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认知视角下在华德籍教师的教学困境研究

2017-06-09 22:34匡洁
文教资料 2017年8期
关键词:教学困境

匡洁

摘 要: 外教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师资力量,是学生直接接触外国文化的主要途径。随着国内德语专业的增加,国内德籍外教的数量随之增加。由于中德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体系,在华德籍外教在教学中遇到的跨文化问题影响着外教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满意度。基于此,本文从跨文化认知的理论出发,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查分析在华德籍教师的跨文化教学困境并探索相关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跨文化认知 德籍教师 教学困境

一、跨文化认知

认知是由自我与他者构成的关系概念。自我是他者认知的出发点。在他者和自我没有发生关系时,他者是物自体;在他者和自我产生关系时,他者变成为物他体,即成为自我认知的结果。因此,他者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一种由主观所定义归类的事物[1]。也就是说,他者是从自我和他者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第三个认知物。这种关系被称为认知的三角关系。随着自我和他者之间关系的改变,这个认知三角也会发生变化。自我和他者的关系越远,认知的困难越大[2]。在跨文化的语境中,由于自我和他者受到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相应变远,两者之间的认知困难随之增加。

跨文化认知不仅受自我和他者辩证关系的影响,而且受到文化的影响。“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看,文化是群体、个人、机构民族的主要取向标准。文化影响和决定人们感知、思维、评价和行动的文化取向体系,其核心部分是文化核心标准”[3]。文化是依附于空间、时间和人的。文化的这种认知特性决定了人们的文化行为和人们对异文化的行为方式,以及表现形式的感知。因此,在不同文化的文化标准间存在着文化的不同性。人是文化的载体,受到文化、社会和个体经历三个方面的影响。因此,来自不同文化或阶层的个体会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习惯和准则等。作为文化载体的个人总是带着本文化的视角感知、评价和理解与本文化不同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人们会用自己的文化价值标准评价异文化的现象,以此判断什么属于合理的行为,什么属于不合理的行为。如果来自异文化的一方表现出不符合本文化标准的行为,那么容易出现跨文化误解。

此外,跨文化认知是个体对外在信息的感知、过滤和选择过程,是由异文化感知、体验和理解三个基本阶段构成的。

(一)异文化感知

异文化感知是跨文化认知的第一个阶段。通过感知可见的异文化现象,获得初步的对异文化的感知。鉴于本文化与异文化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本文化在与异文化接触的经验中被感知、体验,另一方面,异文化在本文化的基础上被感知。很多情况下,异文化的感知都是与本文化的期待相关的。

(二)异文化体验

与主要建立在可见的文化现象上的异文化感知不同,异文化体验作为跨文化认知的第二个阶段是从外向内、从可见的文化现象到涉及文化态度和文化价值观的深层的文化现象。

(三)异文化理解

作为跨文化认知的第三个阶段,异文化理解是在异文化情境中对异文化进行思考。这是以对异文化的认可和承认为前提的(Wierlacher 2003)。一方面,认真对待异文化不同于本文化的文化特殊性,另一方面,认可异文化与本文化有同等的价值。对此,学习和掌握异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除此之外是不可能从文化上合理正确地理解异文化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调查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解决以下问题:

1.德籍教师的文化储备、文化培训情况如何?对中德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怎样?

2.德籍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认识有哪些?

3.德籍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方法有哪些?

4.德籍教师对中国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评价如何?

根据提出的研究目的,研究者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德籍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些问题,以便从跨文化认知的角度指导在华德籍教师的教学。

(二)研究对象

问卷编制完成后进行了小规模的预调查,根据预调查,对问卷个别内容进行了修改。由于受条件限制,样本的选取采用的是方便取样的方法。通过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获取在华德籍教师的联系方式,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问卷88份,其中有效问卷86份,问卷回收率80%。回收有效率97.77%,其中男性被试46人,占有效问卷的53.48%,女性被试40人,占有效问卷的46.51%。

(三)研究工具

为方便将来核对数据,研究者对问卷及问卷数据编制了代码,并按照编码顺序将数据信息输入SPSS17.0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问卷调查的结构呈现

问卷调查的结果呈现问卷的第一部分是受试者的个人基本信息情况,目的在于研究考察受试者的性别、年龄、学历、教学年限等方面的因素是否会对在华德籍教师的教学产生影响。

表 受访人口统计学变量(%)

问卷的第二部分共10个问题,研究教师自身文化知识掌握情况(1、2),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认识(3、5),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方法(4、7),中国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评价(8、9),以及对课堂教材的评价(6、10)。此外,本调查还对相关学生做了访谈,了解学生对外教上课的评价。

(一)中国文化及中德文化差异知识的储备情况

本研究关于教师中德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测试中,42%的教师表示在未来中国教学之前学习过一定的中国知识,了解一些中国文化。55%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来华之前,对中国文化只有“少量的”了解,只有2%的教师认为“比较熟悉中德”文化差异。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在华德籍教师欠缺中德跨文化交际知识,关于中国文化知识了解甚少。

(二)教师的授课方式及其对课堂教材的评价

在华德籍教师授课方式比较灵活,比如:外教喜欢组织学生讨论,进行角色扮演或者让学生作口头报告,有时还会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德国影片或德国音乐。由于在华的德籍教师认为中国的教材不能满足他们的课堂教学需求,因此,他们使用的都是自编教材,通常是将好几本教材或者教辅资料中的内容进行选编。

虽然德籍教师的授课方式灵活,课堂氛围较好,但是以游戏为主的课堂让部分学生觉得没有学到扎扎实实的东西,认为外教的课很浪费时间。不少学生反映,外教上课的内容安排太随意,他们的自编教材缺乏系统性,教学计划、教学目的不明确。

(三)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评价

82%的德籍教师认为中国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是上课时比较被动,不喜欢提问,课堂气氛不够活跃。35%的教师指出,中国学生宁可在课下花费较多的时间背德语单词,也不愿意在课堂上开口讲德语,遇到问题时就低头。

四、建议及解决途径

(一)文化宽容

德籍外教不了解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和不敢回答问题的表现大惑不解,其实这与中国人的爱面子有关。中国学生害怕在课堂上犯错,认为犯错就会丢脸。学生对外教那种看似随意的、非正式的教学模式不满意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在德国学习的经历,在德国的课堂上,尤其是语言课堂,教师喜欢让学生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学习语言。因此,师生的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常常无意识地以本文化解读异文化,这就造成了教学中的跨文化误解。

鉴于此,德籍教师和中国学生首先应该对异文化持有宽容的态度。从认知的视角出发,宽容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上的认可行为,更是多元视角下观察和理解异文化的阐释性行为[4]。这里的宽容被视为脱离了所熟悉的本文化视角,以期改变人们认知视角的认知条件。这种视角的转换是以理解为前提的,因为“没有谅解,就没有宽容,同时,如果我不努力理解他者,谅解也是不可能的”[5]。异文化的理解是以对异文化的认可化为前提的,因此,人们应该把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们当作平等的伙伴对待,人们应该认可,其他文化有权保留自己文化的特殊性,人们必须承认,来自异文化的人们有权保持不一样的行为。

(二)学习跨文化知识

除了宽容的态度外,学习本文化和异文化的知识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必备条件。有意识地弄清本文化的文化标准,在审视本文化标准的基础上感知异文化标准,并且通过认知的方式弄清彼此间存在的区别,可以消除受文化区别制约的跨文化误解。具备异文化知识,了解异文化的游戏规则并且懂得人们应该使用哪些规则,以便按照符合文化要求的方式行动,认可异文化,以及异文化相对于本文化而言的特殊性。因此,合理地理解异文化首先要正确地理解情境,这要求人们具备关于这一文化的深层知识。

文化间存在的文化区别,文化在形式和内容、空间和时间上的区别,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属于客观因素;态度,偏见,刻板印象,对异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优越感属于主观因素。教师是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最重要的源泉,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对文化和文化教学的态度都关系到文化教学成功与否。教师对外语文化教学的不同理解,都与其具体的文化教学行为(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直接的关系。与客观文化假设不同,主观文化假设是建立在本文化的逻辑基础上的。如果文化间出现不一致性,并且人们缺乏关于异文化的知识,如果人们有民族中心主义,并且有文化优越感,如果人们期待对方按照自己所熟悉的行为方式来表现,如果人们按照本文化的准则和文化标准来观察和评价,那么人们在跨文化认知时就倾向于主观假设。这种按照本文化标准来衡量异文化的做法会导致跨文化的问题。

(三)培养跨文化能力

跨文化能力被看作是恰当理解异文化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具体而言,它要求人们:

洞察我们的思维、价值观和行为,以及我们的交际行为的文化归属性;

具备可以进行文化区分的知识;

避免民族中心主义,不假思索地把异文化归类和刻板印象化;

有能力澄清本文化的价值观和信仰。

也就是说:

我们怎样思考、行动,我们怎样评价和交流,是受文化限定的。通过受空间、时间和人的约束的社会化过程,我们内化了文化价值观。

人们必须弄清楚,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区别程度是多少。

人们应该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并且愿意认识对待其他视角,并且从其他视角中感知异文化的现象。

我们应当努力从文化上恰当地并且有区分地感知异文化现象,我们应该避免草率地把异文化现象归类和刻板印象化。

在理解异文化的过程中,了解本文化的价值观和信仰,培养更敏锐的本文化意识也是很重要的。这就是在异文化理解中获得交互认知,也就是把异文化当作观察自我的镜子,弄清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之间的区别是很重要的。

五、结语

因为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在华德籍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中国德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会产生跨文化的冲突,有可能阻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外籍教师工作的顺利进行。跨文化认知从自我和他者的辩证关系出发,探讨跨文化背景下异文化感知、体验和理解的各种影响因素。在跨文化认知的视角下,为了顺利进行跨文化学习和跨文化教学,中国德语学习者与外籍教师必须对双方的文化持有宽容的态度、学习跨文化知识并且培养相应的跨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Alois Wierlacher. Mit fremden Augen oder: Fremdheit als Ferment. In: Ders.(Hg.):Das Fremde und das Eigene[ M]. München: 1985:3-28.

[2]王志强.跨文化诠释学视角下的跨文化接受:文化认知形式和认知假设[J].德国研究,2008(1):48.

[3]Alexander Thomas.Psychologie interkulturellen Lernens und Handels,In:Ders.(Hg.):Kulturvergleichende Psychologie[M]. G?觟ttingen :1993 S:377-424.

[4]Willy Michel. Die Auβensicht der Innensicht. In: Jahrbuch Deutsch als Fremsprache [J].1991:13-33.

[5]Alois Wierlacher. Grenze. In: Ders./Andrea Bogner(Hg.):Handbuch interkulturelle Germanistik[M].Stuttgart, 2003:234-344.

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5SJD439。

猜你喜欢
教学困境
高中地理教学困境突破之我见
文言文“译、缩、仿、改、续”促学写作能力的思考
初中体育教学困境及解决策略
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建设性对策研究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困境及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