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2017-06-10 18:02陈剑清
考试与评价 2017年9期
关键词:类比对比

陈剑清

【摘 要】理概念的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本质而引入新概念的,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形成鲜明印象,从而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关键词】物理概念生成 类比 对比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物理定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中学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物理概念非常重要。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为了大面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出现了许多不同版本的新教材.它们都不能离开中学物理基础知识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深刻理解和正确掌握物理概念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应用物理知识能力的基础.现就如何提高新课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质量谈点看法。

一、从感性认识出发,讲清概念的本质

学生学习知识是学习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重复他们所经历的认识过程,但能具备一些感性认识,无疑是十分有利的.曾记得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就是最好的写照.例如;讲力的概念时,可以先举一些很平常的实例:人推车、手提箱子、摩擦阻碍了木块运动、地球吸引苹果等,这是一些很平常的现象,学生不会注意;若要对它们进行分析对比,就会发现它们有共同之处,即每个现象最少有两个物体:人和车、手和箱子、压路机与路面、木块与地面、地球与苹果.而且两个物体都在相互作用着,推、提、压、拉、吸引的效果才能显示出来,我们把产生这些效果的作用分别称为推力、提力、压力、拉力、吸引力.所以“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且“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即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这样,力的性质和就被揭示出来了,学生头脑中不仅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力的概念,而且为今后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应用生动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理性认识,如果教师不讲究教学方法而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往往會事倍功半,反而给学生一个模糊的概念,如果选择通俗易懂,具有生动的比喻则可迎刃而解,同时也可收到激发学生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例如,在讲“电流”时,课本是用“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某一横截面的电荷量多少”来表示电流,学生感到难以接受,因为“电荷量”是一个新名词,这时可采用如下比喻,把导体比喻为“水管”,那么“水流”就是“电荷量”了.这是学生容易接受的,通过这个比喻,使“电流”更加形象化.学生获得的概念也更加具体和生动。

又如,在讲“电阻”时,是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的定向移动,跟水在塞满石头的水管在流动类似,会受到阻力.这个“水管――石头模型”够形象、生动了。

三、挖掘概念内部的联系,深刻理解物理意义

例如,在讲“焦耳定律”时,其数学表达式:Q=I2Rt和电功W=UIt两个公式,有的学生只死记公式,硬背条文,不去弄清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它们间的关系.在解题时,学生往往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这不能全怪学生,也与教师讲课时分析问题不深不细有关.为了避免和澄清学生在这方面的模糊认识,在讲解公式时,教师不能用纯数学观点或走过场,将电流所做的电功与电热混为一谈,此时应该认识清楚只有纯电阻电路中电流所做的电功等于电阻产生的电热,即电热是电能转化为内能的那部分.如,电动汽车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若汽车所用电动机两端的电压为380V,电动机线圈的电阻为2Ω,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为10A,则电动机工作10min消耗的电能为多少焦?产生的热量是多少焦?解:(1)电动机工作10min消耗的电能:W=UIt=380V×10A×10×60s=2.28×105 J.(2)产生的热量错解:Q=W=UIt= 380V×10A×10×60s=2.28×105 J.正确的解:Q=I2Rt=102×2×10×60=1.2×103J.这道题就是考查学生是否对电功和电热两个概念有深刻理解.所以,学生要挖掘概念内部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其物理意义。

四、分析身边的自然现象,理解重要物理规律

由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纷繁复杂,它反映出其中物理现象、物理概念也很抽象的。

例如,在“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这个很普遍的自然现象中,涉及的物理概念却不少,如运动方面的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的方向及更深层次的位移、加速度.但位置发生变化的大小可用位移描述,位移变化的快慢可用速度描述,速度的变化可用加速度描述,动力方面受的力有牵引力、阻力、重力、支持力,这些力可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其合力,加速度和合外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关系十分密切的内部属性,即物体的惯性.我们从上述众多的物理概念中综合出最重要的三个――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它们相互制约的关系把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这一客观的基本规律完整表达出来了.前面较为复杂的认识过程可简单地概括为:物理现象(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物理概念(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物理规律(牛顿第二定律)。

五、概念的深化和巩固

第一,对初次接触的概念,不要求学生一次弄通,应逐步的了解深化。掌握一个物理概念,要有一个逐步深入、逐步完善的过程。对于初次接触的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弄通,要举一反三,采用小循环的方式,使学生逐步地融会贯通。对于多次出现的同一概念,不能做原地踏步式的简单重复,应将概念放到与它相关的规律中去,在不同的条件和要求下来加深、巩固。对一些学生感到模糊的概念,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同时,精选习题,从习题中总结知识点,在练习中,深化概念。

第二,基本概念的讲述与图象有机结合起来。有些物理现象和过程直接可用图象反映出来,我们按照其规律间接地做出图象来,直观、形象的反映规律,学生思路清晰,容易接受。

第三,掌握概念“層次”,不能在某“层次”上把概念讲得绝对化。事物是发展的,人们认识问题是也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深化的,教材从初中到高中亦是如此。因此,在概念形成时,要注意其“层次”,既某个概念在不同的范围中的深刻性和完善性的不同要求。在教学中要粗中有细,不能失去科学性;要深得适宜,不能违背接受性。因此,把握好新教材,学习好新课标是必须的。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要不断对各种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的能力,以充分发挥其效能,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实质教育的正确导向,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能力和思维真正得到锻炼,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探索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类比对比
浅议高中物理教学中难点问题的处理
紧扣数学本质 丰富学习方式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影响脚斗士与跆拳道运动项目发展因素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研究
“类比”一种思维方式的探讨
创设有效课堂情境,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