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中职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2017-07-01 08:46刘娟娟
职业教育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培养现状京津冀

刘娟娟

摘要:针对京津冀三地中职学校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从学校数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训设施、师资队伍五个方面,结合实际分析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层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培养出适应汽车市场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京津冀;中等職业学校;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6-0024-05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3年汽车产业统计数据来看,京津冀三地汽车行业的产量、产值、增加值、营业利润在全国汽车产业发展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详见表1)。

从以上数据发现,京津冀三地中汽车的产量和产值最高的是北京地区,但增加值、营业利润最高的是天津地区。可见,京津冀汽车产业的发展存在差异性,并各具优势。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京津冀地区汽车的产销量迅猛增长,汽车消费后市场的维修、美容等服务业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汽车维修业为例,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汽车维修业从车源、车型、服务对象到维修作业形式等诸多方面都在发生新的变化,这些对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数量、质量均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因此,面对当前汽车市场的现实情况,探索京津冀三地中等职业学校概况、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训设施、师资配备是否能够满足汽车行业市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很有必要。笔者力图探讨目前京津冀地区中职学校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一、京津冀中等职业学校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京津冀地区培养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校整体概况

截止目前,北京、天津、河北开设汽车相关专业的中职学校分别有17所、30所、30所,其中,北京市有4所国家级示范校(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北京市密云县职业学校、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北京市延庆县第一职业学校),河北省有7所国家级示范校(廊坊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衡水科技工程学校、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承德工业学校、赵县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邢台市农业学校、涿州市劳动技工学校),天津市有10所国家级示范校(第一轻工业学校、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劳动经济学校、信息工程学校、南洋工业学校、宝坻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静海县成人职业教育中心、红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武清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南校区)、滨海新区塘沽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6所国家级重点校,5所国家级技工学校。从学校数量及国家级示范校的分布来看,天津市在京津冀三地中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状况相对较好。但在收集相关资料过程中发现,虽然有些国家级示范校开设了汽车相关专业,但并不作为本校的重点发展专业。从办学历史来看,绝大部分的中职学校成立时间较短,如北京市密云县职业学校2004年5月才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汽车工程系成立于2013年初;但也有办学历史较长的中职学校,如武清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始创于1995年,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汽车系始建于1987年,天津市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汽车相关专业成立于1985年,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创办于1983年。综合学校整体情况来看,天津中职学校对于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京津冀三地中较为完善。

(二)京津冀中职学校培养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专业设置

京津冀三地中职学校在开设汽车行业相关专业方面存在差异。北京地区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主要是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车身修复、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汽车制造与检修、汽车美容与装潢,各个学校专业设置侧重不同,但94.1%的学校都设置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然而并非每个学校这五个专业都有涉及,仅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同时开设了五个专业。天津地区可以概括为两类,普通中专和职业高中学校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而技工学校开设汽车维修专业,仅有天津市开放技工学校开设有汽车装饰与美容专业。河北省专业设置和北京地区相似,除以上提到的五个专业外,另有6所学校开设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1所学校开设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综上所述,京津冀地区中职学校汽车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上,仅有少数学校开设其他相关专业。

(三)京津冀中职学校培养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职业学校的特点就是围绕区域经济和支柱产业确定专业并开设相关课程[1]。京津冀地区中职学校主要面向本地区培养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如北京市延庆县第一职业学校明确提出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为了适应北京市乃至延庆地区汽车行业发展的需求。而在课程设置方面,总体来看各个学校均由通用能力课程(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程、实训、定岗实习五个方面组成。但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见图1、图2、下页图3)

综上所述,在课程设置方面,北京市的中职学校更为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了哲学与人生、政治经济与社会、公共艺术等课程;另外还增加了专业拓展课程。天津地区的中职学校则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更为详尽,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程。而河北省中职学校则只开设了必要的公共基础课。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方面较为宽泛而笼统。

各学校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也逐渐重视开发校本课程,尤以各国家级示范校为主。如武清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教学专家及一线汽修专业教师等组成校本教材编写组,共同开发《发动机原理与维修模块》《底盘拆装与维修模块》《汽车电气原理与维修模块》三门适合学生实际、适合社会需求、适合校企资源的“三适合”校本教材。

(四)京津冀中职学校培养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实训设施

自2011年起,京津冀三地中职学校以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大力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培训服务模式,综合企业反馈和市场调研的同时,调整培训项目,使之适应市场需求,使培训实用有效,力争为企业多培养各类人才,为本地区发展及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1]。

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区域发展不均衡,北京市与天津市整体发展水平较好。以北京市延庆县第一职业学校为例。该校具有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气、汽车美容、汽车钣金、喷漆和商务等专门化实习实训室,建有3 000平方米汽修实训楼和2 600平方米汽修实践场,设备总价值1 300多万[2];而河北省发展较好的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仅拥有800平方米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三个,工学结合实体实训基地面积达650平方米,实训设备总价值达300多万元。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教育资源不均等。

实训学时方面,从收集的培养方案来看,各学校均可保证实践性教学占总学时的50%左右。如涿州市技工学校在前两年的课程安排中训练课时占到总学时的59.2%,并采用“2+1模式”在第三学年安排顶岗实习;天津机电工艺学院在保证实践性实训的同时也确保生产性实训学时占实践技能训练总学时的50%以上,第五学期在校内实训场完成综合技能训练,第六学期在日立楼宇开展生产性实习,确保实习时间。

(五)京津冀中职学校培养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师资配备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确保教学质量的保障之一。根据2013年国家统计年鉴,京津冀三地中职学校生师比分别是25.65、13.82、19.84,天津地区中职学校生师比最低,在京津冀三地中师资力量相对较强,配备较为合理;但与普通中学相比,中职学校生师比明显偏高。另一方面,各校高学历、“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较低。京津冀中职学校都在致力于建设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组成的结构合理、学术造诣深、专业技能突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3]。同时,职业院校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如统筹规划专业教师轮流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锻炼;加强校本培训,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京津冀地区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在我国,绝大部分的中职学校成立时间较短,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教学沿袭老套的教学方式,师资力量较单薄,种种困难导致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通过以上调查,发现京津冀中职学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不匹配

当前,汽车后市场行业主要包括汽车维修、汽车商务、汽车美容与护理、汽车检测、汽车物流等。汽车维修行业的工种包括机修工、电工、倉管人员等;汽车商务则可划分为新车销售、二手车销售、配件管理与销售、汽保设备销售、汽车保险与理赔等;而汽车美容护理通常与汽车音响设备、汽车空调相结合[4]。但从京津冀三地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汽车运用与维修方面,仅有个别学校开设汽车美容与护理、汽车商务(销售)专业并培养相应人才。汽车后市场不仅仅需要高技能的汽车维修人才,同时也需要汽车商务、美容、护理、检修等方面的人才。

(二)课程设置、教材不能与时俱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汽车设备、技术、工艺也日新月异。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汽车行业不断推出新的行业标准,但各学校长年沿用同样的课程设置、相同的教材,并没有随着行业技术的改革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学中存在大量已淘汰的维修工艺,涉及新型汽车的教学内容较少。这样,可能造成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市场的需求,从而降低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学习,职业道德培养形式化

从课程设置来看,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是通用课程、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涉及较少。京津冀三地中,北京市中职学校更为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但课程设置较形式化。从学生的企业实习反馈来看,中职学校培养的汽车行业人才对于职业缺少认同感。

(四)校企合作不紧密

从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来看,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但汽车企业的积极性不高,造成了“一头热”现象。校企合作难以开展,导致学校难以了解企业前沿先进的技术以及人才需求,因而造成学校在汽车行业人才培养中存在滞后的问题,学校在培养方案确定、课程开发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盲目性。这使得中职学校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企业的用人标准,从而造成 “低就业率”和“用工难”现象并存。

(五)师资配备不合理,缺乏“双师型”师资

中职学校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缺乏一定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因而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业(包括理论学习与实训)上都需要教师的指导。汽车行业对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但中职学校教师绝大部分专注于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和从业经验,理论型教师偏多,而能教授实操技能的教师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操技能的发展。京津冀三地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整体较少,同时也很少聘请企业中实际操作技能较强的行业专家到校授课。

三、京津冀中职学校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对策

对于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职学校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如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共同评价学生等等,但具体实施却困难重重。这是目前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一)开展市场调研,合理设置专业方向,优化课程设置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京津冀三地的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的改变,从而合理设置本校专业方向以及根据当前行业技术发展状况合理调整专业模块设置,培养适应市场发展的汽车行业人才。在市场调研过程中,学校可以切实了解目前企业的用人需求,并听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对学校教学形式、内容的合理化建议,从而优化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仅关注学生的“硬”实力,即良好的理论基础及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关注学生的“软”实力,即具备基本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使其毕业生符合企业要求,从而优化京津冀地区汽车行业人才队伍结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加强校企合作

政府一方面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约束和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如政府可以针对切实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从而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大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一批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合理利用资源,既可以使学校的学生获得工作实践经验,又可以使企业获得优秀的人才储备,从而使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这样,不仅加强了校企合作,而且使两者在合作处于良性循环,既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又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建立教师互通机制,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目前,“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各校难以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学校在“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引导下,不断壮大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鼓励本校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了解汽车行业动态及前沿知识,前往企业实地考察、亲身实践,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与企业紧密结合,定期邀请经验丰富、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企业高级人员到学校授课,传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技巧,逐渐提高整体师资水平,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另外,各学校之间可以就某一专业建立教师互通机制,精通某一专业课程的“专家型”教师可以作为其他学校该专业课程的外聘专家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双师型”教师紧缺的问题,同时可以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为学校注入优秀的外聘师资力量。在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之外,展开较大规模的“专家型”教师优势互补、教育资源隐形整合,形成“校校联合”培养优秀的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优化教育资源使用,提高教学质量。

(四)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互享教育资源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京津冀三地可以统筹各地教育优势,建立教育园区,如2013年12月天津市启动了海河教育园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试点工作。各学校在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上有各自的特色,学校间可以针对汽车专业采取互享优秀核心课程,组建思想道德、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团队,统一授课標准、授课进度,同时尝试“专家型”教师互派、互聘,从而互享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利用率,培养出适合汽车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天津市机电工业学校.立足区域经济发展 发挥学校服务功能[EB/OL].[2016-11-28].http://www.cnjdxy.com/BM_Cata_Single.asp?b=31&fid=.

[2]汽修专业组.不断改革和锐意创新的汽修专业简介—延庆县第一职业学校[EB/OL].(2012-01-02)[2016-11-28].http://www.yqyz.org.cn/shtml/13/news/201511/3879.s.

[3]宋天一.中职学校汽车维修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信息,2009(25):203,278.

[4]郑玉英.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机电技术,2011(4):176-177.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Automobile Talents Training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LIU Juan-jua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automotive skilled talent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cluding five aspects: the number of schools, speciality setting, curriculum system, training facilities and teacher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t the school level,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who can adapt to the demand of automotive market.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utomobile professional skilled talents; current training situation

猜你喜欢
培养现状京津冀
京津冀协同发展
新疆高校篮球运动员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
浅谈初中英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青少年财商能力培养现状研究
财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及改革建议
法庭速录技能的培养现状及前景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班委干部管理及培养研究
京津冀协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