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联合针灸拔灌疗法对腰肌韧带急性损伤的康复

2017-06-15 18:33符云浪林昭绒
关键词:腰肌腰部韧带

符云浪,林昭绒

(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广东佛山528000;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佛山528000)

中药外敷联合针灸拔灌疗法对腰肌韧带急性损伤的康复

符云浪1,林昭绒2

(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广东佛山528000;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佛山528000)

采用中药外敷结合针灸与拔灌疗法,对由扭、拉及挫伤引起的骶棘肌及棘上韧带与棘间韧带的损伤给予及时治疗,可达到镇痛、消肿、活血、散淤、通络、强筋之功效。

中药外敷;针灸拔灌;腰肌韧带;急性损伤;功能康复

从临床特征与外伤性质两种情况分析,人们在体育活动及日常劳动中,躯干腰部的骶棘肌及其棘上韧带与棘间韧带的部位,损伤较为多见于“扭伤、拉伤、挫伤”的病患。从临床特征诊断多为胀痛、微热、行动困难等症状。中医学理论称为“伤筋动骨、气滞血淤”而引起的伤病。为此,本文对腰部肌肉与韧带的急性损伤,既采用“消肿止痛、活血散淤、通络强筋,行气清热”的中药敷膏,又结合中医针灸与拔灌疗法,对腰肌韧带损伤配合治疗,从而可达到消肿胀、祛瘀、止痛、舒通筋络之功效[1]。

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选择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针灸室就诊的腰肌韧带损伤患者,共37例。就诊患者在针灸治疗过程中,身体没重大疾病,并且对针灸不会出现晕针现象,患者拔灌体位皮肤没有破失,患者皮肤对中药外敷也不会引起过敏症状,并且严格遵照医嘱积极治疗。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为使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更加扎实,大量翻阅了有关书籍与文献资料,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的优势,寻求与本文相关的“中医药学、针灸学、康复医学、运动医学”等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参考资料。

3.2 访问观察法

访问调查了佛山市区相关医院针灸科专家7名,并接受了本校医学教授、体育教授们的指导意见与建议。本文在研究中根据腰肌韧带损伤患者特点,观察疾病特征,并随机发放《腰肌韧带急性损伤调查》问卷表共50份,回收问卷44份,回收率为88.00%,其中,有效问卷调查表37份,有效问卷率为84.09%。

2.3 数据统计法

通过CASIOFX-4500P计算器,对获取的所有数据进行分类检验和统计,以满足研究的需要。

2.4 实验基础条件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针灸诊疗中心具备治疗腰肌韧带损伤患者的基础条件,备有推拿按摩床、电磁波治疗仪、中药敷膏、中药艾条、各类型号艾盒用具、各类型号拔罐用具、电针治疗仪等,基本能满足临床的治疗条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腰肌韧带急性损伤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表1显示:在37名患者中,男性腰肌韧带损伤患者有29例,占病患者的78.38%;女性腰肌韧带损伤患者有8例,占病患者的21.62%。患者年龄在15~20岁就诊有4例,占病患者的10.81%;在21~40岁就诊有10例,占病患者的27.03%;41~50岁就诊有16例,占病患者的43.24%。发病时间在1~3 d就诊有21例,占病患者的56.76%;4~5 d就诊有10例,占病患者的27.03%;6~7 d就诊有7例,占病患者的18.91%。所有的腰肌韧带损伤患者症状均符合实验的基本要求。

3.2 腰肌韧带急性损伤患者临床表现与外伤性质的调查结果分析

表2显示:根据腰部肌肉韧带损伤患者临床表现与外伤性质的不同,大致分为“扭伤、拉伤与挫伤”3种病例较多。扭伤主要是腰部肌肉韧带受到一定的牵拉造成的损伤,而没有发生器质性病变,在临床病例调查统计中扭伤11例,占29.73%;其中主要是韧带遭到牵拉扯动的较多。拉伤主要是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受到过渡牵拉,局部解剖结构出现器质性病变。在病例统计中拉伤19例,占51.35%,其中肌纤维拉伤为多数。挫伤主要是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受到钝力冲击致伤,有7例,占18.92%。

表2 患者临床表现与外伤性质的调查结果统计表(n=37)

3.3 腰肌韧带急性损伤部位与症状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表3显示:在37例腰部肌肉与韧带急性损伤患者中,骶棘肌损伤有15例,占40.54%;棘上韧带损伤有10例,占27.03%;棘间韧带损伤有12例,占32.43%。表4显示:腰肌韧带急性损伤后产生的症状中有局部淤血肿胀,占12.80%;红紫微烧,占11.20%;压痛明显,占40.00%;肌肉痉挛,占16.66%;硬块粘连,占9.60%;功能障碍,占10.04%等症状。在就诊中患者均有发生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病史,其中排除了患者关节脱位、骨折、血管、神经、肌腱与韧带断裂等较严重疾病。在接受患者病例中,患处部位基本均有疼痛或活动困难。

表3 腰肌韧带急性损伤部位(n=37)

表4 腰肌韧带急性损伤症状(n=125人次)

3.4 腰肌韧带急性损伤患者症状诊断分级标准调查结果分析

表5调查结果显示:从患者腰部肌肉与韧带急性损伤症状与诊断来看,主要病情分级标准为:疼痛、肿胀、压痛、功能障碍。(1)腰部损伤处于“疼痛难忍状况”包括:重度为不动则痛有10例,占27.03%;中度为微动而痛有8例,占21.62%;轻度为动而微痛有19例,占51.35%。(2)腰部损伤处于“压痛发热状况”包括:重度为轻压则痛有8例,占21.62%;中度为按压而痛有12例,占32.43%;轻度为重压微痛有17例,占45.95%。(3)腰部损伤处于“红肿胀痛状况”包括:重度为≥2.0 cm有5例,占13.51%;中度为≥1.0 cm有15例,占40.54%;轻度为<1.0 cm有17例,占45.95%。(4)腰部损伤活动范围受障包括:重度为≥2.0 cm有7例,占18.92%;中度为≥1.0有12例,占32.43%;轻度为<1.0 cm有18例,占48.65%。

表5 损伤患者症状与诊断的调查结果统计表(n=37)

3.5 敷药与针炙拔灌疔法对患者临床疗效调查结果分析

表6调查结果显出:在37例患者临床疗效中,显示痊愈者13例,占35.14%;显效者15例,占40.54%;有效者9例,占24.32%。患者经外敷中药和针灸与拔灌对患处止痛,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实验,药物与针炙拔灌在57.70±13.26 min的时间里起到止痛效果,药物与针炙拔灌对止痛维持的时间在3.40±0.72 h。患者平均疗程为7.67±2.7 d,患者对敷药与针炙拔灌疗效十分满意。

表6 敷药与针炙拔灌疔法对患者临床疗效调查结果统计表(n=37)

4 讨论与分析

4.1 腰肌韧带急性损伤后功能康复的训练方法

(1)保持身体心血管系统及其体内能量代谢的活动适应。患者一旦停止运动训练,这种运动适应就很快消退,运动技能明显降低。想要取得心血管和代谢的运动适应性,必须根据运动医学临床的有关建议与意见,为了维持及发展身体心血管适应性,就需要维持一定的耐力性运动训练[3]。

(2)防止机体肌肉萎缩现象。腰肌韧带急性损伤后,如一旦局部停止运动,肌肉自然就会明显有萎缩。为减少腰部肌肉出现萎缩的可能,可利用特殊器械进行人工肌肉锻炼。对于限制肢体的训练时尽量减少练习时间,缩小动作活动幅度,维持损伤部位肢体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3)修复肢体关节的活动度。伤后10~14 d疼痛基本减轻,轻微活动疼痛不明显,一旦活动量强度加大就可能疼痛,这时要以功能康复锻炼为主,在3~5 d损伤部位肿胀基本消退后可开始功能康复练习,多在疼痛部位进行肢体活动,以利于对粘连的吸收和软组织弹力恢复。

4.2 中药外敷对腰肌韧带急性损伤的临床运用

4.2.1 新伤一号中药敷膏(损伤前期1~3 d使用)

外敷药组成:黄柏30 g,元胡12 g,血通12 g,白芷9 g,羌活9 g,独活15 g,木香9 g,血渴3 g。外敷药作用:清热退烧,消肿止痛。外敷药主治:局部疼痛、微肿微烧,活动不力。外敷药敷法:将上述中药共研磨粉备用,使用时取两汤匙药粉,用适量的蜂蜜、面粉、料酒调和成糊状,摊于医用胶贴纸敷于患处,每次敷药10 h,敷药如出现皮肤过敏立即停药,擦些抗过敏药膏可减轻。

4.2.2 新伤二号中药敷膏(损伤前后期4~7 d使用)

外敷药组成:黄柏30 g,大黄15 g,独活15 g,木香9 g,木通15 g,白芷15 g,延胡索9 g,红花g,血渴9 g,川弯15 g,牛膝9 g。外敷药作用:消肿胀,散淤,通筋活血。外敷药主治:局部发胀,发痛发热。外敷药敷法:同新伤一号中药敷膏。

4.2.3 旧伤一号中药敷膏(损伤中期8~10 d使用)

外敷药组成:续断15 g,土鳖15 g,儿茶9 g,檀香6 g,木香9 g,羌活9 g,独活9 g,紫荆皮9 g,松节9 g,乳香6 g,关桂6 g。外敷药作用:舒筋,逐寒,止痛。外敷药主治:损伤日久,经常疼痛,发力酸软。外敷药敷法:同新伤一号中药敷膏。

4.2.4 旧伤二号中药敷膏(损伤后期10 d后使用)

外敷药组成:黄芪9 g,杜仲9 g,海藻9 g,续断12 g,土鳖12 g,红花9 g,羌活9 g,萆解9 g,关桂9 g,合欢皮6 g,儿茶6 g,牛膝6 g,松节6 g,紫荆皮6 g。外敷药作用:通经络,散寒湿,续筋强筋。外敷药主治:伤后怕冷,疼痛,发硬乏力。外敷药敷法:同新伤一号中药敷膏。

4.3 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运用的治疗类型

4.3.1 体针临床运用

(1)取穴原则:在了解十四经及腧穴主治作用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以下几种取穴原则,在临床灵活运用。选穴以阿是穴为主要取穴原则,结合附近部位域选取腧穴,如腰肌韧带损伤处,即可取穴为肾腧与大肠腧、气海腧与命门等穴,可取得较为满意疗效。循经取穴:按照经络路线取穴,如腰背痛,可取足太阳膀胱经的承扶、殷门、委中等穴。经验取穴:根据临床经验,选取对某些损伤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如腰部扭伤可取腰痛穴等穴进行治疗。

(2)进针方法:进针前,仔细检查针体有无锈蚀、弯曲,针尖是否太钝、有无卷钩等,如有上述情况,应立即修整或另换针具。进针时要选准穴位,针尖应避开瘢痕、毛孔、血管等处,在皮肤皱褶或松弛处取穴时,应用左手拇、食指撑紧皮肤或捏起皮下组织后,再行进针。在进针操作上要求医者熟练准确,指力手法要做到“轻、匀、稳”,动作要快而准,而对“捻转”动作幅度适当。

(3)临床应用:选取腰臀部压痛点即阿是穴,同时选择邻近穴位委中穴、肾俞穴、腰阳关穴等,配穴选择手三里、攒竹。要求患者俯卧位姿势,医者用拇指触诊并查明判断腰臀部压痛点处症状,首先选取腰痛的阿是穴为主穴,再选取委中穴、肾俞穴、腰阳关穴三穴进针进行灵活选取配穴治疗[2]。操作:针刺时将所选穴位常规消毒,用28号2~3寸毫针,根据穴位深浅特点,进针适当深度,行快速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得气后出针,一般不宜留针。

4.3.2 电针临床运用

进针方法:选用毫针针刺入穴位,稍做“提、插、捻、转”动作,再将电针治疗仪所输出的两端接线分别连接在针体上端处,即“正极接痛点,负极接另一点”,接通后逐渐调高输出电流至所需之电流量,所发出的频率与强度以患者能接受为最隹状态,一般维持在30~40 min之间。刺激范围:同单纯针刺疗法相近。注意事项:接通电针后,穴位处稍有感觉以病人接受为度,选连续波频率40 Hz,电流强度2 mA,持续时间为30 min,隔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

4.3.3 温针临床运用

操作方法:选取腰部双侧腰2至腰4夹脊穴,并取肾腧、腰阳关及委中,毫针针刺,稍提插捻转得气后,于针柄上端插上2 cm左右清艾条,持续时间20 min。刺激范围:艾条点燃前,须用小硬纸片置于艾条下方,防止火星掉落烧伤皮肤。

4.3.4 梅花针临床运用

操作方法:先消毒针具叩刺部位,持住针柄的一端,在需要叩刺部位进行轻快的叩打,叩打至皮肤潮红、充血、有温热感或有出血点为止。刺激范围:在损伤部位或痛区进行队形、横行或环形叩刺。适应范围:适用于一般的关节扭伤、肌肉拉伤、风湿痛,尤其对腰背及肩背部的肌肉拉伤、扭伤及风湿痛,效果满意。

4.3.5 中医针灸意外情况的处理

(1)晕针处理:如有晕针现象,立即出针,扶病人平躺,保持空气流通,轻者给予温糖水,重者可用艾条灸百会、中脘、足三里等穴,如情况无好转,病人发生休克等症状,立即送往医院急救。

(2)滞针处理:如有滞针,可按摩放松周边肌肉,或在旁再刺一针,或延长留针时间,待肌肉放松再行出针。

(3)弯针处理:如果出现弯针,要求恢复到原先的体位姿势,重新往顺针弯的方向,做慢速轻轻的顺势提起取出,千万不可用力强势抽拔。

(4)折针处理:如果出现折针,要求立即用一手固定在穴位肌肉的位置上,如断针头裸露出在皮肤外面,另用一手或用镊子拔出,如深陷内部位置折针,则需采取手术方法取出折针[3]。

(5)气胸:气胸轻者,不需特殊处理给半坐卧位,安静休息5~7 d,避免深呼吸和咳嗽,气体即可逐渐吸收而自愈。气胸重者,应即送医院治疗,给予抽气或导气。

(6)血肿:如已发现血肿,宜在局部按揉或热敷,以助吸收。如发现内脏出血,血压下降,应送医院急救处理。

4.4 中医拔罐疗法对腰肌韧带急性损伤的临床运用

4.4.1 拔罐疗法的种类

(1)火罐:根据治疗部位面积,分别选用大、中、小不同类型的罐子,备好长镊子、95%酒精棉球、打火机、1~3个金属盖和碎纸片等。每次留罐时间根据室内温度情况控制在10~15 min之间,隔日为1次,在原先罐印上一般不可重复多次操作。操作方法有闪火法,用有齿镊子夹一95%酒精棉球,迅速送入罐中几秒后,快速将罐扣在所需治疗部位即可[4]。

(2)排罐:排罐法是在一个较大的面积上(如腰、背、臀及大腿等),同时排列吸拔较多的罐。适应于较大范围的软组织损伤。操作同闪火法。

(3)走罐:选好适当口径的罐子,罐口必须平整光滑,并在治疗部位和罐口边,薄涂一层凡士林或其他油类。先将罐子拔上,然后用力将罐子上下左右来回推移,反复进行数次至皮肤潮红或淤紫为度。适用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脊柱二侧或四肢等。

(4)刺罐:采用梅花针结合罐法的技术进行综合治疗,“散刺与叩刺”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刺血拔罐治疗法。每次时间保持在10~15 min,起罐后注意及时用消毒棉球把血迹进行擦净。

4.4.2 拔罐印色显示特点

罐印“紫黑暗色”的特点:“气血不足、经络不畅、凝血淤症;罐印“紫色斑块”的特点:寒气湿重,凝血淤症;罐印“紫点状、且深浅”的特点:气滞不通、凝血淤症;罐印“鲜红而艳”的特点: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罐印“红而显暗”的特点:血脂显高,且有热邪;罐印“灰白清醒、触而不温”的特点:虚寒、湿邪症;罐印“皮纹、微痒的特点:部位风邪、湿症;罐体内壁有“水气血水”的特点:体内湿气、显湿热毒。

4.4.3 中医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1)选择好部位或穴位,一般以肌肉丰满,皮下组织丰富及毛发较少的部位为宜,不宜在血管显浅处、心博处,鼻、眼、乳头和皮肤细嫩或凹凸不平之处拔罐。2)拔罐过程中常发生水泡,如果发生,即用针刺破,涂以紫药水即可。3)拔罐时要注意纸屑勿落在患者身上,燃烧的棉球出入时,防止罐口烧热接触皮肤引起烫伤。4)罐疗结束取罐时,注意用指尖对准罐囗一边按压,让空气进入罐口自然脱落才可取罐,千万不能硬拉取罐,减少不必要的皮肤损伤。5)实施拔罐过程中患者不能随便变更体位或移动身体,以免造成火罐脱落引起伤害。

5 结论

(1)中药外敷便于携带操作,易于使用配制。具有清热止痛,活血去淤,舒筋通络,散寒祛湿,续筋强筋的疗效。对腰肌韧带损伤的治疗,可达到消肿胀祛瘀、止痛通筋络之功效。

(2)针炙疗法对人体腰肌韧带急性损伤,具有用具简单止痛见效快的特点。它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患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修复作用,使机体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平衡状态。

(3)拔罐疗法的运用对身体若有风寒湿痛或外感疼痛,按照经穴在患处施行此法可祛风散寒,祛湿除邪,疏通血脉,温通经络,以达到消肿止痛、活血散淤、通络强筋、行气清热的效果。

(4)对腰肌韧带急性损伤后期的功能康复,应尽快恢复对损伤部位的功能训练,及早维持心血管及能量代谢的运动适应。为防止肌肉出现萎缩的可能,适当增加肢体灵活性训练的强度。同时主动配合医疗特别是中药熏洗、推拿按摩和各种物理疗法。

[1]高湘伟,苑继承,金绍岐.背部肌肉及韧带劳损的病因和治疗[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4,13(5):326-327.

[2]柴亚鹏.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80例[J].吉林中医药,2008,28(12):902-902.

[3]宋伯平.简述应用针刺治疗疾病时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4):179-179.

[4]李向佳.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拔罐[J].科技园地,2003(1):33.

【责任编辑:周绍缨 410154121@qq.c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ernal treat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acupuncture dial irrigation treatment on lumbar muscle ligament acute injury rehabilitation

FU Yun-lang1,LIN Zhao-rong2
(1.Affiliated Hospital of Foshan University,Foshan 528000,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Foshan University,Foshan 528000,China)

This main method filled by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herbs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ies,timely treatment for injuries at the clinic,can reach pain,swelling,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sedimentation,collaterals,the effect ofstronggluten purpos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ernal treatment;acupuncture irrigation;lumbar muscle ligament; acute injuries;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R274

A

1008-0171(2017)03-0056-06

2016-12-06

符云浪(1990-),女,广东湛江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医医师。

猜你喜欢
腰肌腰部韧带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小功率超短波治疗运动损伤性腰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不同神经阻滞方法在腹股沟疝气手术中的比较
日常护腰三动作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后踢练腰肌
距跟外侧韧带替代法治疗跟腓韧带缺失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腰部的自我保健按摩
腰部“回”字形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