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与意识形态

2017-06-30 14:20
中外企业文化 2017年1期
关键词:商业模式竞争概念

意识形态指的是松散、弥漫状态的文化被提纯之后形成的结构严谨的思想力量,它一旦被人掌握,就能以最小的沖突(矛盾)获取最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法国哲学家阿苏撒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与政治权力的概念分离开来,并用意识形态去解释人们是怎样用物化、形式化的行为活动去感知想象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散漫的意识(主意)被整理,被系统化,被浓缩成为清晰的概念,被组合成为一个想象的世界。

组织中的人总是生活在某种意识形态之中,我们暂且将它的优劣伦理价值判断留给政治学去讨论。在意识形态中,人们焦虑不安的心理获得暂时的平衡,因为意识形态为人们原本无目的的行为活动提供了意义和价值,赋予人们存在的理由。

先锋企业将意识形态的哲学武器颠倒过来使用——先创造想象的世界,“营销”代表这个想象世界的核心假设和概念,然后生产转化用的产品、仪式、符号、组织(兴趣小组)甚至语言,来具体表现抽象的概念。企业意识形态在利用物质产品和有形的服务表达设计出来的抽象概念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影响力制造了受众并获得超值收益。这就给我们一个启迪,企业文化的思维模式与企业其它工作的思维模式有较大差异,它是主动创建企业意识形态,并用意识形态的哲学武器获取最大控制力和影响力的过程(见图一)。

先“创造”的想象世界就是企业文化假设体系,可见,企业文化与单纯的文化不仅已没有天然关系,反而南辕北辙,这一运用过程应是企业文化的真实面目,核心就是企业形成一套自己的意识形态,别人无法仿制。

“文化”式的企业文化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提炼精髓,它的思维认为:第一,被整理、浓缩、组合的企业意识形态必定适用于企业发展的现状与外来;第二,组织中的人总是能充分理解从他们生活中提炼的某种意识形态;第三,不同企业之间提炼的企业意识形态是不同的;第四,被提炼出企业意识形态必定适用于企业形象;第五,被提炼出的企业意识形态必定适用于企业品牌;第六,被提炼出企业意识形态基本适用于企业扩张。“文化”式的企业文化是基于上面这些思维而发展起来的。主动创建也好,提炼精髓也罢,在探讨中,回避了一个致命性的问题——为什么而创建?为什么而提炼?

企业文化是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要求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求又是什么?美国学者沙因在著作中提到,“文化的精髓就是共同习得的价值观、理念和假设,他们随着组织继续获得成功,而变成共享的和理所当然的。”“当组织新成员认识到组织的价值观、理念和假设肯定是‘正确的时候,它们才会变成共享和理所当然的。”这里同样也没回答“组织成功”和“正确”的依据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困扰,正是目前企业文化徘徊不前的症结所在。这一症结的关键,就是日渐清晰的概念“商业模式”。沙因在著作中曾强调:“破译企业文化,先以‘界定商业问题开始。”“界定商业问题”的内涵同样是指“没说清楚”的商业模式。目前最被管理学界接受的商业模式定义是Osterwalder,Pigneur和Tucci在2005年提出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见图2)

国内多用“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及路径以及实现价值所需的内部活力和能力”的定义。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都是一个由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方式构成的三维立体模式,它是一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的持续发展力,是企业战略和企业执行力的转化环节。没有商业模式,企业战略就无法执行,更谈不上执行力了。

至此,企业文化可以归结为:企业在为自己选定商业模式后,主动创建和改造出符合的企业意识形态,并用意识形态的哲学武器获取最大控制力和影响力。沙因把“意识形态”称为基本假设,按基本假设、价值表达、表层现象理解,沙因的关于企业文化三个层次的观点更贴近实际。(见图3)

主动创建和提炼精髓的意义则在于,如何深刻理解企业商业模式?如何创建和改造出符合的企业意识形态并将其有效转化?这也是企业文化的关键。(见图5)商业模式中任何一个模式的改变都会带来商业模式的改变,导致企业文化的改变。同时,对商业模式的不清晰是导致企业文化“虚化”、“泛化”、“活动化”、“CI化”的症结所在。(见图4)

从管理学方面看,管理的本源就是通过人员及其机构内的资源而达到共同目标的工作过程,即取得一致性的过程。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是否能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高度一致。竞争层次论所述企业文化的竞争绝对不是企业文化理念的竞争,不是企业文化手册的竞争,更不是企业文化奖项的竞争,而是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趋势、战略、经营、管理、生产、服务等流程的影响程度的竞争,是企业文化对员工引导和发展的促进程度的竞争。从这个属性讲,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使企业进入企业文化管理时代。(见图5)

从文化方面看,企业的意识形态不能凭空而来,必然要有其生存的思想基础。因国度、民族、信仰的不同,必然带来意识形态思想基础的不同。因此,只要不是概念过窄的企业意识形态,都可通过替换思想依托来适应。如双星的“佛文化”可适用于印度,但不能通过替换思想依托来适应西方国家;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可用的思想依托范围就很广。将意识形态生存的思想基础与企业文化混淆,正是企业文化“文化”化、虚化的根源。endprint

猜你喜欢
商业模式竞争概念
竞争的合适位置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感谢竞争
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商业模式考验
正确面对竞争
2006-2007年度最佳商业模式
2006-2007年度商业模式未来之星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