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戏曲文化,点亮课堂内外

2017-06-10 18:02蔡小云
考试与评价 2017年9期
关键词:语文课

蔡小云

【摘 要】中国传统戏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艺术营养,在对青少年民族文化的熏陶中作用不可忽视。语文课堂融入戏曲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认知、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关键词】语文课 中国传统戏曲 传承发扬

年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中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祖辈的雕琢和时光的沉淀,形成了兼具民族特色与普世价值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些价值观念是孕育国民精神的母腹,中国人怎么看待世界、有怎样的生存状态很大程度上受到祖先留下的价值烙印的影響,也正因此,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对国民意味着文化归属感、行为指向标,倘若失去它的滋养,那么浮游于价值体系之外的民族是被抽离精神根基的民族,难以在今代乃至未来开满鲜花。

力求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鲜活永恒,有必要让年青一代特别是中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追寻文化水脉、瞩望文化复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戏曲是本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之一,它在传承文化、涵养道德、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独具作用。但不可否认,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戏曲正在流失传承的土壤。在流行歌曲、摇滚音乐等成为“时髦”的当下,学生对戏曲的热情不高,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陌生。当然,这不能归咎于学生的不重视,毕竟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戏曲的比重很低,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书只有《窦娥冤》一篇。诗、词、散文大量被选入教材,受到学生的青睐,戏曲却站在教材之外望“教材”兴叹。厚此薄彼,只能说明现行的语文教材不重视传统戏曲,使它失去了一个传承发展的好平台。可见,传统戏曲如何在中学生中一脉相承,他们又如何星火传递,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语文课堂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自觉地将戏曲教学嵌入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承担起厚植传统戏曲文化的使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认为,要引戏曲入课堂,可考虑以下两大环节:

一、讲戏、读戏

“讲戏”,老师是主导。基于学生对戏曲了解甚少的问题,老师要先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若老师能绘声绘色地介绍戏曲,勾起学生的兴趣,他们乐于读,自愿读,就有可能把戏曲阅读、戏曲欣赏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我在课上介绍戏曲时,直接以我们泉州本土的剧种——梨园戏为例,从老艺人如何抢救散佚残存的遗篇,到梨园戏如何从程式回归到生活化表演,再到梨园戏如何用千百年孤本残本戏“对话”当代……让学生意识到一个拥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能以原始面貌,跨越地域和年龄得到大家的点赞是何等不易,更让他们懂得生活在素有“戏曲之乡”美誉,梨园、南音、高甲等剧种各领风骚的泉州是多么幸福!

“读戏”,最好是师生共读。经过岁月淘洗的传统戏曲剧本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是无法估量的,它们对青少年的文化熏陶、道德教育也是难以忽视的。阅读剧本,了解剧情,不仅可以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领略语言表达的魅力,还可以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暂且不说《牡丹亭》《西厢记》等戏曲精粹如何字字珠玑,如何令人口齿生香,单就说我们的梨园戏,那浓厚的闽南本土色彩,浓郁的泥土气息,剧本所展现的朴素的人格追求、价值判断……无不凝聚着闽南人的聪明才智,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思想。如《朱买臣》,朱买臣最后原谅赵小娘,彰显宽容和原谅的主题;《皂隶与女贼》,身居底层的皂隶杨一索面对色诱坚持心中的道德法則……学生在阅读中定能获得人格及精神上的涵养和升华。

二、观戏、赏戏

戏曲,是一门舞台表演的艺术,它要在舞台上将剧本直观地表现出来。无论是服饰道具、表演程式还是人物语言,无一不闪烁着美的质感,能带给人耳目声色之娱悦,那是讲解、阅读所不可替代的另一个美的世界。若只囿于“讲戏”、“读戏”,学生不能直观地感受戏曲的美,就谈不上对戏曲的品貌做深入了解。很多时候,艺术需要的是熏陶而不是肢解。所以我在教《琵琶行》、《窦娥冤》等课文时,就让学生观看戏曲大师梁谷音的《琵琶行》、张火丁的《窦娥冤》等视频片段,让学生把视频与课文相融合以进一步体会文章的艺术效果,还让他们关注演员的手、眼、身、步,甩发、抬袖、拍须等程式化的动作和表情如何把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除此之外,身在泉州绝不可错失“梨园天后”曾静萍的演出,所以我鼓励学生甚至带部分爱好戏曲的学生一起去看她的戏,亲身体会她的舞台魅力,感受她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如何撩观众的魂……学生“观戏”、“赏戏”之后,更能体会章诒和在《伶人往事》里说的,“伶人身怀绝技,头顶星辰,去践履粉墨一生的意义和使命。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仅此一点,就令人动容”。是啊,这就是所有梨园人的坚守,也是任何一个岗位的工作者该有的坚守。这份坚守怎会不深深地触动学生内心深处那块最柔软的地方?我有理由相信,他们在生命里任何一个时段回首的时候,定会记得曾经的这份感动!

可惜的是,要在有限的语文课堂里传授很多戏曲知识是不现实的。那么,还有什么途径增强学生对传统戏曲的认知、认可、认同?除教材、课堂外,在校本课程、选修课等素质教育中融入传统戏曲因素,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可对有限课堂进行有效的补充。当然,还可开展深入浅出的戏曲讲座,普及传播戏曲知识;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节,让学生上台展现风姿……形式不一而足,学生若获得亲近戏曲的机会,若能在欣赏中“入耳”,在体验中“入脑”,在参与中“入心”,最终实现从“知戏”到“懂戏”“爱戏”“唱戏”,那么传统戏曲薪火相传就更具可能。记得李叔同在《晚晴集》说过“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多样化的形式可拉近戏曲艺术与学生的距离,对加厚语文课堂底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审美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必将意义非凡。

只要一起呵护中国传统戏曲,传承民族文化瑰宝,它在岁月的长空中必将永远光芒璀璨!

猜你喜欢
语文课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
语文课上做游戏
语文课教学中的再阅读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初探
放开那本语文课本
高中语文课比较阅读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