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那边的景致

2017-07-03 04:43王子川
关键词:路途牧羊荆棘

王子川

对于一位祖上早早从一座名为犊牯的山那边迁过来的人来说,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样子?茨园的小说《山那边的景致》能够启发我们对于远方的思考。在小说中,“我”从童年开始就一直对山的那边感到好奇,几次想去看一看却又因不惯于孤独而作罢。这时一位从山那边过来的牧羊人闯进了“我”的生活,他的一言一行都使我感到惊奇,特别是关于山那边的景致,更是让“我”浮想联翩。而到最后牧羊老人和“我”一起向背山的地方走了,“我”坐着由乡村到城市的汽車,而老人仍在走着。

“这世上难道没有能够留得住他的景致吗?”小说结尾,主人公的疑问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句话,却引发了众多感慨,言“寻根”者有之,道“漂泊”者有之。而我,却分明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

对于山那边,“我”一直是好奇的,却未曾改变,从未踏足。而那位漂泊不定,随遇而安的牧羊老人在“我”看来就像一位真正的旅行家。山那边的景致不仅仅是风景,更多的是“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

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欣赏与赞美像牧羊老人那样的人,并向往着远方。而讽刺的是,大多数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了小说主人公的影子。我们对于未知的远方不加思索地赋予一切溢美之词,而真正向往而往的人却往往一言不发,默默地背上自己的包,默默地再一次踏上远方的路,在我们做着关于远方的梦时悄然离开。如同那位牧羊老人一样,也许他们说不出远方到底有怎样的景致,远方究竟是什么样子,但他们是远方最虔诚的信徒,他们的心与远方相连。

与他们悄然跋涉的步履不同的,是我们从梦中醒来后的兴奋不已,和对下一次与远方在梦中相会的万般期待。是什么使我们对于远方向往而不往?是手头忙碌无休的工作?是心头牵挂不舍的亲人?抑或是现实生活重重的压迫?

不,这些都只是我们用来逃避问题的借口,真正的原因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固化。去远方,意味着我们将要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模式,去体验另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我们的内心在无意识地抗拒这种改变,这种潜意识的抵抗常常被我们所忽视。只有当我们直面问题,从内心深处拷问自己时,我们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对于未可知的远方的恐惧。我们害怕未知的远方,害怕他并不如自己梦中那般美好,害怕自己迷失在向着未知前行的路途中。比起改变,我们更愿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平淡地生活,这样的想法扎根于内心深处,变成了我们根深蒂固、无从逃脱的生活方式。

是的,远方也许并不像梦中那般美好,但在将“美好”定义为唯一的追逐方向时,我们恰恰忘记了远方的意义与前行的初衷。远方有诗和田野,也有孤独与迷茫,但其意义在于前进的过程,而不在于远方的终点。再者,远方其实根本没有终点,被我们定义为终点的地方也仅仅只是一个临时的驻足点,只有当我们放弃前行时,那个驻足点才遗憾地演变成个人的终点。从这个维度上看,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对远方的向往而往,在路途中不断经历,不断思考。你可以稍事休憩,但决不能放弃前行的渴望。

人类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就归功于对于远方的探索。远方的道路就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它并不只意味着在人世间,走到一个辉煌和快乐的终点,而是要超越时代,走向永恒。我们也许不必强迫自己走上那条光荣的荆棘路,但我们终究要直面远方,尝试着改变自己,尝试着享受过程,去做更好的自己。

山那边的景致,比起他人的描述,终究不如自己亲身去看一看、去体会一番来得更深刻,哪怕它最终是一片荒芜。endprint

猜你喜欢
路途牧羊荆棘
苏武牧羊
Chapter 3 Back to the village 第三回 重回村庄
临时改变
回归相遇
我以为你会吻我
荆棘遍野,幸而你我正当少年
荆棘遍野,幸而你我正当少年
最后一次
路途乐 路路熊A
荆棘