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拿来主义》

2017-07-03 04:36钱理群
关键词:拿来主义杂文家外来文化

钱理群

阅读本文,要把握好鲁迅杂文的两个特点。鲁迅写杂文,都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但他对问题的思考,又很深很广,带有很大的超越性。鲁迅杂文可以说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结合,个别性(这一个)与普遍性(这一类)的结合。这样,他的杂文就可以超越时空,从他那个时代延伸到当下的中国社会。我因此常说,鲁迅不会成为“过去式”的老古董,而是“正在进行式”的思想家、文学家,他是活在当下中国的。

但鲁迅毕竟是杂文家,他是用杂文家的思维去思考重大的思想文化问题,用杂文家的笔法去表达他的意见。因此,我们读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就不仅要注意他“说了什么”,更要注意他是“怎么想”的,以及“怎么说”的:他如何把如此重大、复杂,别人写了上万、上百万言也说不清楚的问题,却举重若轻地用一千五百字就说明白,说透了;而且说得那样生动、形象,妙语连篇,让人忍俊不禁,回味无穷。把握鲁迅的“杂文思维”和“杂文笔法”无疑应该是我们阅读的重心。

先看第一部分(1-7自然段)。一开始就说清楚问题提出的背景:在中国奉行“闭关主义”的锁国政策,与世界隔绝的时候,“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然就不存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只有到了被西方国家用“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这才开始面对不同于中国的西方文化,并在其冲击下,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得失,才有了“如何对待”的问题。—其实,这也是今天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闭关主义”以后,进入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时代,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自己的传统,自然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中心问题,可以说,是时时处处都要面对的。

而且对问题的回答,也从来都是五花八门的。如何把握和分析纷纭复杂的各种意见、思潮,是一个难题。鲁迅曾说,杂文家批评一个人,或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思潮,常“加以简括的名称,虽只寥寥数字,却很要明确的判断力和表现力。如他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就是把在如何看待自己民族问题上的不同心理简括为“他信力”“自欺力”和“自信力”的,因为简明而又贴切,此语一出,就让人难忘。这篇《拿来主义》用的也是这样的“简括法”。他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形形色色的思潮,概括为“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既简简单单,又明确醒目。——我们阅读时,就要紧紧抓住这三大主义,细加体会。

一日“送去主义”。“送”的主要是中国的“古董”,后来有了“进步”,又加上点儿“活人”。“送”的目的是“发扬国光”,“顺便到欧洲传道”。鲁迅敏锐地注意到,这样的“送去主义”并没有按照“礼尚往来”的礼节同时“拿来”:只“送”不“拿”,只输出不输入,就显出了民族保守主义的本质,背后或许还有传统的中华中心主义。——我们会立刻联想起当下的中国:在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背景下,这样的“送去主义”就更是成为时髦,新挂出的招牌是“中国文化中心主义”“中国道路拯救世界”“输出软实力”等等。因此,鲁迅当年的警告,在今天就具有了现实的意义:如果“只是给予,不想取得”,必然是自我陶醉,而不思变革进取,其结果就是不能给子孙“留下一点礼物”,长此以往,数十年、百年之后,“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获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那时,他们会怎样评价我们这些“不肖祖先”呢?

二日“送来主义”。“送”来的都是“洋货”:“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鲁迅说,这样的“送来”,让中国“清醒的青年”感到“恐怖”。因为它是“抛给”的,是强制接受,并且是不允许选择的,这样的区别于主动“拿来”的“送来”,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扩张,在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上,是西方殖民者的军事、政治、经济侵略的伴随物。——今天的中国,已经获得了独立,我们的开放,基本上是独立自主的;但盲目的、不加选择的被动接受抛来之物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何变“送来”为“拿来”,也还是个问题。

三日“拿来主义”。这是鲁迅倡导的,他有一个很好的概括:“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首先是“自己”,无论是吸取外来文化,还是继承传统文化,都必须保持自己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其次是“运用脑髓”,就是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选择。再次是“眼光”,既开阔宽广,又深刻独到。

对这三大主义,鲁迅是自有价值判断的。但值得注意,也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他对不以为然的倾向,并不进行正面的批判、驳斥,而是用他最擅长的微含嘲讽的杂文笔调,做事实的呈现,寓褒贬于描述中。请读这样的句子:“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与新画,一路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由“大师”“捧着”,又“一路挂过去”,本身就构成了一幅绝妙的漫画;“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言此意彼,明褒暗贬;还有“我在这里也不想——这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更是随手拈来,在读者会心一笑中,所有那些振振有词的高论都不攻自破了。

文章的第二部分(8、9、10自然段),鲁迅又换了一种写法:打比方,用小说家的笔调,描述一个假定情景,勾勒几个典型人物。鲁迅笔下的“大宅子”,从他的用语“祖上的阴功”“做了女婿换来的”之类,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是在隐喻中国传统文化,但也不必拘泥于此,扩大为包括西方文化在内,也是可以的。根据对中外传统的态度的不同,鲁迅提供了三种类型:一是害怕污染而“徘徊不敢进门”,鲁迅斥之为“孱头”;二是完全拒绝,“放一把火烧光”,鲁迅干脆称之为“昏蛋”;三是欣欣然“接受一切”,那就真是个“废物”了。——这同样有着极大的概括力。我们不难从当下中国社会,以至周边生活里发现类似的人,鲁迅的刻画实在是惟妙惟肖,这是不能不哑然失笑的。

鲁迅笔头一转:“‘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于是,又画了一幅全新的图像:“他占有,挑选”,不特意“显其平民化”,不故作“彻底革命”状,该“使用”就使用,该“存放”就“存放”;也不刻意保存“国粹”,该“毁灭”就毀灭,既不激进,也不保守。这样的“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选择、态度,是基于一个标准,即是否有利于“现在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鲁迅最后把一切归结为“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也就是说,要做到独立、自主地对待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关键是要有“新主人”。而新主人的特点又是十个字:“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本来,这是大有文章可做的,鲁迅却戛然而止:他把进一步的思考留给了我们读者。

最后,又把笔收拢在“拿来主义”的主旨上:“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点睛之笔,就成了警句,是应该反复体味,背诵,牢记在心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拿来主义杂文家外来文化
《川渝杂文家风采》首发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鲁迅《拿来主义》读后感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行走50国深思对西方“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学案例
档案珍藏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