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关系实证分析

2017-07-02 03:52
岭南学术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居民收入城镇居民协整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419)

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在逐年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也在逐年的增加。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本文根据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现状,选取2000-2015年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如何促进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指标的选取与模型的设定

(一)变量的选取

1.农村居民收入指标

本文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农村居民收入指标,用pi1表示,但为了让每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以1978年为基期,选取PI1表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其中:

2.城镇居民收入指标

本文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城镇居民收入指标,用pi2表示,但为了让每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以1978年为基期,选取PI2表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其中:

3.城镇化水平

本文选取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即城镇化率)来表示城镇化水平,记为UR。

(二)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2000-2015年河南省上述相关变量的数据,其中2000-2014年的数据来自《河南统计年鉴》[1],2015年的数据来自2015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1 2000-2015年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及城镇化水平

(三)数据的处理

为了剔除价格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处理,得到如下数据,见表2:

表2 剔除价格因素后的数据

续表

基于上述数据分析,得出UR和PI1、UR和PI2的趋势图:

图1 UR与PI1的趋势图

图2 UR与PI2的趋势图

从图1、图2可以看出,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分别与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呈现出一致的增长变化趋势。计算可得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化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9497、城镇居民收入与城镇化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9822,表明城镇化水平分别与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是高度正相关,从而说明城镇化水平分别与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之间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四)模型的设定

分别以PI1、PI2为被解释变量、UR为解释变量建立城镇化水平——居民收入模型[2]26:

为模型(1)的随机干扰项

为模型(2)的随机干扰项

二、实证分析过程

(一)单位根检验[3]238

由于大多数的经济时间序列具有非平稳性,故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应该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所采取的方法是ADF检验法,用EViews软件对序列进行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

表3 各变量的单位根平稳性检验结果

其中:DUR、DPI1、DPI2表示变量UR、PI1、PI2的一阶差分,检验形式(C,T,K)中的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滞后阶数由AIC、SC最小准则确定。

从表3可以看出,UR、PI1、PI2的ADF统计量的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为1%、5%、10%的ADF临界值,从而应当接受原假设,即原序列具有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

同时得出:DUR、DPI1的ADF统计量的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为5%、10%的ADF临界值,从而应当拒绝原假设,即一阶差分序列不具有单位根,是平稳序列;DPI2的ADF统计量的值,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0%的ADF临界值,从而应当拒绝原假设,即一阶差分序列不具有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这说明变量UR、PI1、PI2是一阶单整的,即均是I(1),满足协整分析的条件。因此,我们将进一步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分析他们之间的动态关系。

(二)协整检验

由于变量UR、PI1、PI2均是一阶单整的,故可以进一步对UR和PI1、UR和PI2进行协整检验。鉴于本文只研究涉及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故选用Engle-Granger[2]298r两步法检验。

Engle-Grange两步法的检验过程为:第一步,对变量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残差序列;第二步,对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若残差是平稳的,则回归方程就是变量之间的协整方程,反之则不是协整的。

先用OLS法估计长期静态回归方程,然后用ADF统计量检验残差估计值的平稳性。回归方程如下:

回归系数的标准差(1089.229) (30.53884),

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6.70165) (11.34923),

回归系数的标准差(1587.943) (44.52133),

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10.89076) (19.58735),

其中, 为回归方程(3)的残差、 为回归方程(4)的残差; 为决定系数; 为F统计量的值。

从回归结果表明:两个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020、0.9648,表明方程拟合的比较好;各个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均大于自由度为16-2=14、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2.624,表明解释变量UR分别是被解释变量PI1、PI2的显著影响因素;(3)从F统计量的值来看,UR与PI1、UR与PI2的线性相关关系显著。

分别对回归方程(3)和(4)的残差序列 、进行单位根检验(滞后阶数由AIC、SC最小准则确定),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残差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表4可知,残差序列 、 的ADF统计量的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5%、10%的ADF临界值,从而应当拒绝原假设,即协整方程的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PI1与UR、PI2与UR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3]186

从协整检验得出河南省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分别与其城镇化水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因此需要对变量UR、PI1和UR、PI2分别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阶数非常敏感,根据AIC、SC最小准则,确定滞后阶数为1,检验结果见表5。

表5 变量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从表5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滞后期为1年且显著性水平为10%时,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农村居民收入及城镇居民收入增加的原因,但农村居民收入及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并不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原因,表明城镇化率仅仅与城乡居民收入之间存在单向促进的因果关系。

三、结论

本文通过EViews软件对河南省2000-201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从协整分析结果看,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农村居民收入平均增加3.4659元;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城镇居民收入平均增加8.7205元。

从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看,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及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但农村居民收入及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并没有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

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没有促进其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原因有: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其经济不是很发达,这决定了它是劳务输出大省。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输出到江苏、浙江、北京、广东等这些经济发达的省份,通过打工取得的居民收入是影响外省的城镇化水平,而对本省的城镇化水平影响较弱;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虽然在逐年提高,但与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的居民收入相比处于中下水平。一方面,城市的高房价、高消费使农村居民对进城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国家近几年的惠农政策越来越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家种地。

四、建议

为了促进河南省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协调发展,综合上述实证分析的结论,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河南省政府应该坚持提高城镇化水平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两手抓,使其二者协同增长。从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能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同时,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能够增加有效需求,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继而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第二,河南省政府应该密切关注如何由“土地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变[4]。农村居民在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政府要考虑如何帮助劳动者解决户口户籍、社会保障、住房等问题,使其子女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这样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

第三,河南省政府应该努力增加省内就业机会。大部分农村居民不愿意丢下老人孩子去外省打工,但是为生活所迫,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去经济发达的省份打工挣钱。省内的就业机会增加就会吸引跨省劳动力回流,从而提高本省的城镇化水平。

[1]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靳庭良.计量经济学[M].第1版.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4] 段宗志,杨菲.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关系实证分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51-55.

猜你喜欢
居民收入城镇居民协整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