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

2017-06-24 20:17杨燕马永强唐慧佳杨慧
计算机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

杨燕 马永强 唐慧佳 杨慧

摘 要:论述在我国实行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后,提高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如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具体界定、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分解、指标点的课程支撑体系构建等;针对限选课程的学生选课分散以及参与指标点达成度评价存在达成举证不严谨的情况,说明把每个限选课程组折算成一门等效支撑课程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0 引 言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中,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质量直接影响后续教学持续改进措施的有效性。我国虽然于2015年就已开始按照《华盛顿协议》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要求实施新的认证标准[1-2],但是执行新认证标准的时间还不长,各院校在完成专业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时仍存在一些困惑。为此,我们结合西南交通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认证及后续教学持续改进工作中的经验,梳理影响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及相关注意事项,以期对今后我国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

1 复杂工程问题的具体界定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制定的2015年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特别强调各项毕业要求的指向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而非一般性工程问题。该认证标准的相关解读材料也对复杂工程问题作了说明并列出7个特征[3],但这些特征的描述都比较笼统,不便于直接应用于评价毕业要求的达成度。为此,在开展一个专业的认证自评时,首先应当先对所认证专业中复杂工程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诠释,使后续达成度评价的实施做到有据可依,评价结果有说服力。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满足以下特征之一的工程问题即为复杂问题:

(1)软件编程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算法可直接利用,必须自行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并且问题规模的编程代码量不少于500行;

(2)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自行设计部分或全部硬件电路并进行相应的软件开发,此外,自行设计和实现电路的芯片及器件的引脚总数目在350条以上;

(3)必须先进行实验设计和仿真,只有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或综合,才能寻求出合适解决方案的工程应用问题,并且仿真实验的编程代码量不少于350行、实验数据不少于20組、分析型和综合型的文档说明不少于5 000字;

(4)软硬件选型要综合考虑行业标准、性价比、主流技术、可扩展性、安全性、可靠性、后期使用与维护成本,需要自行开发应用软件的工程应用问题,并且要求软硬件的选型有文档说明,应用软件的编程量不少于400行;

(5)必须同时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数学基础知识,并且至少对一个其他专业领域如土木、电气、机械、交通运输、铁道信号等,只有掌握了相关的工程应用知识才能够解决的问题。

2 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分解

认证标准虽然给出了各专业通用的12项基本毕业要求,但是其中一半以上的毕业要求是非技术性的指标,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这些指标对所有专业都是通用的,还有几项毕业要求则需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来改写,以符合该专业特点。

为便于毕业要求达成的举证,每项毕业要求还需要分解成若干个指标点,再分别对各个指标点的达成度作评价。指标点的分解既要体现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又要与后续的指标点课程支撑体系构建相协调,是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因此,这项工作需要从事教学、管理及学生工作的骨干教师群策群力,经过反复多次研讨和修改才能完成。 在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指标点分解要具体合理,每项毕业要求宜分解成3~7个指标点,并且对每个指标点达成度的评价一定是能够举证的;

(2)各指标点之间的内容要相对独立,避免相互涵盖;

(3)要体现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属性,即要与上述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界定相呼应。

3 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课程支撑体系构建

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工作等环节来实施,通常每一个指标点应选取2~4门主要支撑课程用于评价该指标点的达成度。这些课程对所支撑的指标点享有相应的支撑权重,因此又称为权重支撑课程。权重支撑课程不仅包括常规课堂教学课程、实验或实践活动,还应该包括职业规划指导及其他形式的学生工作。

构建指标点的课程支撑体系,包括确定毕业要求的每一个分解指标点的权重支撑课程以及各权重支撑课程所采取的考核形式,并且这些考核形式将用于定量评价课程达成度。

在构建指标点的课程支撑体系时,每个指标点应该选用哪些课程作为权重支撑课程以及限选课如何参与对指标点达成的支撑,是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工作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这项工作需要基于专业培养方案中几乎所有课程及实践等活动,在分析并研究其性质、内容、要求、教学管理具体工作等有关学生培养的各种详细信息基础上进行,因此几乎所有参与该专业学生培养工作的教职员工要参与讨论和修订。

在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课程支撑体系构建中,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被选择用于支撑某一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权重支撑课程,其选择的合理性一定要得到该课程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的认可,以保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顺利贯彻实施;

(2)限选课参与指标点达成的支撑时,由于每一门限选课往往并不能保证该专业所有的学生都选修,因此限选课不宜单独作为某一指标点的权重支撑课程,须由其他同类课程作替代;

(3)虽然未列为权重支撑课程的其他课程不直接参与指标点达成度的评价,但是也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起到辅助支撑作用,因此这些课程也应该列出其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4)每门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践等,都应该依据它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修订课程大纲;

(5)一个学校或学院在对多个专业先后进行专业认证时,对于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类的权重支撑课程,应该尽可能使同一门课程或同一限选课程组所支撑各专业的指标点保持一致,以便于课程建设。

4 限选课参与指标点达成度评价的方法

各项毕业要求所分解出来的指标点中,有些非技术性的指标点是要通过限选课来实施的,但限选课如何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很多专业进行专业认证时都对这一问题感到困惑。由于学生对限选课程的选课比较分散,如果把某一门限选课也像必修课那样作为某一指标点的权重支撑课程,势必会出现部分学生没有选修该课程的情况,这就使得指标点达成的举证不严谨,评价结果也不足以让人信服。对此,我们曾试图通过指定限选课程来“规范”某专业学生的选课,但实践发现,由于被指定限选课的学生选课过于集中,而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限选课教学班人数受限,导致许多学生无法成功选课。此外,这种指定选课的方式也不符合开设限选课的初衷。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中限选课程能够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情况,结果发现能够有效支撑某些毕业要求指标点的限选课基本上能找到对这些指标点具有同等支撑作用的其他限选课;因此,只要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合理划分限选课程组,那么课程组中任意两门课程之间在指标点达成度定量评价时就可以相互替代。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探索出一种采用以限选课程组为单位的权重支撑解决方案,即把每个限选课程组的所有课程作为整体,折算成一门等价的必修课权重支撑课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限选课程组中的课程,又兼顾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以及举证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两个限选课程组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权重支撑方式示例见表1。在该示例中,通过计算每个限选课程组对于每个支撑指标点的达成度,我们可以把这些课程组按一个个等价的必修课权重支撑课程来处理。

5 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定量评价

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周期一般为3年或4年,评价方式主要有课程成绩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并且评价主要以前者为主。我们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课程成绩分析法的推荐步骤以及权重支撑课程和限选课程组达成度的定量评价方法进行分述。

5.1 课程成绩分析法的达成度评价实施步骤

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評价是按照课程达成度、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毕业要求达成度和专业总体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先后顺序逐层进行定量评价的,具体实施操作步骤如下。

1)对课程达成度和限选课程组达成度作定量评价。

课程及课程组的达成度评价是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的基础,建议在每学期课程考核结束后随课程成绩分析工作一起进行,并且及时地把课程达成度的评价材料存档。这样做既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又便于教学工作的规范管理。

2)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作定量评价。

这项工作建议在每学年各教学和实践环节考核结束时进行,需要对本学年所有课程及限选课程组的达成度评价材料进行汇总。由于被认证专业的在校生涉及多个年级,因此各个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的定量评价也要对各个年级的学生分别进行。

3)对每项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各指标点达成度评价结果进行综合。

这项工作可在每学年各教学和实践环节考核结束时,只对应届毕业生进行综合并给出整体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最终结果。

5.2 权重支撑课程及限选课程组的达成度定量评价

1)课程达成度的定量评价。

被列为权重支撑课程的,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实习实践等,和限选课程组中的限选课都需要作课程达成度的定量评价。前者的评价结果可直接用于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的加权求和,后者的评价结果用于计算限选课程组的达成度。

课程的达成度是针对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而言的,即如果某一门课程是两个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权重支撑课程,则该门课程应当分别针对这两个指标点计算其课程达成度评价值。

一门权重支撑课程对于某一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值,是根据课程每个考核项的样本学生得分率及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计算的,如某一课程是第i项毕业要求所分解出的第j个指标点(简称指标点i.j)的第k门权重支撑课程,若这门课第m个考核项得分率及占课程总成绩比例分别为Sk,m和Fi.j, k, m,则该课程对于指标点i.j的达成度评价值为

Ci.j,k =∑m (Fi.j,k,m · Sk,m ) (1)

对于限选课程组中的课程,若该限选课是课程组的第n门课程,则该课程达成度评价值就用Ci.j,k.n表示,其计算方法与必修课权重支撑课程类似,即

Ci.j,k.n =∑m (Fi.j,k.n,m · Sk.n,m ) (2)

课程的考核项得分率计算与考核方式有关,如期末考试得分率是样本中与该指标点相关试题平均得分与总分的比值;一些难以再按指标点细分的考核项,如出勤考核,其总得分率平均值可作为每个指标点考核项的得分率。需要说明的是,样本学生是从已通过课程考核的学生中抽取,不包括课程考核未通过的学生且通常抽取人数不少于1个教学班的学生。

2)限选课程组的达成度定量评价。

对于某一指标点,一个具有支撑权重的限选课程组可被视为一门权重支撑课程k,它的达成度是由该课程组中每门课程的达成度Ci.j,k.n按其选课学生所占的比例Rn加权求和得到,如某一限选课程组共有n门课程,要求选修课程的数目为p,则该课程组的达成度为

Ci.j,k = p · ∑n (Rn · Ci.j,k.n) (3)

6 结 语

专业各项毕业要求的达成,最终都要落实到每门课程、实验以及各项活动指导的具体细节上。这就需要每一位参与本科教育工作的教师对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体系、达成度评价原理和具体评价方法都有全面清晰的了解,要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融入各项教学活动中,把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反馈到教学的持续改进工作中。只有这样,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工作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通用标准[EB/OL]. [2016-12-15]. http://www.ceeaa.org.cn/main!newsList4Top.w?menuID=01010702.

[2]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 计算机类专业[EB/OL]. [2016-12-15]. http://www.ceeaa.org.cn/main!newsView4Simple.action?menuID=01010702&ID=100000616.

[3] 陈道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通用标准2015年版解读[EB/OL]. [2016-12-15]. http://zlbz.cxxy.seu.edu.cn/docs/20160302/1456919363253189.pdf .

(编辑:宋文婷)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认证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和步骤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机械结构ANSYS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从本科专业认证浅谈教学秘书工作效能提升
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加强品牌专业建设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实践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学生能力达成度评价体系设计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材料成形CAD/CAE/CAM课程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