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内镜在食管黏膜肌层肿瘤诊治中的应用

2017-06-05 14:14程卫杰吴小珑孙旭锐袁楚明
实用临床医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诊断率淋巴管平滑肌

程卫杰,吴小珑,孙旭锐,袁楚明

(揭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东 揭阳 522000)

超声内镜在食管黏膜肌层肿瘤诊治中的应用

程卫杰,吴小珑,孙旭锐,袁楚明

(揭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东 揭阳 522000)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肌层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内镜下微创治疗食管黏膜肌层肿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40例食管黏膜肌层肿瘤患者均行超声内镜检查。对肿瘤直径>1.0 cm的行内镜下黏膜剥脱术,对肿瘤直径≤1.0 cm的行内镜下高频电圈套电切术。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行内镜下高频电圈套电切术23例;行内镜下黏膜剥脱术17例,其中术后1例患者创面渗血,经止血治疗后痊愈。病理检查结果显示,40例患者中,食管平滑肌瘤34例,食管间质瘤3例,食管淋巴管瘤2例,食管囊肿1例。超声内镜显示食管平滑肌瘤35例(其中1例食管囊肿误诊为食管平滑肌瘤),食管间质瘤3例,食管淋巴管瘤2例,超声内镜诊断率为97.50%(39/40)。在食管平滑肌瘤、食管间质瘤、食管淋巴管瘤、食管囊肿中超声内镜诊断率与病理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内镜在食管黏膜肌层肿瘤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超声内镜辅助下微创手术切除食管黏膜肌层肿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食管黏膜肌层肿瘤; 超声内镜; 内镜下高频电圈套电切术; 内镜下黏膜剥脱术

食管黏膜肌层肿瘤为发生于食管黏膜下肌层非黏膜组织病变,包括食管平滑肌瘤、食管间质瘤、食管淋巴管瘤、食管囊肿等[1]。早期患者无典型临床症状,随着肿瘤的生长,侵犯食管的正常组织结构,患者可出现异物感、吞咽困难等症状,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增加手术治疗难度[2]。随着超声内镜和微创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超声内镜可提高早期局限于食管黏膜下病变诊断率,便于对病变进行早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预后[3]。为此,本研究探讨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肌层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内镜下微创治疗食管黏膜肌层肿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食管黏膜肌层肿瘤患者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3~70(52.8±4.7)岁,肿瘤直径0.5~2.4(1.4±0.6)cm。病变部位:食管上段11例,食管中段7例,食管下段22例。超声内镜显示食管下段黏膜下隆起包块(0.8 cm×0.6 cm),突出表面,来源于肌层肿瘤。40例患者均有黏膜切除术指征,无手术绝对禁忌证。

1.2 研究方法

1.2.1 超声内镜术前检查方法

采用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EU-ME2超声内镜,探头频率20 MHz。患者禁食、禁水8 h,完全排空胃肠道后于次日清晨行超声内镜检查。患者呈左侧卧位,将超声内镜插入至食管腔位置,在隆起型病变位置处置入超声探头,并将100~500 mL无气蒸馏水通过附送水管注入,采用水囊法和注水法进行超声检查,获得清晰超声图像后冻结并存入计算机中,根据图像判定。

1.2.2 手术方法与术后处理

对患者采用静脉麻醉。麻醉后,插入超声内镜寻找病变部位并标志,给予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病变部位。根据患者的病灶大小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当肿瘤直径>1.0 cm时,行内镜下黏膜剥脱术,用肾上腺素:生理盐水为1:10 000在肿瘤周围黏膜下进行注射。注射后,用针状刀沿着食管纵轴方向将表面黏膜切开并暴露,用圈套将肿瘤全部套入,用电凝刀将肿瘤切除。切除后,创面喷洒8~16 mg稀释后的肾上腺素止血,并用钛夹夹闭。当肿瘤直径≤1.0 cm时,行内镜下高频电圈套电切术,用肾上腺素:生理盐水为1:10 000在肿瘤周围黏膜下注射,使黏膜和肌层分开。在超声内镜前端安装套扎器,一边吸引肿瘤并一边套扎,将肿瘤全部吸入套扎器内,收紧套扎器并行电凝切除术。切除后,创面喷洒5~10 mL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止血,并用钛夹夹闭。将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禁食8~24 h,并抗感染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行内镜下高频电圈套电切术23例,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行内镜下黏膜剥脱术17例,其中术后1例患者创面渗血,经止血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40例患者中,食管平滑肌瘤34例,食管间质瘤3例,食管淋巴管瘤2例,食管囊肿1例。超声内镜显示食管平滑肌瘤35例(其中1例食管囊肿误诊为食管平滑肌瘤),食管间质瘤3例,食管淋巴管瘤2例,超声内镜诊断率为97.50%(39/40)。在食管平滑肌瘤、食管间质瘤、食管淋巴管瘤、食管囊肿中超声内镜诊断率与病理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病理和超声内镜在食管黏膜肌层肿瘤中的诊断率比较

3 讨论

食管黏膜肌层肿瘤为消化内科中常见的疾病,多为良性病变,早期患者无典型临床症状,多在患者体检中发现。食管黏膜肌层肿瘤由于其表面覆盖有黏膜层,常规胃镜难以直接观察病灶内情况,诊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超声内镜结合了内镜与超声的双重优势,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中不仅可直接观察表面病灶,而且能够对深部病灶进行观察和判定,显著提高诊断阳性率和准确性。本研究病理检查结果显示,40例患者中,食管平滑肌瘤34例,食管间质瘤3例,食管淋巴管瘤2例,食管囊肿1例。超声内镜显示食管平滑肌瘤35例(其中1例食管囊肿误诊为食管平滑肌瘤),食管间质瘤3例;食管淋巴管瘤2例,超声内镜诊断率为97.50%(39/40)。在食管平滑肌瘤、食管间质瘤、食管淋巴管瘤、食管囊肿中超声内镜诊断率与病理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肌层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和准确性,可作为首选的辅助检查。

术前采用超声内镜对病灶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肿瘤直径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在术中积极止血并给予钛夹夹闭创面,可有效避免穿孔、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手术疗效。谈春晓等[4]报道,对18例来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患者均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病灶均完整切除,无一例出血、穿孔。有研究[5]显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易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在临床中开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行内镜下高频电圈套电切术23例,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行内镜下黏膜剥脱术17例,其中术后1例患者创面渗血,经止血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提示内镜下微创治疗食管黏膜肌层肿瘤安全、有效。

[1] 翁海风,胡坚方,杨建英.内镜注射针技术在消化内镜诊疗操作中的应用技巧[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4(12):86-88.

[2] 郏建臣,段秀芳.超声内镜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5,21(4):348-351.

[3] 张海华,李巧云.Disposcope内镜用于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的临床效果[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4(9):62-65.

[4] 谈春晓,过计建,王昕炜.超声内镜在食管黏膜下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1):21-22.

[5] 金健威,薛战雄,蔡振寨,等.食管神经鞘瘤超声内镜误诊为食管间质瘤三例[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5,32(10):694-696.

(责任编辑:胡炜华)

2016-09-20

R735.1; R454.3

A

1009-8194(2017)02-0006-02

10.13764/j.cnki.lcsy.2017.02.003

猜你喜欢
诊断率淋巴管平滑肌
X 线CT联合检查对非典型性肺结核的临床诊断效果研究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胸内淋巴管瘤诊治进展
喉血管平滑肌瘤一例
肠系膜巨大平滑肌瘤1例并文献回顾
2010~2014年中山市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构成变化
肺炎支原体抗体联合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聚桂醇治疗左腋下巨大淋巴管瘤1例
咽旁巨大平滑肌肉瘤一例MRI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