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体学视角下对译者风格的探究

2017-06-13 11:43涂扬洋
校园英语·下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风格

涂扬洋

【摘要】风格的翻译是文学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关注的核心是对原文风格、美学价值的解读,以及在此基础上获得译文风格对原语风格的最佳“适应性”。本文以Mr. Wu Mi—A Scholar and a Gentleman的两译文对比为例,对文体学翻译中的风格翻译进行探究;以期证明用文学文体学在探讨风格翻译问题上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翻译文体学 风格 译者风格

一、文体学及风格翻译

风格的翻译是文学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作为连接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桥梁,文学文体学既强调语言学的描写,也重视文学批评的阐释;它客观地视风格为实际运用中的语言选择,将风格及其产生的文体效果纳为研究对象,注重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主题意义和加强美学效果。因此,将文学文体学应用于风格翻译,将有利于译者增强文体意识,更为注重形式本身所蕴涵的文学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语言形式的美学功能和文体价值,避免翻译中的文体损差。

二、Mr.Wu Mi—A Scholar and a Gentleman原文及译文

Wu Mi is like nothing on earth:once seen,never forgotten. There are some people one has to be introduced to a hundred times,and on the hundredth and one time one has to be introduced again. Their faces are so ordinary:no mannerisms,no “anything”,just plain Jack,Tom and Harry. But Mr. Wus face is worth a fortune:it is peculiar to the point of caricature. A head shaped like a bomb,and just as suggestively explosive,gaunt,wan in color,with hair threatening to break out all over the face,but always kept well within bounds by a clean shave every morning,rugged,with very prominent cheek-bones and sunken cheeks,and eyes which stare at one like glowing coals—all this set on a neck too long by half.

看似是普通的一小段落,细品之后才发觉,精通英语的温源宁教授将其老师吴宓先生的外貌描写地如此传神,如此具有“吴宓特点”,让人印象深刻;此段落中蕴含着温教授的高超写作手法及深厚扎实的语言功底,但译者应文笔色彩及其所遵循的翻译标准、使用的翻译方法和译文语言运用技巧的不同,促使其形成不同的风格。现将两译文附上,以期进行比较:

译文一:吴宓先生的容貌世上罕见:只消一眼,便永生难忘。而有些人在与人交往时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他人介绍,甚至第101次时还需再次介绍。他们长着平凡的脸孔,普普通通,没什么特别之处,就像路人甲、乙、丙。相比之下,吳宓(的脸孔)就大有看头了:有种漫画人物的特点。头似一颗行将爆炸的子弹,脸庞瘦削,脸色苍白,胡须破土而出,且有蔓延全脸之态,但却总是在清晨被修剪的干干净净;面容粗犷,颧骨突出,脸颊凹陷,一双眼睛好似烧亮的炭火一般,灼灼逼人——这一切都安放在他与常人相比过长的脖子上。

译文二:吴宓乃世间之奇人,一朝得见,永世难忘。某些人于世上需反复引见,再引见。其脸乏善可陈,无可特别称道,引人注目之处,凡如甲,乙,丙之辈。吴宓之脸,仿受上天之眷顾,非千金可得者:其脸唯漫画所独有,头似行将暴炸之炸弹,面色则憔悴苍白。发有攻占全脸之势,但经一早修面,总能各归其位,各司其政。脸上多曲折不平之处,颧骨高耸,双颊凹陷,目光灼灼,如烧红之炭木。上述之物均以其过长颈项为家。

三、翻译文体学视角下对两译文的评析

总体来说,两位译者都把握住了此段落的讽刺基调,区别在于两位所使用的语言模式:译文一是白话文,译文二是半文言半白话的方式。

《翻译文体学研究》一书中提到“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译者个人文体风格与文学作品原始文体风格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原作品的文体风格,尽量淡化自己的个人文体风格,把译者文体风格很好地融入原作文体风格中,从而使二者之间实现统一与和谐。”从以上两篇译文中可以看出,译者都牢牢抓住此段落的讽刺基调,同时又不乏幽默之感;不同的是,译文一采用的是白话文,简单通俗,而译文二选用半文言半白话的方式,语言简练,且把当时文人写作时文绉绉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如“There are some people ...introduced again.” 译文一是用直译方法进行处理,“而有些人在与人交往时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他人介绍,甚至第101次时还需再次介绍”;而译文二用词更为简洁,“某些人于世上需反复引见,再引见。”

此外,笔者认为有时文言体更能将作者的韵味原原本本地表达出来,不易损失源语文本的韵味,如“with hair threatening to break out ... by half.” 译文一“胡须破土而出,且有蔓延全脸之态,但却总是在清晨被修剪的干干净净……这一切都安放在他与常人相比过长的脖子上……”;译文二“发有攻占全脸之势,但经一早修面,总能各归其位,各司其政……上述之物均以其过长颈项为家……”笔者认为,“各归其位,各司其政”和“以其过长颈项为家”把发描绘出了生命力,尤其是“各司其政”,反映出每根发一到早上就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更好地传达出原文的讽刺和幽默,且能更好地在中国群众里引起共鸣。

四、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两译文的对比实例分析,不难看出风格的翻译对于再现原文神韵的重要性以及风格因素对译者的影响。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都需好好品味源语文本中的风格,把握好其风格和文体,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再创作”。

参考文献:

[1]周望月.从关联翻译理论的直接翻译看小说风格翻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0):92-93.

猜你喜欢
风格
装饰中的禅意风格
浅析极简主义设计对海报设计的影响
浅析企业网站的吸引力
论陆游词的“太白之风”
非“舞”之舞
浅谈日本浮世绘设计艺术风格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