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教材中的习作因子

2017-06-24 09:50黎娟
湖南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写作知识编者写作方法

文︳黎娟

发掘教材中的习作因子

文︳黎娟

在阅读教学中,提炼写作方法的做法很普遍,但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针对性回顾写作方法却很少见,尤其在阅读写作向来两张皮的现实教学语境中。作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把握读写界限,读懂编写意图,关注学生需要,教好作文。

一、打破读写界限,写作教学要有运用教材的自觉意识

阅读教学有其固有的教学价值,阅读绝不仅仅是为了写作。但教材选文大多文质兼美,选文本身就具有写作上的示范作用,“读写结合”是必须的。我们可以自觉地引导学生回顾教材选文的写作方法,学生花了大量时间研读课文,以课文为基础提炼写作方法必然事半功倍;我们也可以在阅读教学时就文本表达的特色有针对性地仿写,如修辞的训练、句式的训练、遣词造句的训练等;还可以把握文本空白,进行想象性写作训练,如教茅盾的《天窗》,能让学生从那小玻璃上的一颗星、一朵云、一条黑影等展开联想,在写作的同时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本就是通往写作的便捷途径。

写作教学应增强运用教材的自觉意识,就是要发现阅读与写作的最佳衔接处,既能于阅读教学中发现好的语言训练点,又能于写作教学中梳理教材中适合学生此次写作训练的方法性知识。这种自觉绝不是读写结合的泛化,单纯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是枯燥的,也是功利的,好的读写结合往往既能增进对选文的更深理解,又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写作方法。

二、读懂编者意图,写作教学要有对教材把握的整体意识

如今的教材都是阅读与写作混编的教材,没有专门的写作教材;阅读部分往往是编写的核心,写作部分就非常简略了,往往没有明确的写作知识。如果不能读懂编者意图,就会误以为写作部分只是教材的点缀而已。既然没有可供借鉴的写作知识,那么写作课现状之混乱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必须揣摩编者意图,整体把握教材,整合教学内容,立足教材开发写作知识,让写作更有指导性。

如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其“习作”部分也是相当简略的,规定了写作范围“写一个人物形象”,然后在“习作讨论平台”提供了写作的基本注意事项。粗略看来,这习作没办法做更深入的指导了,缺乏有效的写作知识。但如果认真揣摩编者意图,却会豁然开朗:①其写作内容吻合单元主题“情暖人间”,编者是就单元整体设计有意加入这一习作内容的。②该单元所选的《穷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永生的眼睛》等都是经典的人物描写篇章,蕴含着大量的人物描写知识,课后练习更直接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描写的表达效果。如《穷人》“把课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的语句多读几遍,说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则提示“用心体会课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语句”;《永生的眼睛》则说得比较隐晦,“画出课文中使你深受感动的语句”,所谓“深受感动”也是因为描写恰到好处。看来,编者意图往往从课后练习中表现出来,那么“习作”部分的编写就显然在有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知识。③《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阅读链接”展示了萧红和巴金对鲁迅的回忆文章,从不同角度介绍鲁迅的同时,也暗含着不同的写作方法,这也是开发写作知识的主要材料。④《语文百花园》“拓展与交流”部分又展示了课文中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的经典语句,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语句对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可以说,编者煞费苦心,都指向“习作”部分“人物形象”的写作,提示了大量的写作知识。

所以,读懂编者意图是教师走向自觉的写作教学的必由途径。读懂编者意图就要将单元乃至整册书当作整体,万不可把写作当成孤立的训练。读懂编者意图就要关注单元提示,关注课后练习,关注单元整体布局,关注“语文百花园”一类的语文知识训练体系,如此,你才不会抱怨写作没有教程。写作教程就蕴含在编者意图中,作为教师应做的就是依据编者意图开发出适宜的写作教学内容。

三、适合学生需要,写作教学要有处理教材的裁剪意识

利用教材教好写作,不是对教材亦步亦趋,不是对教材唯命是从,更不是只要有貌似写作的要求就全盘接受。有的老师不仅每一习作必篇篇布置作文,“语文大课堂”也次次布置作文,课后练习中如续写一类的作文也必布置,作文如此之多,学生自然难堪重负。我以为这是对教材编写的另一种误读。教师应对这名目繁多的写作训练有效裁剪,裁剪的标准便是是否适合学生的需要。

是不是每单元习作都必须训练?教师可以依据学情有选择地开展训练,实行“拿来主义”;也可创造性地设计另外的训练题。即便是按教材要求写作,也要酌情处理。如“学写连续观察日记”(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连续观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观察得来的,饲养的小兔子,明天和今天会有多大差别?植物的生长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如果不能早布置,给学生足够长的时间观察,岂不是逼着学生说假话?

裁剪教学内容更须区别表达要求。《两小儿辩日》课后练习要求查找资料,就不要写成作文;《种瓜得豆》“举例说说怎样合理使用基因工程技术为人类造福”,讲究的是口头表达,也不必写成作文;“语文大课堂”中“小产品大推介”训练的是说明书和广告词,就不要再要求学生写出制作小产品的过程,额外增加学生负担……

教材编写的目的在于提供多种训练,而不是要求必须完成所有训练;目的在于适应更广泛学生的需求,而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所有写作训练任务。教师不可犯“本本主义”错误,唯教材论就走向了另一极端。

(作者单位:常德市武陵区卫门口小学)

猜你喜欢
写作知识编者写作方法
把握课文特点,习得写作方法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评丁丹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写作教学应致力于写作知识的选择与开发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刍议
编者语
编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