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与姓氏

2017-07-03 04:41周晓辉
关键词:姓氏

周晓辉

平时做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有的同学读着读着就忘了传主的名字,混在句子中当作实词翻译。《芈月传》热播的时候,有同学问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赢驷的姐姐叫孟赢?”生活和学习中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让我们有必要将名字、姓氏的文学常识梳理出来。

一、称呼:名、字、号

远古人多用名少用姓,或有名无姓。传说女娲姓风,炎帝姓姜,黄帝姓姬……但人们都只称名,《周礼》云“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百天后由父亲取名。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这句话的解释是:“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时加“字”,当然是说男子;对于女子,则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岁)加“字”。

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长辈才能叫其名,平辈一般称呼字,晚辈则尊称号或先生。

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要先称字,后称名。例如孔子的父亲叔梁(字)纥(名)。汉代以后,则先称名后称字。

古人的字一般是尊辈取得,别号可以自己取。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如屈原名平字原,宰予字子我,诸葛亮字孔明,文天祥字景瑞,属于同义反复。曾点(小黑也)字子皙(色白),王绩字无功,韩愈字退之,这些都属于反义相对。

二、女子称姓

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姓,会意字,从女从生,《说文解字》上说:“姓,人所生也。”同姓的人都有一位共同的女性祖先,姓,标记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的人群。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意识到同姓结婚不利于繁衍后代。《左传》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曰:“同姓不婚,惧不殖生。”意思是说结婚的男女如果是相同姓氏,就会后代不多,生育少。据《魏书·高祖纪》载:“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也就是说同姓不婚始于周朝。由此可知,奴隶社会时期,贵族女子的姓比名重要,姓表明女子的血统,起到“别婚姻”的重要作用。

先秦时期的贵族女性,在出嫁前,一般在姓的前面冠以伯(孟)、仲、叔、季等表示次序的字。如《列女传》中有:“伯姬者,鲁宣公之女,成公之妹也。”伯姬,姓姬,排行老大,是鲁宣公的长女。《芈月传》中的孟赢,就是秦国的大公主。

女子出嫁后,可以在姓前冠以她所出自的国名,如出生在齐国的姜姓女子,就叫齐姜;“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宠妃褒姒便姓姒,褒国人。

嫁给国君的,可以在姓前冠以夫家的国名。《春秋》中记载的杞国夫人杞伯姬,“杞”代表她嫁给杞国国君,“伯”代表她在姐妹中排行老大,“姬”代表她的娘家姓姬。

嫁给卿大夫的,可以在姓上冠以夫家的氏或受封的邑名。如春秋时代四大美女之一夏姬,是郑国的公主,姓姬,嫁给陈国司马夏御叔,因此被称为夏姬。

所以,贵族女子在婚前婚后、生前死后,会有不同的称呼,但不管有多少种称呼,必须带上姓,这是不会变的。

如果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子,又該怎么称呼呢?一般的做法是,在姓的后面加女、母、媪、妪等,如商女、孟母、赵媪、刘妪等。

三、男子称氏

由于人口不断繁殖,由“姓”衍生出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是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曰:“三代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又有言:“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可见,进入阶级社会的夏商周时期,氏是贵族男子的专称。

“氏”大量产生的时代是春秋。《左传·隐公八年》记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士而命之氏。”意思是说,天子让有德的人建立诸侯国,根据诸侯的出生赐姓,分封土地,又根据封地为他命名氏。按周代制度规定,周天子的嫡长子将来继承王位,称为太子,其余的儿子统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子和王孙统称王族子弟。诸侯的儿子除了太子外均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公族子弟。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国为氏。公孙的子孙不属于公族,他们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风俗通义·氏族篇》)。

1.以受封的国号为氏。如:齐,炎帝姜姓之后,太公望姜子牙受封于齐(今山东东营一带),其后世子孙以齐为氏。鲁,姬姓,武王灭商后,其弟周公旦被封在鲁(今山东曲阜一带),其子孙以鲁为氏。燕、郑、卫、曹、任、吕、梁、申、霍、耿等都是以国为氏。

2.以受封的地名、邑名为氏。如:屈,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封于屈(今湖北秭归),后世以屈为氏。

3.以先代官爵名称为氏。如:史,西周初太史尹佚,为人正直,是史官楷模,又由于终生为太史,子孙便以官名史为氏。师,商、周时,师指朝廷中掌管音乐的官员,纣王时有师延,春秋时晋国有师旷,鲁国有师乙,卫国有师涓,等等。司空,少昊所设官职,传说尧时,大禹任司空,禹的子孙就有以官名司空为氏的。另外,司寇、司徒、上官、乐正原来都指官爵。

4.以祖先的名、字、谥号为氏。如:孔,出于子姓,微子启封到宋国,后裔宋襄公的五世孙,名嘉,字孔父,在宋国任大司马,动乱被杀,其子木金父逃到鲁国,便以父亲的字“孔”为氏。庄,在周朝,喜欢征讨的君主死后常谥“庄”。春秋时有楚庄王、郑庄公、宋庄公等,他们的子孙便以谥号“庄”为氏。石,源出于姬姓,卫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碚,字石,其子孙以“石”为氏。

5.以所从事的职业和技艺为氏。如:巫,事降神事鬼的人;卜,事占卜的人;甄,管理制陶的官。endprint

6.以事为氏。如:窦,出于姒姓,夏朝帝太康时期,有穷氏部落首领羿发难,致使怀孕的妃子后缗跑到一个地洞里去躲避,经过百余日,临近产期,就想办法逃出了避难的窦,奔归有仍(今山东济宁),在那里生下了少康。少康继位后,为了纪念祖上这个历史事件,就给他留居在有仍的抒、宠两个儿子命为“窦”氏,世代相传至今。洪,共工氏的后代,因祖先共工封为水神,为了纪念,故在共字旁加水边为“洪”氏。山西阳曲有岛氏,先人因避居岛屿,后人以岛为氏。

7.以所居住地特征为氏。如:东山、东郭、西门、南宫、北丘、百里。

在这一时期,“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却时常变化。因此往往出现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虽不同,氏却相同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如战国中期的商鞅,原本是卫国公孙后代,所以又叫卫鞅和公孙鞅,秦国封他为商君后,又称为商鞅。

四、姓氏合一

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批评太史公司马迁是正式把“姓”和“氏”合在一起的第一人。《史记·孔子世家》中介绍孔子:“字仲尼,姓孔氏……”其实,孔是他的氏。

“氏”冠在名前,彰显着男人的封地、爵位、官职以及追谥,彰显着这个人的荣耀、功业和尊严。因此,我们对始皇正确的称呼应为赵政,而非赢政。尽管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已经姓氏合一,但司马迁的《史记》从头至尾也没有称始皇为赢政。《史记·楚世家》记:“十六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所以,《芈月传》里称惠文王为赢驷,是不符合史实的。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奴隸制宗法制度崩溃,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就已经出现了姓氏合一的倾向。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姓氏体系基本上确立了下来,姓和氏完全融合不分,并且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

秦汉以后,新的姓氏大量产生,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为避祸而改姓。春秋时候,陈国公子完,避祸外逃,改姓为田。陈和田今天不是一个音,但古音是一样的。“陈”的繁体字“陳”,右边有个“田”,显然陈完是从陈字中取了一部分改姓田。西汉司马迁受宫刑前也许是有孩子的,或者是后来过继的。民间认为司马迁有后人。司马迁的孩子起码有两个改了姓,一个改成冯,马字加两点,还有一个改姓同,司字加一竖。

2.为避讳而改姓。因为汉高祖叫刘邦,先秦古籍中的“邦”字在汉代都被改成了“国”;光武帝叫刘秀,“秀才”被改成了“茂才”;李世民称帝,国家机构“民部”从此改成了“户部”,一直延续到清末。后晋石敬瑭将姓“敬”的人改成了“苟”或“文”。因为皇帝的名字而改姓的,不胜枚举:避汉元帝刘爽讳,爽氏改为盛氏;避汉明帝刘庄讳,庄氏改为严氏;避汉安帝父追尊孝德皇帝刘庆讳,庆氏改为贺氏;避晋景帝司马师讳,师氏改为帅氏;避唐明皇李隆基讳,姬氏改为周氏;避唐明皇讳,弘氏改为洪氏……

3.少数民族汉化。春秋战国时期,赖氏被楚灵王灭掉,他们的子孙改姓为“罗”或“傅”。汉代时曾与匈奴和亲,因为匈奴的习俗是富贵人家都随母姓,所以很多单于的后代都姓刘。三国时,鲜卑人莫护跋投靠司马懿,曾立下战功,被封王,当时北地汉人流行戴一种叫作“步摇”的帽子,莫护跋很喜欢,也弄了一顶天天戴着,因为当地方言“步摇”和“慕容”同音,所以后来族人都叫他“慕容”,他干脆把这个当作了自己的姓氏。其实慕容是汉人的姓,出自汉代。

西晋时有一支西北羌族,姓烧当,他们后来自称大舜的后代,因此改姓姚。

北魏时魏孝文帝拓跋焘为了去除奴隶旧制给北魏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力提倡汉化,将鲜卑族的复姓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独孤改为刘,拔略改为苏,莫胡卢改为杨,贺兰、贺拔、贺狄、贺赖、贺敦统统改成了贺,大汉改成了韩,等等。

4.异写演变。陈国始祖妫满的11世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因功赐邑阳夏,以祖父字命氏,称为爰氏。当时爰、辕通用,故爰涛涂又写作“辕涛涂”。涛涂的玄孙辕颇徙居郑国,其裔孙告,于秦末避难居于河、洛间,告的少子政,去掉“车”字旁,开始以袁为氏。这样,同一姓氏,就有爰、辕、袁等多种写法。

大约到宋代时,中国的姓氏与现代已几无二致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姓氏
有趣的姓氏
Crossing the Atlantic by Balloon
姓氏探秘
藏在姓氏里的秘密
公共关系功勋奖
最美艺术家奖
一读就错的姓
姓氏拆解
姓氏知多少
英国人的姓氏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