按照国务院多证合一要求,整合为二十二证合一,以减证带动简政。这些既为企业“松了绑”、为群众“解了绊”、为市场“腾了位”,也为廉政“强了身”,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更为可喜的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的确有所改观。但改革中仍存在不到位、不配套、不衔接、重表轻里等问题。譬如浙江的“最多跑一次”,如果不能实现数据共享和公开,“最多跑一次”就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改革期待大担当,改革呼唤行动派。随着简政放权进入深水区,如果拿不出自我革命的精神和兴利于民的情怀,打通“放管服最后一公里”,还会口惠而实不至。所以,下一步,提高放权含金量、啃下改革硬骨头也必将成为新的改革课题。

猜你喜欢
壮士断腕蒜薹放管服
拔蒜薹
抽蒜薹
抽蒜薹
抽蒜薹
国家发改委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国家发展改革委: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放管服”
推进“放管服”改革释放更多制度红利
壮士断腕 推动经济转型
反腐败斗争的决心:猛药去疴 重典治乱 刮骨疗毒 壮士断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讲话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