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策略之有效互动

2017-06-10 17:10张艳慧
考试与评价 2017年9期
关键词:周长解决问题师生

张艳慧

对儿童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课标指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問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教版教材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可以从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入手。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新理念下的课堂互动不仅指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生生之间和群体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双向、多层次的教学互动。课堂互动的有效性要通过学生来表现,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

一、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有效互动的保证

积极有效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融洽,课堂纪律良好,学生积极思维,反应敏捷,课堂呈现热烈活跃的景象,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有效互动的有力保证,因而教师应确实转变观念,不以权威自居,不师道尊严,并善于运用策略。比如多用描述性语言,少用评价性语言,多些鼓励,少些否定;允许学生在课堂出错,对学生多些热情与宽容,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遇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平等对话,处理问题灵活,不死板、僵化;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说一个生动活泼、富有生机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有效互动的最有力保证。

二、创建探究的问题情境是有效互动的前提

有需要,有兴趣才会有探究互动这一行为方式的产生,而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而教学时应结合教学内容设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利用所学知識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比如教学第十二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整理与复习》时,我根据学生熟悉、喜欢《西游记》中的人物及其心理特点创设了猪八戒、孙悟空、沙僧三人同用一根绳子围地的问题情境: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回来之后,唐僧准备奖给三个徒弟每人一块地,他拿出一根绳子说:“徒儿们,为师准备奖给你们每人一块地,以便今后自食其力。你们就用这根绳子各自围一块地吧。”这时猪八戒急急忙忙地说:“我要围成正方形。”沙僧说:“我要围成长方形。”孙悟空说:“我要围成圆形。”师:“同学们,他们三人围出的地大小一样吗?要是不一样,那么谁围出的地最大呢?”学生兴趣盎然,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因势利导“你们是怎样得到结论的呢?要知道谁的地大,必须用到什么数学知识?”这样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并自然导入下一环节——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教学。

三、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有效互动的重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因而作为班级教学形式的补充和改进的小组合作学习自然成为实现课堂互动的有效平台,越是民主、开放的课堂越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但小组合作容易产生有活动没体验,搞形式走过场。因此,一定要注意要求学生明确做法程序和注意事项,同时学习的任务应是适合于小组合作完成的,并且有必要采用小组形式完成。例如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中,要求学生统计街上5分钟内来往车辆中每种类型车各有几辆时,依靠学生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此时,小组合作活动解决了问题,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与价值性。

四、重视课堂学习指导是有效互动的关键

课堂学习指导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进行恰当的调节和引导,以便更好地完成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手段,教师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指导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是课堂互动的关键。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什么是圆的周长?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圆的周长展开后,会怎样?

那么如何测量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接着启发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你是怎样测量出圆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呢?

用滚动法、绳测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那么,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呢?圆周长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我们要找到这个规律,先做一个实验,你能发现什么?教师演示:把系着小球的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上,先后用力甩动两个小球,形成大小不同的圆。学生欣喜地发现:圆的周长的大小与半径有关。圆的周长的大小与直径有关。

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积极动手测量,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样的引导点拨,层层设疑,激趣,师生互动过程在教学中体现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这种“对话”的实质是学生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使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大胆发现,主动回顾与反思,交流他们真实的思考过程,在互动的课堂教学中,呈现真诚融洽的感情碰撞、和谐自然的师生交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式教学。

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在于教师应不断学习、实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即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时刻把握课堂互动的航向,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有的作用。从而实现课堂互动的有效、高效,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双赢。

猜你喜欢
周长解决问题师生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巧算周长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麻辣师生
周长小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