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域下的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浅析

2017-06-15 12:41付娅王晶马晓冬
魅力中国 2016年31期
关键词:全域旅游

付娅+王晶+马晓冬

摘 要:遗产大国建设是开发和保护遗产的有力保障,而遗产旅游是建设遗产大国的有效途径。大众旅游发展与旅游者旅游需求不相适应的趋势,衍生出了“全域旅游”。本文以海龙屯遗址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从全域视角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有效深入挖掘遵义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形象,促进遵义市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结构转型。

关键词:海龙囤 全域旅游 土司文化遗产 发展浅析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民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旅游的“门票经济”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正向“全域旅游”逐步过渡。本文基于全域旅游视域的角度,分析播州土司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海龙屯遗址的开发与保护途径。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遗产旅游

遗产旅游一直是国内外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尤以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早期Yale从供给角度出发,认为遗产旅游是关注我们所继承的一切能够反映这种继承的物质与现象,从历史建筑到艺术工艺、优美的风景等的一种旅游活动。Yaniv Poria等人从旅游者需求角度认为遗产旅游是“旅游的一种,这种旅游的主要动机是基于对目的地的个人遗产归属权的感知。历史旅游则是指这样一种旅游,其旅游的主要动机是因为目的地的历史属性二产生的。” 理查德兹(Richards,1996)认为:遗产旅游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过程,或者一种产品。Fyall和Garrod(1998)把遗产旅游定义为一种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吸引旅游者的经济行。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对遗产旅游的研究比较缺少,研究时间晚于国外,早在1999年,王大悟在有关生态旅游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遗产旅游”的概念,他认为,“遗产旅游囊括了人文及自然两个方面的遗产资源,生态旅游处于遗产旅游之下的半个级别,强调自然资源的属性”(王大悟,1999)。吴必虎(2002)通过对中国遗产地分布为当地主要的旅游产品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是一种政策性的博弈结果。

(二)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社会经济转型的必然趋势。

二、研究区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简介

海龙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老城西北约28公里的龙岩山巅,又称海龙囤、龙岩囤、龙岩屯,是一处宋明时期的“土司”城堡遗址。

(二)区域资源概况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分类标准,海龙屯遗址区域资源分析情况如下:

三、海龙屯遗址遗产旅游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服务体系层次低

海龙屯既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又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在申遗过程及申遗成功之后进行了全方位的建设,打造出了旅游业的初步雏形,但是景区对于基础设施、环境设施、接待服务设施和综合配套设施的建设不完善,诸如厕所数量及分布不合理、上下山道路合为一体等。

(二)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及服务技能参差不齐,员工流动率高

海龙屯开发时间比较短暂,距市区较远,景区内缺乏高层次的旅游从业人员,员工相互之間素质及服务技能参差不齐,员工流动率大,工作氛围有待提高,海龙屯旅游的发展战略中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与降低员工流动率问题不容忽视。

(三)景区影响力低,公众参与度不足

遵义对遗产旅游的定位不清晰,对遗产旅游的宣传宣传力度不够,不利于海龙屯的旅游推广。此外,海龙屯的旅游发展尚未发挥出对当地城市形象塑造与文化建设应有的积极作用,遗产旅游的社区参与度不高,相比本地及国内游客,外国游客对海龙屯所蕴含的文化产生了较强烈兴趣。

(四)开发模式单一,经济与社会效益低

目前,海龙屯开发的遗产旅游项目,开发模式较为单一,产品特色不足等。景区内主要以实物、图片等静态展览为主,互动性不强,忽视了对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尤其是杨氏统播期间土司制度、平播之役等的开发、整理与展演。

四、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对策

(一)明确战略价值,塑造遗产旅游新形象

从全域旅游发展的高度,制定发展遗产旅游的各项政策和保障机制。提升遗产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通过多媒体以及各种文化交流等形式,加大对海龙屯遗产旅游的宣传力度,将遗产旅游与红色旅游结合在一起,最终打造出多种独具特色的综合性的旅游精品线路,重点突出遵义市城市文化特色,塑造旅游新形象。

(二)丰富旅游开发产品,构建新型遗产旅游开发体系

丰富旅游产品开发类型,使旅游产品多样化、具体化,重新全面界定所有可用的遗产旅游资源。同时设计创新的旅游产品,将遗产旅游更好地融入到地区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等自然与人文社会环境中,保证旅游产品的鲜活生命力。

(三)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综合型的旅游专业人才,完善薪资保障体系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及服务技能参差不齐,员工流动率高成为了制约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大对旅游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特别是旅游相关专业的人才。合理的薪资结构是防止人才流失的有效途径,因而旅游营运商需要建立学科合理的薪资体系,适时增加员工福利,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四)遗产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鼓励居民积极参与

全域旅游注重游客旅游质量,增强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主人翁意识,缩短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游客能以“居民”的身份和心态更好地融入到当地人文环境,获得身心上的满足体验。同时,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同旅游业的适应性,改善城市旅游环境,积极打造舒适、宜人、宜游的休闲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五、结论与展望

目前,遗产旅游的定义仍存在分歧,类别尚未形成划分标准;研究方法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方法范式;理论方面,形成规范的理论研究体系尚待时日;尤其是遗产旅游发展较为落后的贵州省对遗产旅游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较为单一,很少有学者将全域旅游与遗产旅游两者相结合进行相关实践性的研究。

今后对于遗产旅游的研究方向应该注重以理论研究与联系实践相结合,在全域旅游的趋势下,根据不同旅游目的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遗产地,不断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与真实性。此外,在以后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方面,应该总结先前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理论共性规律,即经验总结法;坚持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即演绎与归纳研究方法相结合;坚持发展和动态的观点,不断对遗产旅游的研究理论和方升华与创新,从而更好地适用于实践,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参考文献

[1] 2016年上半年我国旅游统计数据报告及下半年旅游经济形式分析,国家统计局.

[2] 张朝枝,李文静.2016.遗产旅游研究:从遗产地的旅游到遗产旅游[J].旅游科学,30(1):37-47.

[3] 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基于案例的理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4] 邹统钎,王小方等.2009.遗产旅游研究进展[J].湖南商学院学报,16(1):72-76.

[5]李金早.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N].人民日报,2016-03-04.

猜你喜欢
全域旅游
传统农耕存留区的农旅融合路径构想
对全域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
全域旅游背景下我国旅游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朝阳市旅游发展探索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嘉峪关市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探索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论全域旅游背景下的高职旅游类课程改革
基于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的旅游专业群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