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

2017-06-06 18:06陈锋杨峰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位线创设情境

陈锋+++杨峰

【摘 要】 新课标指出:数学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模式展开。数学问题情境,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纽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地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

【关 键 词】 问题情境;数学学习;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模式展开。数学问题情境,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纽带。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的技能,体验学数学的价值。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衔接数学新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设疑,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温故知新,可以使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欲望。

例1:在教学《有理数的减法》时,我先出示了学生一组加法的计算题:“5+(+8)”“5+(-8)”“(-5)+(+8)”“(-5)+(-8)”这些是学生已然熟悉的计算,他们很快就顺利完成了;接着,我要求学生回答下列小问题并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某地某天的气温是-8℃~5℃,该地这天的日温差是多少℃?”“比5小8的数是几?”“潜水员甲和乙分别在水下5米和8米处作业,问甲的垂直高度比乙高多少米?”“某地某日早上气温是-5℃,晚上又下降了8℃,晚上的气温是多少℃?”对于这些生活中熟悉的小问题,学生很快就给出了答案:“5-(-8)”“5-8”“(-5)-(-8)”“(-5)-8”;于是我接着说,观察一下你得出的算式和我刚才请你计算的算式,你能够有什么发现吗?在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们得到了:“5-(-8)=5+(+8)”“5-8=5+(-8)”“(-5)-(-8)=(-5)+(+8)”“(-5)-8=(-5)+(-8)”“可以用数学语言表述吗?”“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至此,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下,学生通过思考、討论、运用已有的“有理数加法”和“相反数”的知识,获得了“有理数减法”的法则,感受了成功的喜悦,自豪之情也油然而生,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产生了极大兴趣。

例2:在《梯形的中位线的特征》的教学中,利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中位线的特征”,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你已经认识什么图形的中位线?它有何特征?梯形的中位线可以转化为它吗?怎么转化?”问题一提出,学生就踊跃发言,“三角形的中位线”“它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梯形是四边形,可以通过添加辅助线分割成三角形”紧接着学生通过画图演示,类比猜想得出了梯形的中位线的特征。在教师设置的问题中,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参与,迎接一个个的挑战,直观形象地获得了知识,极大地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评析:上述两例,都是在已有旧知识的基础上,创设出一个个奇妙的问题情境,探究新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比较新旧知识的“异”与“同”之中,主动地去思考,使学生很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参与数学、探索数学、体验数学。强化学生数学的应用性,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训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例3: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课时。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电影票上为什么要写几排几座?”“你在教室中的座位可以怎样记录?”“轮船在大海中航行怎么才能不迷失方向?”“飞船在太空飞行时,地面雷达跟踪系统是怎么来确定它的位置的?”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接下来学习抽象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点的坐标”这些概念时,学生就很乐于接受。

例4:在学习《用多边形铺设地板》这一课时,我就问:“同学们吃过蜂王浆吗?见过蜜蜂的蜂窝吗?见过人民广场吗?可爱的小精灵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建筑师们也用瓷砖铺设建造了很多雄伟美观的广场,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教室里广场上的瓷砖怎么铺而没有空隙吗?”“你看到过的铺设地板的瓷砖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演示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和一些用瓷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建筑物,借此探索用多边形拼设地板的数学原理。

评析:上述两个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实在,这样创设的情境,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结合操作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促进理解,进行操作演示,可以从中引发矛盾,促进思维。而学生对自己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是印象最为深刻的,记得最牢。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让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可以诱发学生求知欲望,启发思维。

例5:如教学《空间与图形》中几何体的三视图时,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与同伴合作,一人摆放不同的几何体,另一人则画出该几何体的三视图,交替进行;熟练后再在4人小组内交流讨论,而后在全班交流中归纳几何体的三视图的画法。在整个操作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大胆交流,相互质疑,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学习效率。

评析:这种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学生在动手拼拼、折折、剪剪、画画、量量的操作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四、利用相关学科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独立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我们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素材,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例6:在教学《等式的性质》时,我先向学生出示了物理实验用的天平,接着请学生演示在天平的一边添加或者减少物品时,该如何保持天平的平衡。通过演示,学生明白天平要保持原有的平衡,必须在两边的托盘上添加或者减少等量的物品或砝码。运用天平这个载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评析:运用其他学科中学生比较熟悉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从疑问中来,学习中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探求问题奥秘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思维,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贾俊. 搭建多元化数学课堂问题情境[J]. 中学课程资源,2017(1).

[2] 周泽波. 有效创设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初探[J]. 读与写(下旬刊),2015(11).

[3] 张大发. 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15(17).

猜你喜欢
位线创设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如何构造三角形中位线
巧构中位线解题
构造三角形中位线,巧证几何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活用中位线的性质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