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的开发与审美的回归

2017-06-10 09:08王珈兴
速读·中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审美初中语文

王珈兴

摘 要: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从最初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著名的《诗三百》,鼎盛时期的唐诗、宋词及其后的元曲等,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做好诗歌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有助于我们诗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审美

初中语文诗歌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时代和社会背景以及语言习惯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障碍,如对于诗歌的理解不是十分的透彻,学习的积极性差等。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感性开发与审美回归的角度,论述诗歌教学的方法策略。

一、注重从感性开发与审美回归的角度开展诗歌教学的原因

1.帮助学生发现诗歌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学习阶段,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都离不开诗歌的学习。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意境,吸引着无数人的关注,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也有较大的帮助。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诗歌教学的现状并不是十分的理想,由于时代太过久远,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过于含蓄,使得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时候,无法很好的理解这方面的内容,这样时间一久,学生就会失去诗歌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在教学中注重感性开发和审美回归,主张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说,在学习《过故人庄》这首诗歌的时候,读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一句的时候,教师切记不可直接将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直接点题,明明白白的告诉学生,而是应当学会引导,从感性的角度,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如可以让学生们联想一下,在实际的生活中,自己与朋友和同学之间有没有这种深刻的情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诗人能不能写出如此动人的诗句,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发现诗歌之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审美贯穿于一个人发展的始终,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年龄比较小,三观还没有完全的树立,在生活中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而良好的审美,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在许多优秀的施工中,也包含有一些较为崇高的情感,它们对于学生的三观树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例如在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我们内心可能不自觉的会涌现出一股爱国之情,而在读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我们可能又会想到母爱的无私,在诗歌中这些优美的情感都需要学生学会用发展美的眼睛去发掘,也需要教师正确的进行引导,而在教学中做好了这方面的工作,不论是对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还是以后的发展都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二、在诗歌教学中落实“感性开发与审美回归”的策略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解放学生天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尤其是在学习诗歌方面的知识,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就更为重要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教学方法得当,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而且还能够减轻自身的教学负担。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没有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在教学的时候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比较深,习惯将自己当成课堂教学的主宰,这样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教学的时候,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如说,在考试中诗歌得背诵和默写,占有一定的分值,有些教师就喜欢强制性的要求学生要将学过的古诗词背诵下来,教师的教学目的和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在教学的时候,教师的这种方法,对于一部分不是很喜欢古诗词和背诵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使得他们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积极性不是很高。

因此,我认为教师要落实“感性开发与审美回归”的诗歌教学策略,首先就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让教师真正的理解“感性开发与审美回归”的真谛,并且在教学的时候,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将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解放學生的天性,使他们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

2.重视原初感受,寻求感性契合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与数学和物理等学科不一样,它是一门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每个学生由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生长环境的差异,会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理解诗歌的时候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例如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读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的学生可能被诗歌的优美意境所感染,生出向往之情,希望自己能够像诗人一样生活在如此富有诗意的世界里,而有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通读了整篇诗歌,再结合这一句话,可能感受到的则是边塞苦寒和无尽悲凉的离别之情,在学习的时候,之所以会有这样两种不同的感受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思考问题的角度有着很大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诗歌知识的时候,要学会重视学生的原初感受,寻求感性契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在课堂上出现由教师代替学生思考,告诉学生“标准”答案的情况,这样学生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美的,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的时候,学会尊重学生的思想,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可能比简单的告诉学生该怎么做,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意义更大,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他们感受到诗歌的语言和意趣之美。

总之,诗歌之所以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传承,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诗歌具有独特的美感,教师在教学诗歌的时候,从感性开发与审美回归的角度开展教学,深入的挖掘诗歌中所蕴含的美,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而且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诗歌文化的传承和诗歌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瑞强.读情趣 感诗境——浅谈初中语文诗歌教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5).

[2]冯亮.外国诗歌教学浅论[J].文学教育(上),2011(03).

[3]吴梦.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文献综述[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12).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审美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