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村民行为对扶贫工作的影响

2017-06-06 11:18丁传磊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2期
关键词:行为模式精准扶贫

丁传磊

[提要] 本文基于对山东省四地市19个典型贫困村干部、村民的221次访谈,以“利己利他”人性假设为基础,总结出村民的“天平”行为模式与“黑箱”行为模式,以上述行为模式为基础,探究村民行为对扶贫工作的影响,推导出扶贫中“长效与短效”的矛盾,提出以“输血+造血”模式解决上述矛盾,并从贫困村村民行为特点的角度提出扶贫措施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村民;行为模式;扶贫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8日

一、贫困村村民的行为模式

(一)“利己利他”人性假设。“利己利他”人性假设认为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利己和利他两种倾向,为主体自身带来某种需要的满足即是利己;为他人带来某种需要的满足即是利他。基于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经验及对村民的观察实验,笔者发现贫困村村民的人性具有显著的双面倾向特点。一方面村民具有利己性,狡黠利己、看重利益;另一方面村民具有利他性,淳朴善良,富有同情心、怜悯心。村民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利己与利他。在制定扶贫措施时,要考虑村民行为对扶贫工作的影响,把握好村民利己性与利他性的表现条件与特点,更好地发挥扶贫效益。

(二)天平行为模式——均衡>数量。村民具有显著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特点,公平理念在贫困村村民的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此,笔者总结出了“天平”行为模式:相较于利益数量的大小,村民更看重公平,利益分配是否均衡更易影响村民的主观感受。当村民主观认为自身政策利益与他人均衡时,更易接受政府政策;当村民主观认为自身政策利益与他人不均衡时,会对政府政策产生抵触,直到主观认为均衡时,这种抵触才会消失。

(三)黑箱行為模式——眼前利益>长远利益。村民对于涉及眼前利益政策的敏感度要大于涉及长远利益的政策,即村民更关注眼前利益。据此,笔者总结出了“黑箱”行为模式:村民置身于一个黑箱中,愿意欣赏箱内看得见的黑暗,却不愿欣赏箱外无限的光明。这黑箱就是目光浅、长远发展意识弱。

二、村民行为对扶贫的影响

村民的行为模式会对扶贫工作产生影响,在制定扶贫政策、推进扶贫进程时,要充分考虑村民的行为特点。

(一)贫困户影响扶贫成效。现阶段的农村贫困户呈现出老年人占比大、因病因残致贫多等特点,自身的知识水平、劳动能力、技术能力、自身发展能力较弱,不具备管理能力。如临沂市郯城县为当地200户贫困户发放了8,000只芦花鸡(村民饲养芦花鸡,售卖鸡蛋获取收益),将扶贫资金转化为长效扶贫项目并将管理权交由贫困户。实际操作中,贫困户缺乏技术导致产蛋效果不佳;部分贫困户因为懒惰及黑箱行为特点,出现了食用扶贫鸡的现象。因此,贫困户的自身发展能力及某些行为特点影响扶贫措施的最终成效。

(二)非贫困户限制扶贫效益。扶贫政策多倾向于贫困村中的贫困户,政策利益在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分配不均,这带来了潜在的非贫困户的嫉妒问题。村民具有利他性,对于贫困户有同情心、怜悯心,但上述利他表现需要建立在实事求的基础上,即扶贫利益必须流向真正的贫困户,倘若由于基层腐败而流向了非贫困户,则会引起村民的极大反应。同时,村民的利他表现具有一定限度,倘若贫困户在政府帮扶下,生活水平逼近或超越非贫困户,那么村民的利己性就会替代利他性,进而激发嫉妒心理,带来一系列后续问题。

(三)长效与短效机制选择的矛盾。输血是向贫困户直接提供钱物,贫困户往往会快速消耗输血的效益,出现返贫现象及“输一点用一点,不输不用”的挨日子现象。只有对贫困户进行持续的、输血量不断增加的输血,才能提升贫困户的主观幸福;若输血中止或输血量的增加低于生活成本的增加,贫困户的主观幸福感还会下降。输血还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劳而获,易激发懒惰,懒惰一旦形成,会造成“扶了贫,贫了扶”的恶性循环。输血也对政府财政造成了巨大负担,只靠输血不能真正扶贫,造血是必需的扶贫方式。在暗箱行为模式(村民看重眼前利益,忽视长效利益)的作用下,长效扶贫机制由于不能立竿见影,易被村民忽视。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矛盾:长效扶贫机制能真正扶贫,而贫困户却更喜欢立竿见影的输血机制。

(四)规模经济与村民主观感受的矛盾。一方面整合扶贫资金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提高项目收益。如甲村投资30万元入股镇上集中式光伏电站的收益要比乙村花费30万元在村内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高出2.66~3.34倍;另一方面单个贫困村的扶贫资金有限,想要规模经济就要整合多个村的扶贫资金,会出现项目在哪里建的问题。村民都希望把项目建在自己的村内或周边,村民们更看重“看得见、摸得到”的实惠,这样的主观幸福感更高。如上述集中式光伏电站的收益虽然比分布式高,但集中式电站在镇上,分布式电站在自家屋顶上,后者为村民带来的主观幸福感更高。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矛盾:规模经济效益更高,但单个村子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整合资金实现规模经济影响了村民的主观幸福感。

三、扶贫措施制定的原则

(一)分离贫困户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在实施扶贫项目时应分离贫困户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因为贫困村民自身能力、思想及行为的限制,导致管理风险过大,影响项目效益。实际操作中,可通过资金入股的形式,把贫困户的扶贫资金转化为相应股权,实现贫困户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如威海市西塔后村流转贫困户土地,利用扶贫资金建设城郊休闲农场,为贫困户提供地租收入、工作岗位及股权分红,获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

(二)适当均衡政策利益。在制定扶贫措施时,要考虑非贫困户潜在的嫉妒心理,把握政策效益与当地生活水平的关系,适当均衡非贫困户与贫困户的政策利益。利用倾斜政策惠及非贫困户,让非贫困户带动贫困户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如临沂市泉源乡制定优惠政策,对大棚实行补贴,要求一个大棚以提供工作岗位、分红等方式带动三户贫困户脱贫。这样既惠及了非贫困户,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同时也规避了非贫困户可能出现的嫉妒心理。

(三)长效与短效机制结合。“造血+输血”的扶贫模式既可提升贫困人口的主观幸福感,使贫困人口脱贫并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是解决长效与短效扶贫机制选择矛盾的有效方式。一方面向贫困户输血,解决无劳动能力、患病、残疾等贫困户的生活问题;另一方面规划长效项目,对贫困户进行持续帮扶,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四)整合、分流扶贫资金。整合、分流扶贫资金是解决规模经济与村民主观幸福感矛盾的有效措施。针对情况相仿、位置相近的贫困村可整合扶贫资金,以数个贫困村为单位,用区域化的视角解决贫困问题。针对情况特殊、位置偏远的贫困村可分流扶贫资金,将部分资金用于建设小规模项目,其余资金入股建设大规模项目,兼顾村民主观幸福感与收益。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晖,李科峰.中外人性假设综述[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韩昌跃.利己利他双重人性论[J].山东行政学院,2009.5.

猜你喜欢
行为模式精准扶贫
微媒体研究现状综述
自媒体对大学生影响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