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生活的真味搭建情感的支架

2017-07-03 04:37胡云信
关键词:载体庄子支架

胡云信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情感高于技法》一文中说:“如果分析一下自己的某些作品,自己认为较为满意的,总是倾注了我的情感,倾注了我对许多和我有过同样生活道路的人们的情感。”这句话道出了写作的朴素道理,作家的情感表达是靠自己的作品实现的,而作品是靠许多与自己有同样生活道路的人和事来支撑的。换句话说,任何作家的思想情感都寄托在具体的人和事之中。曹雪芹正是通过塑造大观园中众多少男少女形象寄托审美理想,施耐庵也是依靠《水浒传》中众多的英雄人物来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

中学生要写好作文,也需要不断品味生活的真味,为自己的情感搭建一个承载的支架。不管是写人叙事还是议论说理,都需要一些具体的人、事、物来承载。很多同学面对一道作文题时,感到无话可说,于是无话找话,拼凑材料,无病呻吟,当然写不出有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的文章。下笔之前,我们不妨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一、你了解自己身_边的人吗?

自己身边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兄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包括老师同学邻居和朋友等。

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经历和鲜明个性,都有自己喜怒哀乐的精神世界。鲁迅先生写的很多文章都有自己的幼时经历和家庭背景,梁实秋也是借助于自己的“雅舍”寄托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我们身边的人,尤其是亲人,都有独特的创业史奋斗史,都对自己有或多或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言语行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表达,都能体现他们的青春、智慧、个性和追求。但是,我们很多同学,有的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却对他们的辛勤劳作、内心世界没有认真地感受过;对父母的生活工作、成功失败没有真正地了解体验过;对身边的老师、同学、朋友和邻居没有将心比心地交流过。这样写出来的人和事就缺少个性,就苍白单调。

201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左手粪叉,右手笔杆》写的是小作者自己的爷爷,开篇便是“爷爷的手,拿得起粪叉,舞得了笔杆”。第二段写爷爷是个农民,他常常“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每天晨曦初露,爷爷便背一竹篓,操一粪叉,游走于村头巷尾,捡拾牲畜秽物积攒农家肥。随后又写了爷爷奶奶相濡以沫的温馨生活。第三段说爷爷是个大学生,写爷爷独特的人生经历,写他一手精妙的书法艺术,写爷爷放下粪叉,洗手执笔,挥洒而下,为村民写字的生动场面。最后收尾点题:“平淡而知足,是爷爷的智慧。”作者把对人生智慧的理解,对简单而温馨生活的追忆,对大道至简的人生哲理的表达和对爷爷奶奶的思念之情全部熔铸到爷爷的形象之中了。还有一篇满分作文叫《老爹的智慧》。“老爹”就是小作者的养父,他是做杆秤的。通过“老爹”诚实无欺地制作杆秤与同是和“老爹”当学徒的蒋叔耍小聪明的经历进行对比,歌颂老爹诚实守信的品格。文章也是最后点题:“是的,老爹即老陈,名唤陈实。人们就敬重他这个‘实字。”身边人的特立独行的经历总能蕴含丰富的道理,给人以多元的启发,我们如果對这样的人有真正的了解,有情感的交融,写出的文章不仅感情真挚,而且会充满无穷的张力。

所以叶圣陶先生建议中学生写文章,首先要真正“识得人物”,然后走进这个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是写好一个人的前提。

二、你读出了书本的真味吗?

大文豪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有这样一段话: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又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近年,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欧阳修说出了作文的朴实的道理:勤读书,多作文,才能提高文章的质量,此外别无蹊径。

其实我们很多同学读了不少书,但似乎对写文章帮助不大。这里的关键是要读出一本书的真味,要学以致用,要灵活运用,要让你的积累、储备和积淀会呼吸,有温度,能说话,要让阅读资源变成写作的养料。

只要简单梳理一下,我们便会发现,从教材中阅读的诗词文章可谓气象万千,这里有亲情友情,苦难生命,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宗教文化和哲理人生;这里有坚持坚守,科学探索,平凡伟大、爱国求真,仁者光辉,不羁精神;这里还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清空骚雅,质实密丽,渲染烘托,动静相生。

古今中外很多优秀的作品都在前人作品的启发下有所借鉴才创作出来的,我们从众多的获奖作文和历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都可以看到小作者们恰当精妙的引用、信手拈来的借用、不露痕迹的仿用和自然神奇的化用。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把读的书认真揣摩,读出真味。

比如这篇参赛作文《微》,小作者从一首诗引入,回想幼时扑流萤的故事,慨叹无数生命的微不足道,悲悯微小生命的短暂与脆弱。文中写道:

然而,当我知道世间还存在着不知晦朔的朝菌,不见春秋的蟪蛄,又觉得比起蜂蝶蛾蚁,它们更为可悲。它们不仅个体微小,在生命的长度上也是格外短暂,以至于经常成为人们嘲笑揶揄的对象。

我常庆幸自己是人类,无须为生存的微所困,也不必为生命的微所苦。直至读到蒋勋的《微尘众》,书中给《红楼梦》中那些微不足道、一笔带过的小人物进行郑重其事的记录。比如说被宝玉撞见的卐儿,把玩佛手的板儿……随着年岁渐长,我更发现人类也是微小的,用“微尘众生”这个词来形容再准确不过了。

我所见之蝼蛄、尘埃,亦如鲸、象所见之我;我所视之朝菌、蟪蛄,亦如大椿、彭祖所视之我。我又不禁感到生命的艰难与微茫了。这又仅仅是就我个人而言的。从整个群体而言,微尘众生居多,大人物罕有,匆匆一世多是生来死去不留名的。

之后,作者笔锋一转,指出生命的大小是相对的,但都有各自生命的意义。“时代的蜗牛爬行,历史的螺旋上升,不正是由一点点微小的进步组成和推动的吗?”作者富有哲理的语言提升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贯通古今,俯仰天地,文脉流畅如行云流水。这篇作文之所以成功,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庄子《逍遥游》的一些故事、思想熔铸到自己的文章中,提升其表现力。很多同学在为死记硬背《逍遥游》所苦时,本文小作者却从中悟出了生命的不同状态以及折射出的生命意义。endprint

三、你会搭思想情感的支架吗?

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要形象可感地表达出来,必须搭建一个可视的支架;一篇文章要说明某种抽象道理,也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庄子》里有一个故事: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锑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东郭子问庄子,你所说的“道”在哪里?庄子说他所说的“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中,道在蝼蚁出没的地方,在稗草中,在瓦砾间,在粪坑里,“道”不是抽象存在的。庄子是讲寓言的高手,一部《南华经》的主体文字就是各种各样的寓言故事。这故事就是其“道”的载体,是其思想的支架。我们写作文,当然不能空谈道理,特别是有些道理不能单靠分析能说清楚的时候。有一道作文比赛的题目叫“我不是”。不少同学直言“我是”什么、“我不是”什么,就顯得大路货。而一等奖前十名中,有人借助孔子之口,有人借助印第安人之口,有人借助茶圣陆羽之口,传递自己对自然、历史、社会、人生的看法,深刻而独到,新颖而别致。

这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写得好的也是有创意、有个性的文章,它们的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载体。我们常言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灵魂。而思想、语言必须借助具体的载体,借助恰当的支架,才能充分而又个性地表达。这载体或支架,多种多样,各有奇趣。比如2015年的高考作文,以“智慧”为中心写文章,好的文章的呈现载体五花八门,有古画、中药、饮食、服饰、耕牛、珠算、戏曲、旧书等等,不一而足。如满分作文《烟火蓝边碗》写的是瓷器。文中写道:

今早喝粥时我用的是一只白底素净的蓝边碗。你或许会问,如此平淡无奇的碗有什么好说?错矣!此中考究可大着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新居落成,我与父母前往景德镇购买瓷器放在新居。

然后写那里的瓷器种类繁多,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白瓷;有造型精致小小骨瓷;有绚丽多彩的斗彩……买什么好呢?各人会有个人的喜好,或富贵或典雅或精致或清明,选择什么样的瓷器体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而小作者的父亲却在那个平淡无奇甚至略显粗糙的蓝边碗前驻足许久。为何?“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都用的碗,这是承放了父亲的记忆的碗。蓝边碗没有繁复精致的花纹修饰,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复杂的工艺。可当你凝视它,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家人围在一起乐呵呵地吃热腾腾的饭菜的情景;就会想起苦日子里生活的精打细算的不易;就会想起寻常百姓家人间烟火的温度……每日捧着这只蓝边碗吃饭,不但手感好,我仿佛能听到它无声的诉说,教诲我认真踏实地生活的真谛,这才是它的精魂。”

一只平淡无奇的蓝边碗,却承载了父亲的人生智慧,寄托了对温馨生活的追忆,表达着简单而丰富的生活趣味。

“高考考试说明”对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是:“丰富、深刻、有文采、有创新。”可以说这四条要求都与作文需要丰富的载体和牢靠的支架有关。所以,要想写好文章,必须读透一本书,读出它的灵魂;必须真正了解一个人,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必须真切感悟生活的真味,做生活的艺术家。阅读,可以积累书本语言;识人,可以丰富生活语言;体物,可以积淀哲理语言。而这里的功夫不是光在课堂,而在生活学习中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endprint

猜你喜欢
载体庄子支架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心脏支架有寿命吗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提供教学支架,突破教学难点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iBed Tablet Stand平板支架
用“四步叩问法”突破共点力平衡中的支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