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常讲评课

2017-06-12 23:12管建刚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金金特写捣蛋鬼

管建刚

1

让作文里的人开口说话;除了听到、看到的外在的世界,作文还有一个内在的世界;作文要有特写。此三项,反复训练后,字数不成问题了。问题在这里,张旻雯的《男生的游戏》:

我的同桌到哪里去了?怎么还没有回到座位?我东张西望,身体也转动,胳膊离开桌子,也随着身体转动,找到了,吴钮恒和沈卓炜在玩真人版CF,男生就喜欢玩这种无聊的游戏……

《周报》上加了删除线。谁看懂了?

生:作文写吴钮恒和沈卓炜玩游戏,张旻雯写自己的动作那么多,用不着,特写要用在他俩的身上。

我朝她竖起了大拇指:“特写,要找到该用的地方、要用的地方。不然,反而不好。”

中午,我吃完了所有的菜,为了加分。如果有的菜特别难吃,或者这个菜吃上去没有烧熟,我宁可不加分也不吃。汤有的时候会剩,大部分都不剩。每天我都光盘,因为我胖,吃得下,要不然非撑死不可。平时吃完饭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次吃完饭,肚子很疼。原以为一会儿就好了……

《我也肚子疼了》里的,也加了删除线。谁看懂了?

生:张旻雯写自己吃了饭,拉肚子,删除的那段话,是讲吃饭和扣分的,跟“拉肚子”没关系。

“当时,你有没有关于扣分、长胖的想法呢?”我问张旻雯。她说有的。“然而,作文并不是要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写进去的,要有选择。选择的依据,就是你的作文的中心,這次的中心是‘拉肚子;跟它没关系的,就不要了。”

连着出示两个张旻雯的病例,她脸红了。赶快,换人,姚铠枫的《可恨的张承脉》的第一节:

张承脉,我跟你井水不犯河水,谁不打扰谁。你却处处跟我作对。你到底想干什么?让我跟你玩,引起我的注意?也不用这样吧。你这样,谁要跟你玩啊。

谁看懂了?

生:姚铠枫写张承脉拿走了他的本子,很生气。开头第一节,不能多,不然啰唆了。

“我相信,姚铠枫当时真这样想的。然而,这里不需要。什么时候需要呢?”我说,“下文写张承脉的可恨的举动,心里的想法就有用了。”

姚铠枫的《救命稻草》,写自己忘记带颜料、杯子和纸。周以恒借给他颜料,顾书瑄借给他杯子,任金金撕了半张纸给他。最后两节:

你只有一张,让给我一半,你怎么画啊?正当我思考时,任金金已经撕了一半的纸给我。课上,我看了看任金金画的画,幸好,半张报纸对她来说够了。

任金金、周以恒、顾书瑄,太谢谢你们了。没你们,我这课没法上啊。

为什么要删去?

生:这是写任金金画画,而不是写“救命稻草”了。

当时,任金金的确用半张纸画好了,姚铠枫也的确看到了。为什么不能写呢?

生:管老师你说过的,事情不等于作文,要裁剪。

姚铠枫的作文,写任金金、周以恒、顾书瑄对他的帮助,到任金金的帮助就可以了,后面的事情,没必要了。

大家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班长汝昀彦的,也有问题哦:

噢,沈阳,名副其实的捣蛋鬼。铃声响了,我正好好地做眼保健操,感觉眼睛不舒服,睁开眼睛揉了揉。正巧看到章睿哲的桌子上,放着一个“雪花拼图”,沈阳转过来,弹了一下,没掉,又弹了一下。章睿哲发觉了,睁开眼,问:“干吗?”转眼间,拼图掉了,章睿哲连忙去捡。沈阳得意地笑笑,做眼保健操去了。天啊,沈阳,你这个“捣蛋鬼”的称号,什么时候可以拿掉啊?

哪里有重复?

很多人一时看不出来。我笑道:看来,是轻度的“少年痴呆症”。

第一句、最后一句,划了线,有人明白了,两个地方都有沈阳是“捣蛋鬼”。

删去哪一个?

小作者说,总起句可以不要。

很多学生喜欢写总起句,是小学老师老强调“总分结构”导致的。其实,90%的总起,都没必要。

再出示汝昀彦的:

呀,食堂又吃肉。本来,我是很喜欢的。可,食堂烧得这肉吧,是挺好吃的,但都是油。真是不吃不知道,一吃吓一跳哇。这油多得勺都舀不完。(舀都舀不完是不可能的,不过真有很多的油)沈阳一见到这肉,马上放在碗里,到处吆喝:“谁要吃肉啊,免费送的!”

哪里重复了?

“但都是油”“这油多得勺都舀不完”,还有括号里的“舀都舀不完是不可能的,不过真有很多的油”,连着三个地方,都写“油多”。

属于重度、中度还是轻度?

“重度!”沈阳、张承脉起哄式地喊。

汝昀彦的脸也红了。作文教学鼓励为主,发表、出专栏就是很好的鼓励,然而不能只是鼓励,该指出的问题,该有的教训,不能省略。

“这么近距离的三次重复,没有看出来,遗憾。”

怎么办?删。汝昀彦删了“是挺好吃的,但都是油”和括号里的“舀都舀不完是不可能的,不过真有很多的油”。一读,很顺,鼓掌通过。

2

张旻雯的:

活动课的预备铃响后,有些同学回到了座位坐得端端正正,眼睛向前看,两脚平放在地面,双手叠放在桌面上,坐椅子的三分之一,腰挺直,旁边的同学和他讲话也当听不见,把讲话的那个人当空气……

“神态特写!”有人叫。

“多好啊!”我也夸。瞧,张旻雯脸上,又有了自信和自豪。

姚铠枫的:

看来只好我亲自出马。我从后面悄悄绕过去,瞄了一下四周,看看张承脉在不在教室里,我蹲了下来,一点一点地潜过去,还不时望望四周,没有张承脉的影子。到了他的位子边,我翻了翻课桌,拿到了我的本子。刚想走,一个想法蹦了出来:拿走他的本子。我顺手牵了他的一头羊——素材本。张承脉,你的本子不见了,一定会急死的,哈哈!

多么细致,多么细腻,身临其境的感觉。

又是动作特写!

一期《周报》,四个版面,三个小作家专版,另一版有周以恒的:

我快速整理好书,一抬头,只见陈婧怡似乎要玩真的,模仿起我拿书的动作:从书包里拿出书来,右手抓住书的右上角,左手拿住左下角,转身的同时,右手放掉,转正后,右手捏住右边部分的中间,轻轻地放在桌子上。

生:动作特写。

隆重推出李俊涛的:

我把他逼到绝处,一脸坏笑,两只眼睛好像“卑鄙无耻、丧尽天良、坏事做绝、恃强凌弱、无敌白痴”的小人一般。

大家都笑了起来。

“李俊涛写自己是一脸坏笑,是一个小人,这叫自嘲。”我说,“自嘲是需要勇气的,自嘲的语言,也是一种智慧。”

出示以前的学生写的:

我的头发又多又硬,剪了短头发,更是不堪入目,同学们一见到我,就叫“鸟巢”。

我的鼻子好像长到五岁后,就一直保持横向发展,没有纵向发展过——要怪爸爸,他也是塌鼻子!

大家笑啊。

“这就是自嘲的语言的力量。李俊涛的话跟这里的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出示:

中午,王老师把我们叫出来,让我们各写1000字的检讨……

这个话,没有人笑,没意思。那是作者没有自嘲的力量。只要加三个字,就有意思了。改为:

中午,王老师把我们叫出来,免费送我们各1000字的检讨……

“真的啊。”一生喊出了声。

有人想到了汝昀彦写沈阳的那段话:

沈阳一见到这肉,马上把它放在碗里,到处吆喝:“谁要吃肉啊,免费送的!”

的确,沈阳的吆喝很有意思,也在“免费送”上。

3

说话不分段,人的内部语言也不分段,而写成作文,要分段。分段是作文能力之一。

怎么训练学生的分段?怎么让学生有分段意识?

(1)说话句独立为一节。不是每个地方的说话句,都要独立为一节。这么做,能强化学生的分节意识。

(2)单句成段。一句话单独拿出来作一节;一个词,单独拿出来作一节。

(3)每一节的长短差不多,称之为“段落匀称”。有人说,作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高手来说,的确如此。小学生,不是。写作文的“难”在于,有话,想到段落的长短,不能写;没话,想到段落的长短,要多写。

《周報》上,哪些同学注意了“段落匀称”?

生:汝昀彦的《沈阳俱乐部》,四个小节,每一节都差不多长。

生:汝昀彦的《变化》也是。除了开头和结尾,中间的两节,一节写管大,一节写周俞,差不多长。

我问汝昀彦,巧合还是有意?

汝昀彦答,有意的。

生:蔡子琰的《上课铃响时,程凯……》的三个小标题“美人姿”“小调皮”“坐不住”,都写一节,差不多长。

“标题的字数,也一样多,好。”我夸。

“我的《上课奇事多》。”小作者翁玥毛遂自荐,“第二、第三、第四节,字数都差不多的,我也是故意的。”

“自己的好,别人疏忽了,要有勇气自我推荐,好。”我夸。

4

写作文,要围绕中心。

什么是中心?

汝昀彦的《致,任驰宇》,章睿哲的《致,不知死活的女生们》,周轩的《深有同感》,都写对同学的不满。我问小作者,写的时候什么情绪。

汝昀彦说,就是想把心里的不满全写出来。

周轩说,写的时候恨不得把笔都戳断了。

“你的情绪、你的愤怒、你的生气、你的幸灾乐祸,就是你的中心。写作文,有了这样的情绪,你的文字才是有感情的,才是活的。而不是一句‘我恨死你了。”那几篇作文也充满了火药味。当事人会反击。怎么反击?

出示:

张承脉,你别乱说,弄清楚了再说,要反驳,《周报》上见!

有本事《周报》上见,有本事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比这个,你们敢吗?

赵牧禾同志,我深有同感。男生们,有本事《周报》上见,要回你们的“清白”。

“我赞同这样的做法。那叫绅士,那叫光明正大。背后搞小动作,那是小人行为。”我又补充了一句,“写你的喜悦,写你的幸福,写你的感谢,像姚铠枫的《救命稻草》,也要充满真实的情绪。情绪,作文的活力。”

猜你喜欢
金金特写捣蛋鬼
被牢牢贴上的标签
我的“超能力”同桌
我的“超能力”同桌
我的“超能力”同桌
大红斑的特写
小捣蛋鬼
小小捣蛋鬼
班长怎么管理捣蛋鬼?
捣蛋鬼和捣蛋人
印度军人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