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背景下移动图书馆服务创新策略

2017-06-06 10:45彭昕星姚震寰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2期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用户

彭昕星 姚震寰

[提要] 移动图书馆的建设要适应智慧城市建设及用户需求的发展,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在梳理移动图书馆研究与实践基础上,分析图书馆移动服务的需求,探讨在智慧城市背景下移动图书馆新的功能拓展模式,包括个性化服务、社交网络服务、个人移动学习服务等方面。这是适应图书馆社会化、泛在服务需求的发展需要,也是智慧城市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智慧城市;移动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9日

一、国内移动图书馆发展状况

2003年12月,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在国内最早开通手机短信服务平台(主要功能是流通借阅通知的实时提醒),为我国移动图书馆的发展拉开了序幕。2005年,上海图书馆正式开通了全国首家基于短信服务的手机图书馆,其后又推出了集移动手机网站、移动聚合浏览器、移动书目查询、移动个人图书馆和移动阅读等为一体的服务平台。近几年,我国一些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纷纷将图书馆服务延伸到移动终端,开辟了移动信息服务的新天地。

(一)服务模式。无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其服务模式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是SMS,即手机短消息服务。这种服务模式适用范围较广,大多数图书馆主要采用的模式。例如图书借阅到期提醒、预约书籍、开闭馆时间调整等,都可以通过短信服务实现;二是WAP,WAP是一种窄带传输数据的通信协议,是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的开放的国际标准。由于短信服务所能承载的信息量有限,而WAP网站服务在信息浏览查询以及交互功能方面更具优势。目前,国内移动图书馆处于从短信服务向WAP服务的过渡阶段,实现的功能已从短信通知、图书续借、预约通知等简单的功能逐渐向书目查询、数据库检索,甚至统一检索、全文阅读等复杂功能转变;三是客户端,即在移动设备上安装开发的图书馆客户端软件,通过客户端软件方便快捷地登录移动图书馆服务器,实现更多交互功能。无论哪种服务模式,针对移动图书馆的发展仍需不断完善。

(二)服务功能。移动图书馆注重信息获取的时效性、便捷性和实用性,在功能设置上要求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从客户角度出发设置功能。早期的移动图书馆以短信服务为主,这种信息传递方式相对其他两种方式而言,便捷度不高,对于单向短信,读者通过定制获取信息,如开闭馆时间、图书借阅情况、讲座时间安排等,双向短信加大了交互功能的使用,例如读者不仅能收到图书馆发送的相关信息,还能够通过特定的代码发送图书续借、新书查询、挂失等操作,大大节省了时间,消除了时空限制。

(三)移动阅读。移动图书馆仍然以为读者提供基本服务为主,如文献借阅、查询、传递等辅助服务,通过数字资源在线阅读的高校图书馆很少,公共图书馆在移动阅读上发展较快,尤其是国家图书馆较早地开展了移动阅读。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如技术、版权、经费等,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没有处于核心位置,移动阅读的普及率和利用率较低,没有成为读者认可和接受的方式,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二、智慧城市建设对移动图书馆的影响

(一)增加了多用户访问的便捷性。智慧城市建设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和广电网等网络组合为支撑的,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城市。随着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发达便捷,为用户浏览、访问和利用移动图书馆创造了条件。大部分城市实现了WiFi全覆盖,使用户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享受到电子信息资源的便利性,加大了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更好地服务智慧城市科技、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智慧城市建设环境。

(二)对移动图书馆服务提出新的要求。智慧城市的建设,包括信息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与“智慧”相协同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公民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信息资源服务均等化、需要教育资源均等化等等,这些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内容。移动图书馆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丰富的信息资源等,来拓宽公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公民文化素养,而不仅仅是针对理论研究人员理论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使知识文化資源得到普及,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

(三)变革图书馆业务和服务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设,改变了过去公共服务模式的被动需求,传统的服务需求简单讲是有需求有回应,而通过信息服务技术的发展,实现预测和发展公众需求,从而作用于实践。同时,在环保、交通、公共安全等方面提升技术支撑能力,使公众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对于移动图书馆而言,更需要技术进步的支撑,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实现服务模式的变革。发挥移动图书馆的智力资源在城市文化建设与服务中的巨大作用,为广大民众提供无所不在、无微不至和无所不能的智慧服务。

三、面向智慧城市的移动服务功能拓展

从技术发展的视角,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移动图书馆为适应智慧城市的发展,必须加强技术应用与创新,保持与智慧城市在技术功能上的一致和总体目标的协同。为此,在技术上不但要充分利用手机二维码技术、RFID无线射频等智能物联网技术,还需要对目前的移动服务功能进行拓展,使智慧城市图书馆联盟形成一个移动的整体,使城市区域图书馆移动服务走向智慧化。其中,重点需要解决个性化服务、社交网络服务、移动学习服务等关键问题。

(一)个性化服务。一是知识发现与提醒服务。通过知识关联技术,对用户关注的知识点进行实时观察,并根据行为日志,及时推送相关信息。整合相关群体共同兴趣点和关注点的信息,推送给具有相同信息需求的用户,便于用户快速查收,减少查询时间,并能够清晰知晓信息的使用情况和文献检索情况,对浏览信息次数最多的文章能够得到及时反馈;二是个性化行为习惯记录与服务定制。在用户进行信息浏览的过程中为用户提供信息导航,如可采用下拉列表形式,自动生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图书信息和用户尚未浏览的有价值的信息,以引导用户快速获取所需信息;自动记录用户近期浏览的文献资源,并对其进行整理收藏,供用户任何时间自主选择使用;根据用户近期查询内容,分析近期学习动向以及信息获取方向,主动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化定制服务;可以进一步帮助信息用户深入了解所需信息资源发展等情况,提供全程式的跟踪服务。

(二)移动学习服务。数字图书馆应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满足智慧城市建设信息服务要求,真正成为市民的学习平台,市民不受时空限制,通过移动学习实现阅读、查阅等,满足知识获取渠道的多样化,根据学习者的兴趣爱好、知识特点,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真正实现远程学习、终身学习。但是移动学习本身又具有不连贯性,无法实现系统学习,由于读者都是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对知识的运用和学习存在片段性问题,这也是移动图书馆不能合理有效利用其功能的弊端。

四、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创新发展策略

(一)延伸服务空间,拓展服务范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在移动图书馆的服务上,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是其发展的关键,更多的惠及公众,如政府、社区、企业等,尽可能普及信息援助和帮扶服务的范围,从而实现移动图书馆资源大众化。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提升,尤其是随着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迫切,实时关注信息资源,这就要求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在时效性、技术性、前瞻性等方面,要加强创新和开拓,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

(二)完善各种类型的移动图书馆应用程序。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地植入到城市的每一个“细胞”中,我国城市信息化程度正逐步提升,网络与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国家的关键基础设施,其基础性、全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被整合到更大的智慧城市平台上,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智慧城市从技术上来讲,是对现有新兴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将更加凸显。随着大屏幕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上网资费的下调及支持WiFi网络手机的普及,通过手机上网已经成为流行趋势。

(三)应用高新技术,优化业务流程,拓展服务功能。智慧城市的建设,对移动图书馆的技术革新和创新驱动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业务发展和转型升级其根本动力来源于技术的驱动和引领。加强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运用,同时利用大数据做好用户数据、馆藏数据和智能化数据的信息分析与处理,从中及时发现新知识、新价值和新的应用需求,来提高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层次和服务效率。

(四)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提升智慧服務水平。从城市演进发展角度来看,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其核心特征是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再创城市发展的新优势。智慧城市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是推动智慧城市演进进程中的关键基础性问题,对实现由信息化城市向数字城市,再向智慧型城市演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图书馆必须具备既懂技术又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图书馆专业技能人才,才能进行数据挖掘、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

猜你喜欢
智慧图书馆用户
图书馆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