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7-06-26 12:03黄文艺程昊刘骝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

黄文艺+程昊+刘骝

545006 广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广西柳州 545006 广西科技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 广西柳州

【摘 要】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研究生教育的责任和使命。然而,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单导师制的弊端开始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导师团队模式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这种模式通过整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发挥知识互补的优势,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期有所借鉴价值。

【关键词】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

一、前言

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更多的体现在创新型知识人才之间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培養的质量和数量都与研究生教育联系密切。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专业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学科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对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研究生要想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具备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全方位的思维方式。现实中我们发现,研究生创新能力弱是不争的事实,这与学术环境、价值导向、政策支持以及文化传统都有很大的关系,其中单导师制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元素。在单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基础和努力程度,与导师的指导水平、学术素养和职业操守也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传统单导师制的学科局限性限制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研究生导师队伍良莠不齐,部分导师学术水平一般、知识老化严重、承担科研项目少、工作责任性不强,无法给研究生更多的参与科研实验的机会,也不能帮助研究生克服科研中存在的难题,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差强人意。在此背景下,研究生导师团队模式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二、研究生团队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所谓研究生团队模式是指由一些在知识领域互补的研究生导师组成团队,按照统一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指导研究生科研活动的形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

1.有利于全面培养研究生

术业有专攻,知识面再丰富的导师也存在知识面受限的问题,其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学术视野都受限与研究领域,对其他研究领域和学科的知识不熟悉,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十分不利的。采用导师团队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吸收各个导师的精华,在学科知识、研究视野和科研方法等方面获得全面的提高。

2.有利于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

研究生导师团队模式不仅让研究生受益匪浅,而且对导师而言,也是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的一大契机。传统的单导师模式下,导师要负责很多研究生指导工作,还要完成授课任务,很少有机会互相沟通和交流,这也是部分导师知识水平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在导师团队模式下,导师们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指导计划时,要互相沟通和切磋,互相了解对方的学科背景,学习了对方先进的研究方法,提升了自身学术水平。尤其是缺乏指导研究生经验的新导师,可以从经验丰富的老导师那学习经验,提升研究生的指导水平。

3.有利于研究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导师团队模式下,研究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将成为常态。导师团队模式下的研究生培养有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互相共享学术资源,共同完成导师团队承担的课题。还需要定期举办科研课题汇报交流会,交彼此的心得和体验,帮助研究生理清自己的研究思路,对课题项目做深层次的思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研究生的集体认同感。

4.有利于实现学科交叉

当前,跨学科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事实证明,传统文理分科带来研究生知识面的狭窄,正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弱的主要症结所在。我们看到,很多创新成果往往产生在多学科的交叉点上,如果只具备单一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是很难解决很多现代科学问题的。国外知名高校都积极倡导研究生的跨学科教育,这也是国外创新型人才层出不穷的一大原因。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也在积极推进跨学科教育,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跨学科教育步履维艰。导师团队模式的推行,是跨学科教育的一大进步,极大的促进了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了学科交叉。

三、完善研究生导师团队模式的建议

1.建立完善的梯队结构

完善的研究生导师梯队结构是导师团队模式的基础。从国外经验来看,其研究生导师梯队结构有多种形式。例如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知名高校,研究生导师来自全世界各个领域的顶尖学者,共同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学界将其称为“狮群”模式,我们显然不具备这种条件。还有一种俗称“狼群”模式,该模式下的研究生导师也都是一流的学者,带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在某一新的研究领域展开探究,并覆盖该领域的绝大部分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不仅会形成一个新的研究学派,而且也孕育一批优秀的顶尖学者,产出一批创新型研究成果,我们也不具备这种条件。第三种俗称“雁群”模式。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发挥集体的力量优势才能完成。具体而言,导师队伍中既有教授、副教授等职称高的导师,也有学术能力强的讲师等;年龄上既有年长的、经验丰富的导师,也有年轻的、思维活跃的新导师;学科建设上要以本专业、本领域的导师为主,辅以相近和相关专业的导师;教师来源上既要有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海归人才,也要有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导师,还要有从政府部门以及知名行业企业中选拔的、经验丰富的导师。形成合理的梯次学者队伍结构。这样的导师队伍工作经验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学术风格不同、研究领域不同、研究方法也不同,极大的开拓了研究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创新能力。

2.提高研究生导师的素质与能力

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和工作态度决定了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首先,研究生导师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研究生导师的成熟通常伴随着学科建设的推进,少则三五年,多则一二十年,如果没有超前意识,很可能会造成后继乏人。为此,高等院校要制定科学的研究生导师建设计划,从海内外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挑选和物色各种具有“高、新、尖”特色的高级人才,将其纳入到导师队伍中。学历结构是选择研究生着重考虑的指标,优选具有博士学历的研究生导师,这意味着这些导师接受过博士阶段严格的科研训练,思想理论体系更成熟一些。当然学历并不等于能力,高校应该成立导师遴选委员会,本着重能力、轻资质的原则,对导师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考核,只要在专业领域有突出的成就的,都可以将其纳入到导师队伍中来。例如中南大学的本科生刘路由于在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方面的突出成就,被中南大学聘为教授,时年才22岁。中国电子科技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教授周涛,也是源于其在信息物理、人类动力学等领域的成就。这些人才的加入,增强了导师团队的多样性,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其次,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培养。除了科研水平和研究成果等要求之外,一名优秀合格的研究生导师也是一个学术成功和人格成功的人,需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一方面,研究生导师要具备扎实的学术能力,能够积极参加学术科研交流活动,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前沿信息和研究走势,有广泛的学习经历,有广阔的学术视野,有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研究生导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格魅力。导师不仅是研究生学术方面的引领者,也是学生精神层面的导师。人格魅力是导师获得学生尊重的基础,导师的人品、德性、为人处世和治学态度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生。

3.建立科学有效的团队管理制度

在导师团队培养模式下,导师来源比较复杂,有来自不同院系的,有来自不同学科的,也有来自不同高校的。除了研究生指导工作之外,导师们还要承担教学任务,而且绝大部分导师隶属于几个导师团队。在沟通和交流上很容易出现相互推诿和扯皮,导致研究生团队指导流于形式,甚至效果还不如单导师模式。为此,需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团队管理制度。首先,明确导师团队成员职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研究生导师团队进行目标管理,明确团队负责人和导师们的岗位职责。负责人负责制定研究生指导的方案以及整个团队的协调工作。根据研究生培养的任务和不同导师的专业特点,进行任务分解和分配,指导并监督研究生培养中的具体工作落实。团队成员积极服从团队负责人的安排,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研究生指导工作,不能以行政事务、教学任务或社交事务等为借口,疏于对研究生的指导。其次,建立导师团队例会制度。导师团队例会制度可以加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问的交流,使导师给予研究生更多的关注,学生也易于接近导师。例会制度可以以项目课题组形式进行,研究生作为项目参与人与教师的地位平等,更有利于研究生融入到团队中,增强团队意识,拉近与导师之问的距离。通过例会制度也可增加导师之问的交流,明确导师职责,有效管理研究生。定期例会制度还可以总结阶段性教育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确定今后工作的计划安排。

4.健全导师团队的评价激励机制

导师团队成员虽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聚在一起,但由于目前的评奖评优活动基本倾向于对成员个体的考评,很少考虑团队因素,因此在导师团队建设中必然会存在成员之问的各种利益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团队的凝聚力,不利于团队的健康发展。为此,有必要建立导师团队的评价激励机制,根据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承担的责任、分工不同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通过定期检查团队成员的工作执行情况,对优秀的团队成员实行奖励。同时建立导师的动态淘汰机制,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团队成员偏离目标的行为,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团队成员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那些工作责任心不足,或者能力欠缺的导师要及时清退,很像想象一位在专业研究领域没有学术成果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通过建立明确的奖励制度及严格的惩罚制度,树立导师团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与危机感,实现对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动态管理。当然,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管理不能简单照搬普通的激励奖惩办法,要尽可能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通过声誉来激发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导师团队模式克服了传统单导师制的弊端,不仅有利于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也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当然,要充分发挥导师团队制的作用,还需要高校、导师、研究生以期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政荣.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组制的探讨,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3)

[2]缪燕平,肖天贵,何建新.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建设与探讨.教育与职业,2010(7)

[3]张意忠.论导师团队建设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U].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4]夏士雄,土志晓.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计算机教育,2011(5)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黄文艺,男,高级实验师,博士,主要从事化学方面的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

通讯作者,刘骝,男,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 年廣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专项课题研究项目“基于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Y2015116)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生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通用电气公司创新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